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在文坛享有盛名,自愧未曾读过她的小说、剧本,偶然见到一两随笔性文章,竟然 都谈到了《红楼》,而且见解不凡。这才引起我这孤陋者的注意,真是于心戚戚焉,不能 轻易放下这个题目。 人的文艺天赋差异之大,源自造物弄人——有美有丑,有善有恶,有仁有智,有才有德…… 造物的“配方”十分奇特。别的素质才能不难见,惟有文艺审美眼光的高明(水平和能力), 最是难得多遇。我平生所逢,张爱玲是一位。尤其她是符合雪芹标准的“脂粉英豪”,又与 “须眉浊物”不同,弥觉可贵之至。
她在回忆胡适之先生的文中,本来是以《海上花》为主题的(话题开头是从她的《秧歌》叙 起)。我看到《海上花》,想起在燕京大学时已注意这部“奇书”。对白是吴语,我凭“参 悟”能懂个七八分,剩下的就请教同窗许君政扬。他是浙江海宁硖石许氏,却在上海长大, 正好以“吴侬软语”的声调“学”给我听,顺带讲解个别词汇和特殊习俗等,十分有趣而得 味。那时我已体会到:自《红楼》出后,一直无人能学到雪芹的笔法语调,惟此书却有“ 三 分神似”,实为仅见(此意曾写入拙着)。如今一见张女士话及这部杰作,立刻想道:下面谅 必也要牵连谈到《红楼》吧?果然不出所料,紧跟就是一大段——我已读过她另一处谈《 红 》的卓识高见,因此总盼还能见到一些类似的文章。这正可谓“夙愿以酬”——尽管还有点 儿“抱怨”太短了。
她说:第一点,从十二三岁时读《红楼》。第二点,只这年龄而头一回读,读到第八十一 回 ,什么“四美钓游鱼”等等,忽觉“天日无光,百样无味”而感到那是“另一个世界”!
我读到此,真是又悲又喜,又喝彩、又感叹——莫知何以表述我的心情。
这是一位绝代的天才,她的文艺审美水平特高——用我的话说:她不俗,有灵性,有艺术眼 ,有上智上慧,非同小可。
她有一部考论《红楼》的专着《红楼梦魇》,其自序写得比这个更好。她有极精彩的话, 如 云:版本中一个异文,“字比笆斗大”,“往我眼里跳”!(笆斗,农村盛粮谷的柳条编成的 大斗。)这可见她对《红楼》是如何地 精熟至极。从这一点说,只有她能够称为真正的、头号的“红迷”。
她极感高鹗的伪续后四十回的毒害性,名之为“附骨之疽”——其影响之深且久,已难医治 。
在回忆胡先生的这篇文中,她又提到:在美国,告诉洋人中国诗、画的“发展”(独特造诣 之义也),他们因为不懂,只有承认;但若说中国小说的“发展”,就人人“露出不相信的 神气”了。因为,小说代表是《红楼》,在他们读来,只看到一个“故事轮廓”——而且 “是高鹗的”!那就是“钗黛争婚”的一场“三角恋爱”熟套闹剧,没有别的。
她的话不多,却极深刻沉痛。对这位国际驰名的女作家,我一无所知,只见到这么两篇论《 红》之文,便觉十分钦佩与倾倒。
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初次接触《红楼》这样的书,即能感到曹笔与高续是那么霄壤天 渊 之悬殊大异,你怎么解释?是谁“教”给了她要区别?是什么机器统计出“词汇”差异表让她 知晓了“科学数据”?都不相干。
这就是雪芹讲的“通灵”之性,是“娲皇”赋予的——“天分 (fèn) 中 生成”的。中华文化讲究这个,中有至理。
然而,也有人相反,他们感不到那种巨大的悬殊大异,倒是认为前后“浑然一致”,“都是 曹雪芹的原着”……而且,曹之所以伟大,不在前八十回,全在后四十回,云云。
这个“附骨之疽”的毒害性一至于此——可也得思辨一下人的文艺审美能力,不能只骂骨疽 。
这是个文化难题,也许一万年还会“君向潇湘我向秦”。
张爱玲还指出说:“《红楼梦》应该把后四十回伪续割去,任其‘残缺’不完,后面可以加 上研究佚稿的成果。”(按,应包括后文情节要点、人物结局、章法结构……)这又正合我们 倡导并一直实行的“探佚学”的宗旨,可谓相视莫逆,会心不远。
报上说张爱玲客居美国,性情孤僻,逝于寓所,无人知晓。邻居多日不见其踪影,方有疑虑 ,发现人已亡逝。幽独寂寥至此,令人闻之凄恻。
她原籍河北丰润。丰润也曾是雪芹祖上的籍地。与曹寅为至好的张见阳,留下了《楝亭夜话 图》,就是丰润张氏。他与纳兰公子(性德)也是至交。他们三位可称康熙盛世词坛三友。
丰润又出了张爱玲,对《红楼》有极高的识见,这不仅仅是什么“才女”的俗义。这是京 东山川灵秀的精气之凝结与流动。
我在美时,不及知上述这些情况意义,也就失去了试行探访她的机缘。如今念及,深为悔憾 。张爱玲有极高的天赋,也有她的“乖僻”的性情。这完全符合雪芹所说的“正邪两赋”而 来之人,岂偶然哉?
诗曰:
邪正相寻两赋来,英豪脂粉见奇才。
《红楼》高见何人及?惆怅殊乡境可哀。
2000年10月31日写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