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西游记的故事就在身边:看罢西游不成精 > 正文

第38节:来自鸟巢的经文(2)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佛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这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西游记》全书中惟一全文出现的佛经,它在浩如烟海的佛教经典中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这部经自传入中国以来,流传至今大约有七个译本,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而在众多的译本中,又以唐玄奘翻译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个译本通常被简称为《心经》。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经书,文字极为简约,却包含了博大而深邃的智慧,堪称佛教经典之巅峰。甚至有人认为在这短短的两百七十个字里包含了全部佛学的要义,可以称得上是佛学经典的核心。《西游记》里所引用的这个译本恰恰就选择了历史上唐玄奘翻译的版本。历史的真实和小说的虚幻就这样被这部《心经》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了。

  人心正如巢中鸟,来自鸟巢的乌巢禅师传了唐僧这部《心经》。

  唐僧听到了这部经文虽然立刻记在心里了,但并没有弄明白这部经的真正意思,更没有弄懂为什么乌巢禅师不回答自己的问题而只是说了这部经?正在唐僧纳闷的时候,乌巢禅师已经踏上云光转身就要回树上的大鸟巢去了。唐僧一把扯住禅师不肯放手,继续追问去西天的路应该怎么个走法。禅师淡淡一笑,心想:"我已经回答你了呀!你怎么就不明白呢?既然这样,那就给你个通俗的解说罢。"于是,乌巢禅师又说出了一段顺口溜:

  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

  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

  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

  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

  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

  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个顺口溜儿表面上预言了唐僧取经一路上的经过,其实正是乌巢禅师对自己刚才所说的经文专门给唐僧所做的通俗解读,尽管从表面上看这个顺口溜和《心经》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佛经本身就没有固定的解释,如何理解,要靠个人的悟性。历史上曾经有太多的高僧大德对这部《心经》进行过解释,但哪个像这段顺口溜儿这样生动形象?经其实不是用嘴巴念的,而是当路来走的,念经就好比看行进图,按图索骥,我们便知道了应该遵循的方向。而乌巢禅师所说的顺口溜儿正是唐僧一行的行进图。"经"者"径"也。经就是道,道就是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僧取经本身就是对这部经书的最生动,最通俗的解读。

  对于唐僧来讲,经历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的八十一难,除去了一路上妖魔鬼怪,才能取到真经。魔障消灭,即见灵山,这《心经》也自然就读懂了。

  "你唐僧不是要问取经的路在哪里吗?就问问你身边的老石猴吧!他是心猿,他知道的。"说完了这番话,乌巢禅师一跺脚,化做金光走了。孙悟空嗔怪禅师嘲笑自己是千年老石猴,用棒子往上乱捣,可却不能碰到那个大鸟巢的一缕藤条。看来这时孙悟空的修为离这位乌巢禅师还差得远--看得见,但怎么也够不着,还远没有"悟"呀!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