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47节:第三节 乐在学中(2)



  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他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一幅众人乐学图。那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四十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永远令人艳羡不已的壮举。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做一点恢复性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乐于其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负担,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每天的学习变得很压抑,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学习本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习使人进步有所得,给我们为人处事以指导,解决我们的困惑。学习就像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为何不能与之友好相处呢?孔子从十五岁便开始喜欢上学习,每到一个年龄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为乐。希望那些对学习认识不深的人,仔细理解领会孔子以学为乐的精神,做到乐在学中。

  痴迷读书的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第四》)估计这句话大家都很熟悉,用白话译过来就是:"人如果在早上听到了'道',即使是在傍晚死去也是值得的。"当然这话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其中蕴涵的意思我们需要领会。道,是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人一定会死,这是不可逆转的事情,并且死又不可预测。也正是因为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死去,人便追求生的意义,便急切地追求"道"。否则一个人生而为人,却不知道为人之"道",难道不是枉此一生吗?所以说,即使早上懂得了"道",傍晚死去也不算是枉活一生。因为"道"是永恒的,千秋万代都是不变的,一日之"道",即永恒之"道"。如果由"道"而生,则即便活了一天,也好像永远都活着一样。

  结合到我们求学的现实,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为了学习,求进步,我们可以抛弃一切,要有痴迷的心,就像追求"道"一样。只有做到这样,一个人在学习生活中才会感到高兴,才会觉得学习有意义,乐在其中。一个人如果做到痴迷于学,那么他的学识便会内化到他的行动之中,渐渐地向"道"靠近,做到真正的"仁",成为一个君子。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全力以赴高度投入。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十分爱读书,常常因得到一本好书而不食不眠。她从不像其他的女儿家对胭脂水粉兴趣浓厚,反倒痴迷醉心于读书。所以平时李清照出门逛街的时候,很少买针线首饰之类的东西,她最爱去的地方便是书市。她经常在那里流连忘返,逛得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那里不单可以找到最新刊印的书籍,还能偶然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珍宝。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这年清明天公作美,天气一直都不错,有一天阳光明媚,柳枝初发的新芽招引着无数踏青的人。春天的气息也让李清照觉得应该出去活动一下,于是穿着姨母赠送的新衣出门而去。一个人冬天在家闷得太久,望见外面一片生机,春意盎然,心情也变得活泼起来。看着身上的新衣,颜色清淡之中泛着微黄,就像柳树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赞叹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着自然的景色,而且还可以让人的心情变得欢畅。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变不了自己的痴迷爱好,竟不由自主地来到书市。也许是天气的缘故,这天在书市闲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个又一个的摊位前仔细翻看着,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东西。有趣的东西果真不少,可是有鉴赏经验的李清照知道,那大多是赝品或是近几年的物品,货真价实的珍品还是不易发现。

  她就这样以赏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觉得很有意思。她就这样走到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只守着一个小摊,上面放着一摞书。老者看起来风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揽顾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书卖出去似的,又像是很安静地等待什么。李清照觉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过去,想和老者说几句话。可是他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这部书流落民间几乎失传,所以她找过好多人帮着购买,结果都没有买到。现在的李清照只见书本,不见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惊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来。这书果然就是她久闻其名,却难见庐山真面目的《古金石考》。李清照对书的痴迷完全表现在脸上,老者捻着胡子,微微笑着,好像终于等到什么似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