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22节:第一节 不学礼,无以立(3)



  "慎而无礼则葸。"为人处事太过谨慎,便容易变成明哲保身、胆小怕事的人。谨慎当然是美德,但是谨慎中间也有一个礼的约束问题,懂得了礼,该做的就一定会去做,即便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如果不以礼来约束自己,办事就会畏前畏后,谨慎就变成了自私,就不会有献身精神,也就见义不为了。

  "勇而无礼则乱。"勇敢是一般人所缺乏的美德,但是若过于勇猛,就变成鲁莽,也就会蛮干了,很可能做一些错事,闯出祸来。所以孔子虽然称赞子路勇敢,但是又批评他不慎重,结果仅仅是无谓的牺牲。如果只是勇敢,没有礼的约束,社会难免变得混乱无比。所以,这里用"礼"来约束"勇",社会才能和谐,"勇"的美德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直而无礼则绞。"直率君子需要具备这种品德。佛教禅宗说:"直心是道场。"但是,如果太直了,不以礼来约束,就会变得尖刻刺人。人若没有礼节,什么话都说,表面上好像是直率,实则会坏事。中国人历来强调抑恶扬善,不揭别人隐私是美德之一。先哲说:"听说那有过错的人的名字,就好像听到了父母的名字,可以从别人口里得知,自己再不能说出去。"那些轻薄平庸的人往往喜欢听闻别人的过错,习惯把互相谣传的话作为确实的结论,甚至还要添油加醋,败坏别人的名声。孔子提倡讲别人的好处。所谓"讲"就是赞扬和宣传。如果一个人有一处优点,大家就加以宣扬,那么好人就会更加上进,这就是与人为善的意思。因此圣人讲善,可以转变社会风气;百姓讲善,可以感化愚顽恶人。关键的地方就是赞叹宣传人的长处,不隐没人的善心罢了。孔子说:"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所以说直率固然是美德,但最好是以"礼"来发扬这种品质,即与人为善,这于己于人都有好处,也体现了"仁者爱人"的思想。

  礼是评价人的基础

  从上面的讲述中,我们已知道学礼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素质,是人在社会立足的基础。如果不学礼便会有许多弊端,要么令自己烦恼,要么致使他人受伤害。可见礼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正因为重要,它也成为评价人品高下的一个标准。

  对于这个标准孔子是这么说的:"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篇第三》)意思是说如果人占据高位,不能以宽厚的礼节对待下属;遇到行礼的时候不能做到虔敬;面临遭丧葬的事情,没有哀戚的情感,我能用什么来观察评价他呢?用简短的话讲就是,一个人如果不懂得礼仪,我用什么标准来评价他呢?这样的仁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是处。因为礼是仁的表现,如果他不懂得"礼",自然很难知道"仁"是什么,为人难免有所失误。为人如果能以礼行事,人们或许就会刮目相看,觉得这个人还是有一定的水平,因为他知道什么是礼。"礼"是做事的规范,是"仁"的表面,如果能做到"礼",人们便觉得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孔子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是什么才是孝,如何才能算是孝呢?孔子说"无违。"孔子对此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即无论对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什么事情都要以礼为标准,做到了礼便是孝。

  在汉代的时候,人们还以礼为标准作为推荐官员的考核基础。当时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做到至孝,他便有可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最差也可以做一个地方官吏的属官。单从这一方面可以想见,行礼是判断一个人品质高下的标准。这个标准的定法固然不错,因为"礼"是"仁"的具体表现。但是,礼自从汉代以后逐渐变得形式化,不再是内心真情的表现,只是一种做作的表演。这时的礼如果作为评价人的标准,很难不遭人非议,因为它只流于形式,不以"仁"为根基,只是加官晋爵的工具,很难令人赞同。

  史卢均,字子和,原籍是范阳人,唐朝文宗时人,代替李从易担任广州刺史、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等官职。他为官清正,为人刚直,品性高洁,恪守道义,不为厚利所动。特别是他以"礼"为行事标准,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和商贾尊敬。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