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林语堂看儒与道:左手孔子 右手老子 > 正文

第48节:第一章 论常道(1)



  (3)有某些例外。从历史上来看,道家文体在公元3、4世纪时,曾经风行一时,至唐朝(公元8-10世纪),连皇帝也正式鼓励人们研究老、庄之学。

  我开始接触道家的思想,是由于看了王先谦的着作。他花了半生时间为《庄子》注解,却在1908年,故意在序文中反对庄子,借以贬低自己的作品。魏源对老子的注释也是如此。舆论本就认为儒家的学说是最好的,而对庄子的评价一向不高。

  (4)请参看杨树达的《老子》一书,1992年出版,1998年修订,除自庄子中取三四例为《老子》作直接引句外,他省去了《庄子》其余的部分。

  (5)苏东坡认为《庄子》二十八、二十九、三十、三十一等章,皆不是庄子的作品,而是后人加进去的篇幅,这个说法较为学者所接受。

  (6)请参阅《想象的孔老会谈》之五。

  (7)爱丁顿(A.S.Eddington)所着《大自然的物质世界》第318页。

  (8)《想象的孔老会谈》之二。

  第一章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1 )。玄之又玄,众妙 (2 )之门。

  [语译]

  可以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经常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来的名,也不是经常不变的名。无,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常处于无,以明白无的道理,为的是观察宇宙间变化莫测的境界;常处于有,以明白有的起源,为了是观察天地间事物纷纭的迹象。它们的名字,一个叫做无,一个叫做有,出处虽同,其名却异,若是追寻上去,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一切变化的根本了。

  一、道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

  泰清问无穷说:"你懂得道吗?"

  无穷说:"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

  泰清说:"你所知的道,有具体的说明吗?"

  无为回答说:"有。"

  泰清又问:"是什么?"

  无为说:"我所知的道,贵可以为帝王,贱可以为仆役,可以聚合为生,可以分散为死。"

  泰清把这番话告诉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无为却说他知道,那么到底谁对谁不对呢?"

  无始说:"不知道才是深邃的,知道的就粗浅了。前者是属于内涵的,后者只是表面的。"

  于是泰清抬头叹息道:"不知就是知,知反为不知,那么究竟谁才懂得不知的知呢?"

  无始回答说:"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你可知道主宰形体的本身并不是形体吗?道是不应当有名称的。"

  继而无始又说:"有人问道,立刻回答的,是不知道的人,甚至连那问道的人,也是没有听过道的。因为道是不能问的,即使问了,也无法回答。不能问而一定要问,这种问是空洞乏味的,无法回答又一定要回答,这个答案岂会有内容?用没有内容的话去回答空洞的问题,这种人外不能观察宇宙万物,内不知'道'的起源,当然也就不能攀登昆仑,遨游太虚的境地。"(《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

  二、区别

  古人的智慧已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了,是怎样的登峰造极呢?他们原以为宇宙开始是无物存在的,便认为那是最好的情况,增加一分就破坏它的完美。慢慢地,他们知道有物的存在,却认为它们彼此没什么异处。后来,他们晓得万物有了区别,却又不知道有是非的存在。

  但是,等到他们懂得"是非"的争论后,道就开始亏损,这一亏损,私爱就随之大兴起来。(《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三、万物皆一:意识和精神之眼

  鲁国有一个被砍断脚的人,名字叫做王饴,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和孔子的弟子一样多。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