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 正文

第20节:第四部分:遥望庄子,一个平民思想家的生活剪影(4)



  《庄子》全书,总共80000字,其中对话有56000字,占70%。如果单以内篇计,则为16800字,对话12000字,占71%。这两组纯属巧合的数据,清楚地表明,对话,在《庄子》书中的份量与位置。

  也就是说,游走和对话,共同构成了《庄子》的书写方式,编织了《庄子》。

  对于《庄子》中的对话,尤其是庄子与惠子的对话,人们已经说得很多。《庄子》,正像是一张蹦蹦床--还是那种特舒服、特好玩的蹦蹦床--什么人跳上去,都能蹦达出自己的花式来。这里就不追随、重复那些议论和思想了。但有一个细节,我想,也许不是完全无聊和无趣的。庄子的文章,机警、恍惚之中,往往掩藏着一种严肃的氛围,让人感到某种由于深刻、抽象,而带来的沉重与沉闷,然而一到庄子跟人说话,节奏和格调即刻变了,变得有些轻松、轻快,甚至有一种挥洒自如的俏皮、油滑和愉悦起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秋水》)是这样,"庄子行于山中"(《田木》)也是这样。庄子之楚,跟骷髅开头说的话,更是充满了莎士比亚式的智趣与谐趣。这也许就是真实庄子的某一面吧。一个严肃思考、作文的人,在实际生活中,倒有可能是个轻松、搞怪的人。就像一个在舞台上风趣不断的小品演员,面对镜头采访,流露的,却常常是深沉、平静的另一面。这,也许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据说,庄子活了83岁,这是个吓人的年纪。没办法,推断的年龄,都这么长寿。如此漫长的有涯,不知道孤独的庄子,是怎么打发的。对话,跟人对话,跟鱼对话,跟骷髅鬼魂对话,说起来,也许还真是个不错的消遣方式。

  从这个角度说,《庄子》,也是一部对话体的哲学着作。

  冥想

  关锋评说庄子,有句闲话,"他(指庄子)和他同时代的人比较起来,是问题想得很多也想得很复杂的思想家之一"(《庄子内篇译解和批判》,转引自《十家论庄》)

  庄子想的很多,他在想什么?

  我们绕个弯,来回答这个问题。

  庄子的生卒年,现在一般取马叙伦先生的说法,即公元前369年-286年。我们来看看,在这段时间,在庄子的有生之年,在中国的战国中期,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事。

  "到公元前354年,大国间的战争便爆发了。"(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342页。以下史料主要取自杨宽《战国史》,不另注。)

  按照推断,公元前354年,庄子已是个15岁的少年。

  从公元前354年开始,到庄子去世前后的公元前285年,以下人物、事件,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次第登场。

  商鞅变法,围魏救赵,梁惠君称王,齐威王在位,张仪连横,楚怀王被骗,屈原投江,秦灭蜀国,燕王禅让,齐国攻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楚灭越国,白起为将,伊阙之战;苏秦合纵,宋国灭亡,乐毅伐齐。

  这里的任何一桩,都是沉甸甸的。不说在当时,就是对于整个中国历史,它们都或多或少,或深或远,有过大小不一的影响。

  这其中,围魏救赵、梁惠君称王和商鞅变法,可以从军事、政治、体制三个方面,视为战国的真正开始。--春秋战国的分界,目前通行的,是以公元前453年的三家分晋为标志,但战国的真正发轫,始于上述三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它们也就成为"战国之所以为战国者"的真正起点。--战争,常常是历史最方便,也最实际的分界线。而张仪、苏秦先后主导的连横合纵,是一场历时近百年,席卷各国的国际化运动,它构成了整个战国中后期历史的基本风貌和动力之一。与这场运动密切相关,庄子在世的八十年中,至少有三个当时的超级大国--魏、楚、齐--先后遭受重创,彻底走向了衰败、衰亡。而决定秦国最后一个强敌赵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主将依然是伊阙之战的指挥者白起),仅仅在庄子死后的第26年就爆发、结束了。决定秦国统一中国的另两件大事,灭蜀和破楚,也发生在这段期间。秦国灭蜀之于统一中国,从军事战略角度说,犹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东北。而楚国的败亡,为秦统一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至于跟庄子本人更"切身"的事件--祖国宋国的灭亡,就发生在庄子临死的前一年。紧接着,乐毅伐齐,连下七十余城,给了齐国致命一击。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