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正文

第14节:论语心得(14)



  对自己诚实,就不要自欺。每个人心里都对自己有一个期许,比如,希望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等等。但是,有的人希望受尊敬,却去做可能坐牢的事,这就是欺骗自己了。你想去上海,却一个劲地往西藏跑,还说什么“曲径通幽”,还说什么“地球是圆的”,这不是欺骗自己吗?


  对所做的事诚实,就要凡事要尽全力做好。做到六七十分就觉得做好了,这是不诚实。有些大学生信奉“60分万岁”,只要拿到毕业文凭就OK了,还说什么老师教的知识没有用。这就是不诚实了。有一位教授曾经对一位说知识无用的学生说:“这些知识也许并不重要,但你对这些知识的态度非常重要。”一个人无凡事诚实的态度,是什么也干不好的。


  所谓敬,即敬自己,敬他人,敬自己所做的事。有的人只敬自己,不敬他人,把自己看得很高,不把别人放在心上,这不是真正的敬自己。因为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别人,也会受到别人相同的对待。所以,真正敬自己的人先敬他人,于是你也得到了他人的尊敬。


  当然,敬自己还不是换取他人尊敬这么简单,把自己看成一个有修养的人,并按有修养的方式对待任何人,这才是真正的敬自己。如果只是换取尊敬的话,就可能差别对待:瞧不起地位低的人,因为我不想得到他们的尊敬;对无修养的人不客气,因为他怎样对待我,我就怎样对待他。如此一来,也跟没有修养的人一样没有修养了。


  为什么敬自己所做的事呢?你只有对这件事保持敬意,才会诚心诚意去做,然后才能做得最好。有的人对喜欢的事认认真真去做,对不喜欢的事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对做事缺乏正确理解的缘故。古代有一位皇帝,每天晚上写字,就让太子给他磨墨。有时磨得很晚,太子困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他就问:“您为什么老要我给您磨墨?”皇帝说:“我不是让你磨墨,我是让墨磨你。”太子恍然大悟。


  下面讲一则孔子的故事,对他的诚、敬、信三个字就更易理解了。


  孔子30岁跟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过了10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了,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彩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


  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


  师襄子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这种态度做人做事,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不凡的人。


  中庸之道的智慧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戒参差不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又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