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1节:序言



  序言

  钱穆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可见《论语》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班固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论语》就是这样一部书,记载着孔子和他学生的言语行事。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的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论语》的"微言大义",从中获益。

  林语堂说:"《论语》这部书,是孔学上的圣经,是一套道德的教训。"(《孔子的智慧》)意思是说,《论语》的要义在于教人为人处世的思想和方法。本书便是根据《论语》的要义,结合历史和现实,让人们从事实中学习、理解和践行《论语》的要义。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说明了"礼"与"仁"的关系,"仁"是为人处世的根本,"礼"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仁"是"礼"的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礼"与"仁"互为表里。所以当我们遵从"以仁为本"的理念的同时,要清楚"礼"的规范作用对人也同样重要。为了说明"礼"的重要性,孔子说过如下的话:"不知礼,无以立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理解了"礼"的重要性,我们便可以遵守"礼",以"礼"成事,做到了这一点也就达到了"仁"之本,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有一点需要注意,"仁"的思想虽然历久不变,但"礼"的规范却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礼"总要打上时代的印记,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在继承"礼"的时候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正解》第一、第二两章侧重讲解《论语》中的"仁"与"礼"两项内容,它们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和基础。在第一章里讲述了"仁"的含义。儒家认为,每一个人都要在社会中谋生存求发展,要与他人打交道,如果要想求得一种和谐,便需要坚持"仁"的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为人处世必须要坚守"仁","仁"是做人的根本。

  第三章至第六章按照儒家的人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进行编排。第三、第四两章主要从修身的角度来阐释《论语》。修身最重要的方式是学习。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仁"守"礼"。子夏说:"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与人相交既可以检验学习效果,又可以提升修身境界。通过学习可以知"仁"守"礼",做到为人以忠、待人以信,拥有高尚的德,人与人便可做到和谐共处,成为君子之交。反之,则需退而内自省,继续学习修身。第五章,主要讲述人们在处理家庭事务上,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所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六章侧重人在处理社会问题上的能力,类似古人所说的"治国平天下"。

  最后一章重点讲述儒家的人格理想--"君子"。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说"君子"是一种内在与外在配合得宜的人。进一步说,"君子"不但有仁爱之心,还能以"礼"行事,即能知"仁"守"礼";同时"君子"还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上为世人做出榜样。"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推崇的人格,也是孔子自身的写照,希望读者能效仿"君子",勉励自己。

  《论语正解》是对《论语》的一种通俗解读,其中引用了钱穆、朱熹等儒家学者的观点,但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理解,有些看法难免偏颇,希望读者批评指正。更希望读者能够参照《论语》原本进行阅读,在比较阅读中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