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节:正解太虚幻境诗词歌曲(11)
宝玉来到的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即由“女儿”定义的那个真善美之境。故宝玉心觉“自形污秽”。所谓:“你等不知原委(你,指读者也!)……宁、荣二公之灵,属吾云:‘吾国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流传,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令其再历饮馔声色之幻,或冀将来一悟。”
宁荣之嘱和“吾国”、“国朝定鼎”连在一起,说明贾府在艺术上体现了“国家”的概念。也说明宝玉在性质与上治世的关系。“国家运终数尽”,宝玉“略望可成”:指用宝玉代表的思想对国家治理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种希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入于正路”,“再历饮馔声色之幻”“将来一悟”。爱情论者把书中所写之情、欲、声色、饮馔等等,不是当成治国、治世的“警其痴顽”的艺术方法,而是直接着成肉欲、性欲、情窦初开等等。王蒙先生的爱情论观点说的就直白多了:“整个说来,作者对于男女之间的灵与肉的交往,写得相当客观。”作者写“情欲声色”、“饮馔声色”,痴迷者会入“幻”;“跳出迷人圈子”者会“入理”、“入正路”、“入治国之道”。——这就是读《红楼梦》两种方法、两种目的、两种主题论的不同和本质区别。
宝玉被警幻刚携入室内便“闻一缕幽香”,宝玉问“何物”,警幻说:“乃系诸名山胜境内初生异卉之精,合各种宝林珠树之油所制,名‘群芳髓’。(脂曰:‘好香。’)”
【解】
名山胜境,“初生异卉之精”:指人世间各种事物和思想之精髓!“群芳髓”:指众“女儿”代表的世之“精髓”。“好香”:也是话外有音。“初生”:新生事物也!此境中的茶叫“千红一窟”,脂曰:“隐‘哭’字”。“千红”,指书中众“女儿”代表的优秀人物和思想。其酒叫“万艳同杯”,脂曰:“与‘千红一窟’一对;隐‘悲’字。”“万艳”和“千红”意同。
仙室对联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
【解】
前已说明,宝玉所游之境乃是秦氏之太虚。太虚一词是老庄哲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它相当于现在人们说的“宇宙”“世界”。作者把秦氏之太虚称为人们需要“领略”、需要认识的一个人间仙境和福地洞天之所。所谓“幽微灵秀地”:指此境、此太虚,具有极微妙而幽深的道理,它是一个地灵人杰之境界和处所。老庄认为对道和太虚的认识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它们是那样的深远而看不透,但却是一切认识奥妙的门户。说它幽深神秘无边吧,但在幽深中却又极细微美妙。此处对秦太虚的艺术描写就是如此。“无可奈何天”:它就是这样一个境地,任何人都无法左右它,它是那样让人感叹、称颂、迷恋和羡慕。
《红楼梦》引子(第五回)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解】
对“引子”红学界在以下问题上各持己见:第一、“怀金悼玉”由此证明“钗黛”为一人!第二、曹雪芹“不可能怀念宝钗那样的人”。第三、作者“不可能不受阶级偏见的限制”,“不得不违反自己的主观意愿”。具体分析如下:
(1)“开辟鸿蒙”——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鸿”同洪,“蒙”同。“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荒,开天辟地之始,其时草味也。此处引申为对人进行启迪,使之对古今世界的追思、思考。因有女娲炼石补天之说,故指作者从古老的历史开始,要开辟一个新的天地。
(2)“谁为情种”——“情种”不是所谓对钗黛感情深,而是指谁来传播这种思想。“情”,理也!道理也。根据意淫定义和“情欲声色,警其痴顽,引入正路”之主旨,故“情种”:指谁是书中这种道理、这种思想的传播者呢?脂曰:“非作者谁?余又曰:亦非作者,乃石头耳!”:意思是说只有作者才是思想的传播者。所以说:并非指作者,从艺术上说它是借“石头记”之说来传播这种思想,石头是自然界中开天辟地最古老的见证者,故曰“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