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林语堂看儒与道:左手孔子 右手老子 > 正文

第52节:第二章 相对论(3)



  道本无界限,言论本无是非。但是一有了"是非"之见后,言语就被划分出界线,那是因为是非没有一定的准则,言论才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种类。到底分为那几类呢?有赞成左方的,有赞成右方的,有直述的,有批评的,有解释的,有辩驳的,有二人争辩的,有多人争论的。都因为各持己见,所以才有这八类的分别。

  圣人就不是这样,超出天地以外的理,非言语所能形容,便搁下不谈;至于天地以内的事理,也只是随机陈说,不加评判;有关记载先王事迹的史书,他也仅给以评议而不争辩。所谓以"不分"来分清事物,以"不辩"来辨明事物,就是这个道理。

  圣人认清了事物,只是存在心里,众人却固执己见和别人争辩以显耀自己。所以说:"辩论的发生,乃是不曾见到大道的缘故。"

  大道是不可以名称的;雄辩者不会用是非之论去屈服人,"至人之人"的仁爱是无心而发的;"清廉之士"的"廉洁"毫无形迹可寻,所以其外表反而没有谦让的表示,"大勇之人"不尚血气之勇,也无伤人之心。

  因为道可以称述就不是真道,辩可以言论就不是大辩,仁要是固守一处就不成其为仁,廉要是有了形迹就不是真廉,勇要是用于争斗就不成其为勇。这五者本是浑然圆通的,若一被形迹所拘,就背离了大道。

  所以人如果能止于自己所知的范围内,固守本分,便是达到知的极点。但是有谁知道这不用言语的辩论和不可称述的大道呢?若是能够知道,就已进入了天府 (6 )。(《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庄子所说"言之无益"和"实知理论"等思想,关系极为密切。"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庄子》外篇第二十二章《知北游》)请参看五十六章。

  下文谈论的是庄子时代的名家,特别指"别墨"的代表人物惠施和公孙龙。

  四、辩之无益

  譬如我和你辩论,如果你胜了我,并不表示你所说的就对,我所说的就不对;要是我胜了你,也并不表示我一定对,你一定错。那么你我到底谁对谁不对呢?是两方面都对?还是两方面都错?如果你我各执己见,互不相让,旁人都给闹糊涂了,还有谁能为我们评判?

  若请和你见解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必偏向你,我自然不会心服;若请和我见解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定偏向我,当然你也不会心服;如果请和两方见解都不相同的人来评判,两方全不信服;若请和两方见解都相同的人,必无一定的言论为主;你、我、第三者既然都不能互相了解,那么该请谁来评判呢?

  辩论的言词是相对的,既然无法解决是非的争论,倒不如彼此丢下"相对"的观念,安守自然的本分,以享天赋的寿命。

  什么叫做安守自然的本分呢?要知是、非、然、否全是虚妄的,所谓"是"未必是"是",所谓"然",也未必是"然"。假若"是"果真是"是",是非就有了区别;同样的,若"然"果真是"然",然否也有了区别。既然有不同,又何须争辩?

  看破生死,所以能忘去年岁的长短;看透是非,所以能忘掉是非的名义,由此方能遨游于无穷的空间,寄托心灵于无穷的境界。(《庄子》内篇第二章《齐物论》)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