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正文

第22节:论语心得(22)



  魏征身材矮小,相貌平常,而太宗却魁梧伟岸,但两个人争论起政事来,魏征总能激昂慷慨,从不看皇帝脸色,常常使太宗盛怒,殿上其他的臣子常常为他捏把汗。其他臣子很难做到这样,就连跟随太宗打天下的老臣房玄龄也如此。一次,太宗在北门皇宫区兴建房屋,这项工程不在计划之内,房玄龄已经过问了监工的窦德泰,窦德泰去报告了皇帝,太宗训斥房玄龄说:“你只管南衙的事就行了,朕在北门营造,与你何干?”房玄龄只得谢罪。魏征在一旁见了说:“臣不明白,陛下为什么责备宰相(房玄龄),宰相又为什么要谢罪?”太宗让魏征讲明白话的意思,魏征说:“房玄龄身为宰相,为陛下的股肱耳目,如陛下有营造,他怎么不可以知道?如果是合理的营造就应该全力帮助陛下建好,如果不合理,就应该奏明陛下停建,这才是‘君使臣,臣事君’的道理。宰相无罪,陛下责备他,这是我不明白的,宰相自知无罪却谢罪,这又是我不明白的。”魏征总是当着大臣的面跟太宗争论,有时很使太宗下不来台。一天,太宗散朝回到宫中,怒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了问:“皇上要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当众侮辱我。”长孙皇后听了,急忙回室内穿上朝服出来,向太宗道贺,说:“魏征忠直,正因为陛下是明君。”太宗听了怒气才消。


  有一年,公卿大臣都主张封禅,太宗也认为自己功德很高,可以封禅了,只有魏征不同意,太宗问:“你说为什么不能封禅?难道是功未高吗?德未厚吗?国未安吗?远夷未服吗?年谷未丰吗?”魏征回答说:“陛下功虽高,老百姓没有得到恩惠;德虽厚,恩泽还没有普及;天下虽平定,国家还未富裕;远夷虽慕义,财力还未足以奉他们;年谷虽丰收,仓廪还空虚,所以我不同意封禅。”他又用一个身体虚弱的人来打比方,使太宗明白了道理,“封禅必然加重百姓的负担,以后连年免除赋役,也不能抵偿百姓的劳费。如果再有水旱灾害,百姓就无法生存了,这时如有人煽动叛乱,那时就晚了。”太宗听了无话反驳,只好作罢。


  群臣见太宗善于纳谏也鼓励提意见,因此上书言事的人非常多,有的人说得言不符实,太宗有些生气,欲加责罚,魏征认为这样会堵塞人口,从此再没有人敢进言,就说:“陛下想闻得失,当让人们说话,说对了,对陛下有益,说错了,也无损国家。”太宗听了说:“此言是也。”


  在这里,约束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行为,使得他能够听从魏征建议的,正是孔子所提到的德。孔子认为,管理国家政务的原则,是首先要修养高尚的德品,一旦为政者德品形成强大的感召力,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四夷宾服,天下太平。


  为政以德,并不意味着排斥法律,更谈不上人治。法律是外在的约束,德是内在的约束,唯有内外相合,才是真正客观评价孔子思想的态度。


  孔子说,为政者修养个人的品德,制定政策注重民众的感受,让更多的人从中受惠而不是产生人为的不公正。那么,政令的推行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不需要任何外力的强行推动,自然而然地就会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欢迎。


  最重要的是,孔子在这句话中表述了儒家最精要的思想,为政者只有为民众所想,不怀偏私之念,才不会为民众所弃。这种思想穿透了历史的长河,至今仍然涣发着智慧的光芒,是我们国人永世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政宽和是为宜


  孔子是一个洞察人性的心理学大师。他指出,如果为政者强行推行不得人心的禁令,并辅以严苛的刑罚的话,百姓在与官府的博弈之中就会将心思用到免于刑罚上来,不是以触犯了刑律为耻,而是以触犯了刑律却侥幸逃脱了惩罚而为荣。


  而如果为政者德庇四方,推行为百姓所期待并拥护的政令,并以礼节约束百姓的行为,就会培养起知耻明德的风气,国家的管理与治理,也就相应变得简单了起来。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