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十二个小人物串起红楼史话:红楼的草根儿们 > 正文

第11节:三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5)



  刘姥姥猜说这是哪位哥儿的书房,贾母告诉她"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刘姥姥的反应很奇怪,"细细地打量了黛玉半日",然后说了一句话:"这哪像一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她为什么不说:"唉呀,好漂亮的姑娘啊!"或者干脆跑过去,拉起黛玉的手,说:"唉呀,姑娘,你这么个好模样,又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跟一间屋子较什么劲啊,还这么下死劲地夸---非常明显地"顾左右而言他"。

  我猜:第一,她不敢;第二,她不肯。

  别忘了,一场戏里,二人相对的时候,两个人都是主角。刘姥姥打量黛玉的时候,黛玉也没闲着。刘姥姥的心眼活动着,她的心眼也在活动着。这个姑娘天天眼见的是精馔美食、漂亮的公子小姐,就是年老人,也是年高有德,这下子见这个母蝗虫蹦蹦达达,居然蹦到自己的屋里来了,还能有什么好脸色?就算她不敢当着贾母的面说出什么不中听的话,那神色估计也是:"别理我,烦着呢!"这一点不光刘姥姥,连贾母都看出来了---不愧是聪明的当家老太太,人情世故,可以懂装不懂,绝不是不懂装懂。所以她才会在探春的屋子里说这样的话:"我这个探丫头倒好,只是两个玉儿可恶,回头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刘姥姥有八个胆子,也不敢跑上前拉人家的手。

  但是,这似乎也不是刘姥姥细看黛玉的深意。黛玉这个姑娘,从形貌到气质,都不是人间女子。所谓"超凡脱俗",实际上不是褒义,而是贬义,那意思就是虽生在红尘,却不适合活在红尘,而且命里注定会一生不如意,甚至早逝。刘姥姥分明看出了一点玄机,她却不肯说出来。

  正因为她对黛玉的印象不好,很不好,所以才会对黛玉打量了半天,不肯夸黛玉的容貌,反而夸这间屋子模样好。就像她对惜春,就敢跑上前去,拉住人家的手:"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有这儿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我的姑娘,你这么大年纪儿,又这么个好模样,还有这个能干,别是神仙托生的罢)。"黛玉才真是神仙托生的呢,她倒是不置一辞。可以说,她评价黛玉和黛玉评价她,必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标准交错出来的剪刀差。

  让人惊讶的是,刘姥姥对黛玉的暗评,居然和南安太妃对黛玉的暗评是相合的。南安太妃来给贾母贺寿,请出几个姑娘来见,先是拉着宝钗湘云的手细看,然后再细看黛玉和探春,然后说都好,都好,不知道叫我夸哪一个的是。这里面有一个次序问题。四个姑娘是横向一字排开的,并不是排一路纵队,有个先来后到。她却先携了宝钗,那意思就是心中就先取中宝钗。这时候宝钗脸上必是一团和悦之气。黛玉则是一生之中,百分之九十的光阴,脸上都是一种清寂之气,这种气质使人远离。

  再联想到元春省亲,高高在上地坐着,看下面的弟弟妹妹们作诗,想必高灯下亮,看得清楚,所以心中先取中宝钗,在赏赐端午节礼的时候,才会钗、玉的礼一样,黛玉的且放到后头去。

  刘姥姥这么一个村妇,居然和太妃、皇妃取向一致,她们所代表的,可以说是从上到下的俗世对于宝钗和黛玉之间,孰优孰劣的一种精确选择。就是贾母,那么疼外孙女儿,给宝玉选媳妇,也是舍黛玉而取宝钗。

  刘姥姥这个人的眼光真是非比寻常的厉害,这种厉害不是因为她学了哲学,或者会看人的心理,而是积年得来的民间智慧。这种智慧还表现在她对妙玉的态度上。妙玉对她的态度无从想见,不过因为她喝了茶,就连名贵的官窑茶杯都不肯要了,想必这个自命高洁的姑娘是绝不肯对这个母蝗虫假以辞色的。微妙的是,刘姥姥居然对这个人也如同对黛玉一样,有一种老于世故的圆滑和回避。贾母问她这茶怎么样,她说淡了些,再熬浓些就好了,这话里没有多少深意,不必挖掘,不过她的态度却大有深意,是燕子抄水一般地一掠而过。如果说姥姥代表的是俗世,那么妙玉代表的就是一个精神金字塔顶端的那颗珠子。高也罢,低也罢,反正妙玉是没有群众基础的。李纨也不喜欢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在这里,刘姥姥和李纨又成了同一阵线。刘姥姥这个人,真是具有非比寻常的亲和力。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