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读论语心得全集 > 正文

第34节:论语心得(34)



  西奥多·罗斯福就很明白合作的力量。在他当纽约州州长时就能够充分地与其他政治领袖合作。一方面他能和政治领袖们保持很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强迫进行一些他们十分不高兴的改革。当某一个重要职位空缺时,他就邀请所有的政治领袖推荐接任人选。罗斯福说:“他们也许会提议一个很差劲的党棍,就是那种需要‘照顾’的人。我就告诉他们,大众也不会赞成。”罗斯福要实现自己的政策和政治抱负,就不得不和其他政治领袖合作,而他所做的就是尽可能向其他人请教,尊重他们的忠告。反过来,这些政治领袖就主动和罗斯福合作了。


  人脉不是金钱,但它却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笔潜在的财富。没有丰富的人脉关系,你将寸步难行。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的人脉关系越丰富,你的能量也就越大。别人办不了的事情,你可能一个电话就非常漂亮地解决了;反之,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一声招呼就轻轻松松地搞定了。社会是一张网,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结,你和越多的结建立了有效的联系,那么你就越能四通八达,这张网就是我们通往成功彼岸的捷径。否则,你就只是这么一个结,即使这个结再大,也还是孤零零的结,终究于事无补,尤其是在重视人伦关系的中国。


  人脉,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成功资本,而人脉,也比金钱更容易得到,只要我们付出真心,就会换回真情。从现在开始,请有意识地积攒你的人脉,不久的将来,你会发现,这些是助你成功必不可少的财富。


  第二章


  做事之道


  做人做事要认清情势


  孔子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刻板的一生,是固执的一生,是愚腐的一生。但这并不表示说,孔子不懂得变通之理,从这一段对话中,我们能够很明显地感受到,孔子是深知变通之理的,只不过他不会去那样做罢了。


  以“坐怀不乱”而闻名于天下的柳下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为人清正廉洁,三次出任鲁国的司法官,又三次遭到无端贬黜。有人对他说:“以你之人品和才能,到哪儿都能得到重用,何必呆在这个地方受气呢?”柳下惠答曰:“以正直的方式行事,无论去在哪里都会遭到排挤。若是以歪曲委婉的方式行事,只求个荣华富贵,又何必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之国呢?”


  此话何尝不反映了一个古今皆然的社会现实,柳下惠高洁的人品令人钦佩。不过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处事方式却并不值得推崇。明知做不好,却硬要去做,又不知道权变,固然成全了自己清白刚直的名声,对国家、社会而言,并不能真正起到什么作用。孔子更推崇一种更为圆滑炼达的处事哲学:“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国家政治上了轨道的时候,直言正行,无所顾虑。国家政治昏乱,行事依然方方正正,说话却要特别小心了。因为乱世里没有章法,稍有不慎就会祸及自身。历史上这样的经验教训比比皆是。


  《论语》里有这么两个人,一个是卫国大夫宁武子,孔子评价他:“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显得非常聪明;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聪明谁都做得到,他装傻的本事,却是别人学不来的。另一个是他的学生南宫适,“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国家政治清明时,他不会被罢免;国家政治黑暗时,也能免遭刑罚。这就是所谓大智若愚的明哲保身之道。孔子非常喜欢南宫适,特把自己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把亲侄女托付给这样的人很放心。


  有人批判孔子是个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事实上,孔子非常懂得为官之道。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有涵养的如颜回,精明的如子贡,淡泊的如曾皙的,耿直的如子路,多艺的如冉求的,也有一些急功近利,想从他这里学习一些为官之道的人。例如一个名叫子张的弟子,有一次直接了当地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官,孔子也耐心地传授他一套办法:“多听多看,慎言慎行,有疑问先存在心里,这样就会少说错话,少干蠢事。做官的秘诀就在这里面了。”孔子还有关于如何把握讲话时机的论述,他说,我们平时说话容易犯三大毛病:没轮到你说话的时候就抢着说,这是急躁。到了该说话时却不说,害怕承担责任,这是隐藏。不看对方的脸色就轻率地开口说话,这和睁眼瞎有何差别。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