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傅佩荣《论语》心得 > 正文

第23节:傅佩荣《论语》心得(23)



  孔子一生的志向在于:为衰颓的周礼注入新的动力,化解礼坏乐崩所导致天下无道的危机。新的动力由何而来?来自人性的自觉与真诚。人须自觉为一道德主体,同时真诚感受他与别人之间的特定关系,然后发为言行时,就需要“礼”的规范了。离开人的自觉与真诚,“礼”与“法”只是一线之隔。儒家与法家之别,亦在于此。


  再往上追溯,则“礼”具有明显的宗教涵义。《说文解字》曰:“礼者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古代的人重视祭祀,原因并非畏惧鬼神,而是为了回归生命的根源,所祭的对象包括祖先、大自然,以及上帝、天。只有回归根源,人类才能真正安身立命。


  因此,今日强调“富而好礼”,须就人的言语、行为、信念去考虑。特别值得重视的则是人的真诚心意与终极信念。有关礼的问题,确实称得上“大哉问”!莫要财大气粗


  趋利避害是出自本性的行为,本身并不涉及价值判断。中国古人向往的“五福”是: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尚书?洪范》)谁不希望五福临门呢?但是,要让人人达成这种希望,恐怕不大容易。五福之中,最难实现的或许是“富”吧!其他的要靠自己保重身体、修养品德、安享天年,尚可努力一试。


  “富”则牵涉了各项条件,如社会变迁、竞争手段、机会命运以及个人才华。孔子从不否认富的吸引力,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这种务实的态度并不违背崇高的理想,孔子的真正立场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有富人,就有贫苦之辈,这是任何社会所不能免的情形。富有如美国,照样许多穷人夜宿纽约地铁。儒家的兴趣不在过问一个人是贫是富,却想告诉一个人如何在贫富的环境下自处。


  消极方面,“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学而》)俗话说:人穷志短。胸无大志,只求苟活,见了别人,难免是一副谄媚的表情。若不谄媚,就可能心怀怨恨。若是无谄无怨,又可能心如止水,好像“哀莫大于心死”的样子。看来贫穷真是使人左右为难了。富人的处境正好相反,钱可通神,如鱼得水,财大气粗也无人奈何。台湾今天弥漫骄奢的社会风气,只须腰缠万贯,就摆出“谁怕谁”的姿态。若是有怕的对象,就是黑道黑枪。如果富人继续骄奢,出了事就不能责怪别人幸灾乐祸。


  以上是消极的做法。积极方面呢?孔子认为,应该“贫而乐,富而好礼”(《学而》)。贫而乐,不仅是可爱的画面,也是令人尊敬的表现。物质越贫乏,精神却逆向前进,日益丰富,正是安贫乐道的典型。乐什么道?由内心所选择的人生正途,如行善避恶、艺术陶冶、开拓心胸。人在世间,不可能个个致富,但可能一起贫穷,所以“贫而乐”包含了重要的人生哲理。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