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傅佩荣《庄子》心得 > 正文

第31节:傅佩荣《庄子》心得(31)



  既然如此,应该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呢?像轮扁那样,完全依赖个人经验也不是办法。难道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经验中探索,到了七十岁才可“得之于手,应之于心”(现在使用的成语是“得心应手”,意思相同)?也许在工艺方面,确有这种情况,但是一般书本所载的“古人做人处事的心得”仍有阅读的必要。


  譬如,我们现在读《庄子》,几乎不可能一读就懂,那么不妨先看几段寓言,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培养一种幽默而富于感情的生活态度,换个眼光看待自然界的万物以及人间世的复杂处境。然后,到了一定的年龄,累积了一定的体验,再回头省思庄子的话语,也许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发出会心的微笑了。【引文】


  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哉,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庄子?天道》孝顺的阶段


  儒家谈孝顺,可谓名正言顺。《庄子?人间世》特别借孔子之口说:“天下有两大戒律:一是命,一是义。子女爱父母,这是自然之命,也是人心所不可解除的;臣子侍奉国君,这是人群之义,无论任何国家都不能没有国君,这在天地之间是无可逃避的。这叫做大戒律。”


  简单两句话,说出了儒家的信念,难怪有人认为庄子曾经是儒家弟子。孔子在《论语?微子》让子路宣布儒家的立场:“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能废弃,君臣之间的道义又怎么能够废弃呢?……君子出来从政,是做道义上该做的事。至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则是我们早已知道的啊。”这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吗?这么坚持的理由不正是“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吗?


  忠是如此,孝更是如此,那是出于“命”,因为子女爱慕父母亲乃是出于天性,所谓“不可解于心”,心中就是放不下,非要孝顺不可。孟子称赞舜的理由之一,即是他“五十岁还在爱慕父母”。“二十四孝”的故事中,老莱子“性至孝,年七十,常穿着五色彩衣,学作婴儿戏,以娱其亲”。庄子同样肯定孝顺是必要的,但是他的说法别开生面,让人有惊艳之感。


  《庄子?天运》这样写着:“用恭敬来行孝容易,用爱心来行孝较难;用爱心来行孝容易,行孝时忘记双亲较难;行孝时忘记双亲容易,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较难;行孝时使双亲忘记我容易,我同时忘记天下人较难;我同时忘记天下人容易,使天下人同时忘记我较难。”


  我们稍加分析“孝的六阶段”于后。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