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节:观音静卧,淡水清流(1)
自从乌巢禅师传了这部经以后唐僧没有一天不念,没有一刻忘记。就这样唐僧带着石猴、野猪和水怪,师徒一行历尽千辛万苦,经历种种魔障,一路西行,寒来暑往,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
这一天,取经队伍马上就要到了如来佛祖曾经讲经的给孤园,唐僧忽然又发起了感慨:"前几天那寺庙里的僧人说到天竺国都还有两千里,不知是多少路哩"。孙悟空问师父:"你好像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唐僧诧异道:"我可以倒背如流,怎么说忘了哪?""但你仅仅只是会念,并没读懂呀?"悟空反问道。"悟空,那你明白了吗?""我明白,我明白。"悟空与唐僧相对无语,心照不宣。猪八戒、沙和尚闹不明白这师徒俩打的是什么哑谜,竟然嘲笑起猴儿哥来。在他俩看来猴儿哥只会耍弄棒子,哪会讲什么经呀!这时唐僧感叹道:"悟能、悟净,你们快别胡说了,悟空解得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至此,这部唐僧念了一路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才由他自己解开了。
是呀!经是用实践才能表达出来的真理,而真理与文字其实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悟空所解的是没有语言文字的经,这才是真解。真正的经是没有文字的。用文字写成的经仅仅是一种描述、一种说明、一种导引。经文本身并不是真理,而仅仅是引导读它的人去领悟。打个比方:真理好比黑暗里照亮心灵的明月,而"经"不过是指向那明月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本身却不是月亮。而且,要想看到月亮既可以通过这只手去指,也可以通过那只手去指,甚至并不一定非通过手去指。手指可以不在,而明月却常在。毕竟,看到明月的不是手指,而是眼睛,这眼睛就是人心里的悟性。经仅仅是教给读经的人一种看事物的方法,在你困惑的时候唤醒你的智慧,擦亮你的眼睛,呼唤你走出牛角尖儿,发现那条你该走的路,而通向灵山的路终归还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去。
当乌巢禅师把经传授给唐僧的时候,他称其为《多心经》,这个叫法很有深意。因为这时不管是唐僧还是孙悟空都有太多的杂念,太多的心,太多的"误",而谁也没有"悟"。"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无数,所以叫做"多心"。经过了千山千水,多魔多障,唐僧和徒弟们磨去了许多的杂念,从无数的"误"中得到了"悟",才把"多心"修炼成了"一心"。
还记得比丘国里孙悟空变做假唐僧吗?这时的唐僧和悟空合二为一,他剖开自己的肚皮滚出了一堆心来。那个白鹿精说他是个"多心的和尚"。我们常说"心头鹿撞",人有"二心"就会生出灾祸,更何况这多心。收服了这个白鹿精,心头也就没有鹿撞,从此以后"多心"就会变成"一心"。这部经的名称也就变成了《心经》。
在唐僧一行遇到乌巢禅师的时候还有个小细节,这位禅师认识猪八戒却不认识孙悟空,还问"这位是谁?"而从后来他说出的顺口溜儿看,他早就知道这位多年老石猴。他这样说是在暗示唐僧不知道心是什么,心在哪里?而唐僧取经的过程正是寻找心的过程。真经是用心路历程写成的,而不是用文字写成的。同样,真经是用心来读的,而不是用嘴来念的。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段文字,他的体会是不一样的。比如《西游记》,同一个人在十来岁时读和四十岁读,他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唐僧读《多心经》也是如此,从根本不懂,到逐渐明白,到最终的了悟,取回了无字真经。其实,《西游记》所讲述的取经过程,就是把浮屠山的《多心经》读成给孤园的《心经》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这部佛学经典--《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最好诠释。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
"观音静卧,淡水清流",很多年以前听到过的台湾歌手罗大佑的这句话,至今读起来依然感觉是那么舒服,那么自在。
有人说:如果不知道耶稣,就不是西方人;如果不识观音菩萨就不是东方人。的确,观音菩萨受到东方人最广泛的敬仰和崇拜,特别是在中国民间,她已经成为救苦救难的化身。"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可以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观音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