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傅佩荣《庄子》心得 > 正文

第15节:傅佩荣《庄子》心得(15)



  不过,庄子身为道家,他反对调解辩论的理由,自然不一样。他最后说出了重点。


  庄子说:“辩论是非的声音是互相对立才形成的,要想化解这样的对立,就要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顺应无穷的变化,然后可以安享天年。以自然的分际来调和,又是怎么回事?就是:是与不是一样,对与不对一样。是如果真的是,那么是与不是的差别就不需争辩了;对如果真的对,那么对与不对的差别也不需争辩了。忘掉生死,忘掉是非,让一切都止息于无穷,也长处于无穷。”


  在此,所谓“自然的分际”是指:与其在言词及观念上斤斤计较,不如观察及理解万物的变化。也许换个角度及立场,是与不是,对与不对,其实并无差别。若是从整体的眼光看待这一切,将可领悟超然的意趣。庄子喜欢提及“无竟”,亦即无穷无尽的领域,有如我们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甚至还可以跨出海与天,抵达无边无际的自在逍遥境界。


  听了庄子这番话之后,我不但不想做调人,连平常与人辩论的兴致都化解于无形了。【引文】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庄子?齐物论》朝三暮四


  有些我们朗朗上口的成语,意思与它原先的用法不太相同。“朝三暮四”就是一例。现代人说这四个字,是批评某人心志不坚、操守不定,有见风转舵、随风摇摆之意。但是,古人的用法并非如此。


  比较完整的版本是《列子?黄帝》所记载的。故事大意是:宋国有个养猴子的人,时日久了能与猴子互通心意。他省吃俭用来照顾猴子,后来实在没钱买足够的栗子,只好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但是又怕它们不再听话,于是心生一计。他对猴子说:“以后给你们吃的栗子,早上三升,晚上四升,可以吗?”猴子听了都很生气。他再改口说:“那么,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可以吗?”猴子听了都很高兴。


  接着,列子总结说:“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与实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可以左右众人的喜怒。


  列子原名列御寇,在时代上早于庄子,所以《庄子》书中还有一篇,名为《列御寇》,而在其他地方也多次提及此人。不过,现在通行的《列子》一书,则是晋朝的人所编成,资料未必可信。无论如何,我们要指出的是:庄子也曾使用同样的寓言,而他的意思又远远超出了前面所说的。


  在《庄子?齐物论》谈到“朝三暮四”之前,先说了一段深奥的道理:“因此之故,像树枝与屋梁,丑人与西施,以及各种夸大、反常、诡异、奇特的现象,从‘道’看来都是相通为一体的。有所分解,就有所生成;有所生成,就有所毁灭,所以万物没有生成与毁灭,还会再度相通为一体。”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