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全後汉文卷六十七
乌程严可均校辑
襄楷
楷字公矩。平原漯阴人。延熹末。上疏谏用宦官。下狱论刑。灵帝时举方正。又以博士徵。皆不至。
诣阙上疏
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尧舜虽圣。必厤象日月星辰。察五纬所在。故能享百年之寿。为万世之法。臣窃见去岁五月。荧惑入太微。犯帝坐。出端门。不轨常道。其闰月庾辰。太白入房。犯心小星。震动中耀。天王也。傍小星者。天王子也。夫太微天廷。五帝之坐。而金火罚星扬光其中。干占。天子凶。又俱入房心。法无继嗣。今年岁星久守太微。逆行。西至掖门。还窃执法。岁星木精。好生恶杀。而淹留不去者。咎在仁德不修。诛罚太酷。前七年十二月。荧惑与岁星俱入轩辕。逆行。四十余日而邓皇后诛。其冬大寒。杀鸟
襄楷 一
兽。害鱼鳖。城傍竹柏之叶。有伤枯者。臣闻于师曰。柏伤竹枯。不出三年。天子当之。今洛阳城中人。夜无故叫呼。云有火光。人声正諠。于占亦与竹柏枯同。自春夏以来。连有霜雹。及大雨雷。而臣作威作福。刑罚急刻之所感也。太原太守刘 南阳太守成 。志除奸邪。其所诛剪。皆合人望。而陛下受阉竖之谮。乃远加考逮。三公上书。乞哀 等。不见采察。而严被谴让。忧国之臣。将遂杜口矣。臣闻杀无罪。诛贤者。祸及三世。自陛下即位以来。频行诛伐。梁、寇、孙、邓、并见族灭。其从坐者。又非其数。李云上书。明主所不当讳。杜众乞死。谅以感悟圣朝。曾无赦宥。而并被残戮。天下之人。咸知其冤。汉兴以来。夫有拒谏诛贤用刑太深如合者也。永平旧典。诸当重论。皆须冬狱。先诛[诛当作请]後刑。所以重人命也。顷数十岁以来。州郡玩习。又欲避请谳之烦。辄托疾病。多死牢狱。长吏杀生自己。死者多非其罪。魂神冤结。无所归诉。淫厉疾疫。自此而起。昔文王一妻。诞致十子。今宫女数千。未闻庆育。宜修德省刑。以广蠡斯之助。又七年六月十三日。河内野王山上有龙死。长可数十丈。扶风有星陨为石。声闻三郡。夫龙形状不一。小大无常。故周易况之大人。帝王以为符瑞。闻河内龙死。讳以为蛇。夫龙能变化。蛇亦有神。皆不当死。昔秦之将衰。华山神操璧以授郑客曰。今年祖龙死。始皇逃之。死于涉丘。王莽天凤二年。讹言黄山宫有死龙之异。後汉诛莽。光武复兴。虚言犹然。况于实邪。夫星辰丽天。犹万国之附王者也。下将畔上。故星亦畔天。石者安类。坠者失势。春秋石五陨宋。其後襄公为楚所执。泰之亡也。石陨东郡。今陨扶风。与先帝园陵相近。不有大丧。必有畔逆。案春秋以来。及古帝王。未有河清及学门自壤者也。臣以为河者诸侯位也。清者属阳。浊者属阴。河当浊而反清者。阴欲为阳。诸侯欲为帝也。太学。天子教化之宫。其门无故自坏者。言文德将丧。教化废也。京房易传曰。河水清。天下
襄楷 二
平。今天垂异。地吐妖。人厉疫。三者并时。而有河清。犹春秋麟不当见而见。孔子书之。以为异也。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听。臣闻布谷鸣于孟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贱而言忠。臣虽至贱。诚愿赐清闲。极尽所言。(後汉襄楷传。 案。水经济水篇注引续汉书有延熹九年。襄楷上疏即此书之後半。但小异耳。今不录。)
复上书
臣伏见太白北入。数日复出东方。其占当有大兵。中国弱。四夷强。臣又推步荧惑。今当出而潜。必有阴谋。皆由狱多冤结。忠臣被戮。德星所以久守执法。亦为此也。陛下宜承天意。理察冤狱。为刘 成 亏除罪辟。追录李云杜众等于孙。夫天子事天不孝。则日食星斗。比年日食于正逆。三光不明。五纬错戾。前者宫崇所献神书。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亦有兴国广嗣之术。其文易晓。参同经典。而顺帝不行。故国胤不兴。孝冲孝质。频世短祚。臣又闻之。得主所好。自非正道。神为生虐。故周衰。诸侯以力征相尚。于是夏育申、休、宋万、彭生、任鄙之徒。生于其时。殷纣好色。妲已是出。叶公好龙。真龙游廷。今黄门常侍。天刑之人。陛下爱待。兼倍常宠。系嗣未光。岂不为此。天官宦者星。不在紫宫。而在天市。明当给使。主市里也。今乃反处常伯之位。实非天意。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死。省慾去奢。今陛下嗜慾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甚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遣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盼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婬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柰何欲如黄老乎。(後汉襄楷传。)
襄楷 三
召诣尚书问状对
臣闻古者本无宦臣。武帝末春秋高。数游後宫。始置之耳。後稍见任。至于顺帝。遂益繁炽。今陛下爵之。十倍于前。至今无继嗣者。岂独好之而使之然乎。(後汉襄楷传。又袁宏後汉纪二十一。作遂益昌炽也。 案。天市内宦者四星。不在太 中而在市中。明宦者但当侍。不当预内。今乃处古常伯之位。决谋于中。倾动内外。貣非天意也。则与前复上书语相涉。)
荀爽
爽字慈明。一名諝。颍川颖阴人。延熹未举至孝。拜郎中。弃官去。後遭党锢十余年。五府并辟。司空袁逢举有道。大将军何进请为从事中郎。迎荐为侍中。皆未就。献帝即位。拜平原相行至宛陵。迎拜光禄勳。视事三日。代杨彪为司空。有周易注十一卷。
延熹九年举至孝对策陈便宜
臣闻之于师曰。汉为火德。火生于木。木盛于火。故其德为孝。(袁宏纪此下有汉之谥帝称孝者。其义取此也。)其象在周易之离。夫在地为火。在天为日。在天者用其精。在地者用其形。夏则火王。其精在天。温暖之气。养生百木。是其孝也。冬时则废。其形在地。酷烈之气。焚烧山林。是其不孝也。故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远宏纪此下有皆以孝为务也。)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今之公卿。及二千石。三年之丧。不得即去。殆非所以增崇孝道。而克称火德者也。(袁宏纪此下有往者胤嗣数乏。本枝不 。其咎未必不由此。)往者孝文劳谦。行过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此当时之宜。不可贯之万世。(远宏纪作此谓夷惠激俗。适身而已。不可贯之万世。为後嗣德者也。)古今之制。虽有损益。而谅闇之礼。未尝改移。以示天下莫遗其亲。今公卿群僚。皆政教所瞻。(袁宏纪作皆辅主宣化。政之本也。)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传曰。丧祭之礼阙。则人臣之恩薄。背死亡生者众矣。曾子曰。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春秋传曰。上之所为。民之归也。夫上所不为。而民或为之。故加刑罚。若上之所为。民亦为之。(袁宏纪此下有向其化也。)又何诛焉。昔翟方进以自备宰相。而不敢踰制。至遭母忧。三十六日而除。夫失礼之源。自上而始。古者大丧。三年不呼其门。所以崇国厚俗。荐化之道也。事失宜正。过勿惮
襄楷 四
改。天下通丧。可如旧礼。臣闻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有礼义。礼义备。则人知所厝矣。夫妇。人伦之始。王化之端。故文王作易。上经首乾坤。下经首咸恒。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夫妇之道。所谓顺也。尧典曰。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虔。降者下也。嫔者妇也。言虽帝尧之女。下嫁于虞。犹屈体降下。勤修妇道。易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妇人谓嫁曰归。言汤以娶礼归其妹于诸侯也。春秋之义。王姬嫁齐。使鲁主之。不以天子之尊加于诸侯也。今汉承秦法。设尚主之仪。以妻制夫。以卑临尊。违乾坤之道。失阳唱之义。孔子曰。昔圣人之作易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察法于地。睹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今观法于天。则北极至尊。四星妃后。察法于地。则崑山象夫。卑泽象妻。睹鸟兽之文。鸟则雄者鸣雊。雌能顺服。兽则牡为唱导。牝乃相从。近取诸身。则乾为人首。坤为人腹。远取诸物。则木实属天。根荄属地。阳尊阴卑。盖乃天性。且诗初篇。实首关睢。礼始冠婚。先正夫妇。天地六经。其旨一揆。宜改尚主之制。以称乾坤之性。遵法尧汤。式是周孔。合之天地而不谬。质之鬼神神而不疑。人事如此。则嘉瑞降天。吉符出地。五韪咸备。各以其叙矣。昔者圣人建天地之中。而谓之礼。礼者。所以兴福祥之本。而上止祸乱之源也。人能枉欲从礼者。则福归之。顺情废礼者。则祸归之。推祸福之所应。知兴废之所由来也。众礼之中。婚礼为首。故天子娶十二。天之数也。诸侯以下。各有等差。事之降也。阳性纯而能施。阴体顺而能化。以礼济乐。节宜其气。故能丰子孙之祥。致老寿之福。及三代之季。淫而无节。瑶台琼宫。陈妾数百。阳竭于上。阴隔于下。故周公之戒曰。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时亦罔或克寿。是其明戒。後世之人。好福不务其本。恶祸不易其轨。传曰。截趾适履。孰云其愚。何与斯人。追欲丧躯。诚可痛也。臣窃闻後客采女。五六千人。从官侍使。复在其外。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徵调增倍。十而税一。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百姓穷困于外。阴阳隔塞于内。故感动和气。灾异屡臻。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通怨旷。和阴阳。二曰省财用。实府库。三曰修礼制。绥眉涛。四曰配阳施欣蠡斯。五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夫寒热晦明。所以为岁。尊卑奢俭。所以为礼。故以晦明寒暑之气。尊卑侈约之礼。为其节也。易曰。天地节而四时成。春秋传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孝经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昔季氏八佾舞于庭。非有阳害困于人物。而孔子犹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洪范曰。惟辟作威。惟辟作福。惟辟玉食。几此三者。君所独行。而臣不得同也。今臣僭君服。下食上珍。所谓害于而家。凶于而国者也。宜略依古礼卑之差。及董仲舒制度之别。严笃有司。必行其命。引则禁乱善俗。足用之要。(後汉荀淑附传。又略见袁宏後汉纪二十二。)
臣闻火生于木。故其德孝。汉之谥帝称孝。其义取之也。故汉制。使天下皆诵孝经。选吏则举孝廉。盖以孝为务也。夫丧亲自尽。孝之终也。今二千石不得三年丧。非所以崇孝道而称大德也。顷者汉嗣数乏。枝叶不繁。其咎未必不由此。往者文帝劳谦自约。行过乎俭。故有遗诏。以日易月。此所谓夷惠激俗。当身而已。不可以贯万世。而为後嗣法者也。(御览五百四十五。五百六十二引荀氏家传。较范书多出五六句。)
奏记让孝廉
伏惟孝廉。古之贡士。贤则光君。愚则亏政。爽以迂暗。荷当大选。(书钞原本七十九。)
襄楷 六
贻李膺书
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岵瞻望。惟日为岁。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道近路夷。当即聘问。无状婴疾。阙于所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以为天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晲扬辉。弃和取同。方今天地气闭。大人休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怡神无事。偃息衡门。任其飞沈。与时抑扬。(後汉李膺传。)
与郭叔都书
陈季方才德秀山。(陈谌。字季方。颍川许人。实子。纪弟。)超世逸群。金相玉质。文章虎变。终军贾谊。诚无以加。宜遂贡之宰相。盛其龙光。盐车之骥。自非伯乐。无以显名。采光剖璞。以独见窦。实为足下利之。(北堂书钞三十三。御览六百三十一。)
女诫
诗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明当许嫁。配适君子。竭节从理。昏定晨省。夜卧早起。和颜悦色。事如依恃。正身絜行。称为顺妇。以崇螽斯。百叶之祉。婚姻九族。云胡不喜。圣人制礼。以隔阴阳。七岁之男。王母不抱。七岁之女。王父不持。亲非父母。不与同车。亲非兄弟。不与同筵。非礼不动。非义不行。是故宋伯姬遭火不下堂。知必为灾。傅母不来。遂成于灰。春秋书之。以为高也。(蓺文类聚二十三。)
荀悦
悦字仲豫。爽兄俭之子。建安初辟镇东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给事中。秘书监侍中。有汉纪三十卷。申鋻五卷。
汉纪序(案。此汉纪正文。范史称之为序。今从之。)
昔在上圣。唯建皇极。经纬天地。观象立法。乃作书契。以通宇宙。扬于王庭厥用大焉。先王以光演大业。肆于时夏。亦唯冀冀。以监厥後。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着功勳。五曰表贤能。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着。罔不能(衍能字传无。)备矣。
荀悦 七
世济其轨。不陨其业。损益盈虚。与时消息。虽臧否不同。其揆一也。是以圣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顾後。是绍是维。臣悦职监秘书。摄官承乏。祗奉明诏。窃惟其宜。谨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旨少所缺。务从省约。以副本书。以为要结。未克厥中。亦各其志。如其得失。以俟君子焉。(荀悦汉纪第一。)
凡汉纪。其称年本纪、表志、传者。书家本语也。其称论者。臣悦所论。粗表其大事。以有得失。以广视听也。惟汉四百二十有六载。(衍二十字。传无。 案。汉元年至建安五年书奏之时。凡二百有六年。)皇帝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于万国。阐综大猷。命立国典。以及群籍。于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易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诗云。古训是式。中兴已前。一事之事。明主贤臣。规模法则。得失之轨。亦足以监矣。撰汉书百篇。以综往事。庶几来者。亦有监乎此。其辞曰。
茫茫上古。结绳而治。书契爰作。典谟云备。明德惟馨。光于万祀。其在中叶。实有陶唐。丕显伊则。配天惟明。荡荡厥猷。有焕其章。至于有周。对日重光。於赫大汉。统辟元功。穆穆惟只。二祖六宗。明明皇帝。纂承洪绪。遭国闵凶。困于荼蓼。实天生德。应运建主。矫矫俊臣。惟国作辅。绥我思成。有德思祜。拨乱反正。大建惟序。武功既列。乃赞斯文。□惟前轨。命我小臣。爰着典籍。以立旧勳。综往昭来。永寍後昆。侍中悦上。(汉纪第三十。)
昔在上圣。惟建皇极。经纬天地。观象立法。乃作书契。以通宇宙。扬于王庭。厥用大焉。先王光演大业。肆于时夏。亦惟厥後。永世作典。夫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章法式。三曰遵[遵当作通]古今。四曰着功勳。五曰表贤能。于是天人之际。事物之宜。粲然显着。罔不备矣。世济其轨。不陨其业。损益盈虚。与时消息。藏否不同。其揆一也。汉四百有六载。拨乱反正。统武兴文。永惟祖宗之洪业。思光启乎万嗣。圣上穆然。惟文之恤。瞻前顾後。是绍是继。阐崇大猷。命立国典。于是缀叙旧书。以述汉纪。中兴以前。明主贤臣。得失之轨。亦足以观矣。(後汉荀悦传引汉纪序。校之本书。颇有删改。并移易其次第。录此一篇。足见史家所载。不尽合本书也。)
荀悦 八
汉纪目录
高祖一第一
高祖二第二
高祖三第三
高祖四第四
孝惠第五
高后第六
孝文上第七
孝文下第八
孝景第九
孝武一第十
孝武第十一
孝武三第十二
孝武四第十三
孝武五第十四
孝武六第十五
孝昭第十六
孝宣一第十七
孝宣二第十八
孝宣三第十九
孝宣四第二十
孝元上第二十一
孝元中第二十二
孝元下第二十三
孝成一第二十四
孝成二第二十五
孝成三第二十六
孝成四第二十七
孝哀上第二十八
孝哀下第二十九
孝平第三十
凡汉纪十二世十一帝。通王莽二百四十二年。一祖三宗。高祖定天下。孝惠高后。值国家无事。百姓安集。太宗昇平。世宗建功。中宗治平。昭景称治。元成哀平。历世陵迟。莽遂纂国也。凡祥瑞。黄龙见凤皇集。麒麟臻。神马出。神鸟翔。神雀集。白虎仁兽获。宝鼎昇。宝磬神光见。山称万岁。甘露降。芝草生。嘉禾茂。玄稷降。醴泉涌。木连理。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六。地震十六。天开地裂五。星集于东并各一。太白再经天。星孛二十四。山崩三十四。陨石十一。星陨如雨二。星昼见三。火灾二十四。河汉水大泛溢为人害十。河
荀悦 九
泛一。冬雷五。夏雪三。冬无冰二。天雨血。雨草。雨鱼。死人复生。男子化为安子。嫁为人妇生子。枯木复生。大石自立。建安元年。上巡省幸许昌。以镇万国。外命元辅。征讨不庭。内齐七政。允亮圣业。综练典籍。兼览传记。其三年。诏给事中秘书监。荀悦钞撰汉书。略举其要。假以不直。尚书给纸笔。虎贲给书吏。悦于是约集旧书。撮序表志。总为帝纪。通比其事。例系年月。其祖宗功勳。先帝事业。国家纲纪。天地灾异。功臣名贤。奇策善言。殊德异行。法式之典。凡在汉书者。本末体殊。大略粗举。其纪传所遗阙者差少。而求志势有所不能尽 重之语。凡所行之事。出入省要。删略其文。凡为三十卷。数十余万言。作为帝纪。省约易习。无妨本书。有便于用。其旨云尔。会悦迁为侍中。其五年书成。乃奏记云。四百有一十(衍一十字)六载。谓书奏之岁。岁在庚辰。昔晋之乘。楚之檮杌。鲁之春秋。虞、夏、商、之书。其揆一也。皆古之令典。立之则成其法。弃之则坠于地。瞻之则存。忽焉则废。故君子重之。汉书纪其义同矣。凡汉纪有法式焉。有监戒焉。有废乱焉。有持平焉。有兵略焉。有政化焉。有休祥焉。有灾异焉。有华夏之事焉。有四夷之事焉。有常道焉。有权变焉。有策谋焉。有诡说焉。有术蓺焉。有文章焉。斯皆明主贤臣。命世立业。群后之盛勳。髦俊之遗事。是故质之事实而不诬。通之万方而不泥。可以兴。可以治。可以动。可以静。可以言。可以行。惩恶而劝善。奖成而惧败。芘亦有国之常训。典籍之渊林。虽云撰之者陋浅。而本末成焉尔。故君子可观之矣。(汉纪何大复本。又黄姬水本。又蒋国祥本。)
荀彧
彧字文若。爽兄绲之子。永汉初举孝廉。再迁亢父令。弃官归。初平中。曹公令 州。引为司马。建安初进侍中。守尚书令。後封万岁亭侯。十七年以阻九锡为曹公所忌。从军至寿春忧死。一云饮药死。谥曰敬侯。魏咸熙末追赠太尉。
荀彧 十
迎驾都许议
昔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怀感之哀。(魏志作百姓感旧而增哀。从袁宏纪改。)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後虽虑之无及。(魏志荀彧传。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彧劝太祖。又袁宏後汉纪二十九。末句作无能及也。又後汉荀彧传。首句篇首有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
散齐得宴乐议
礼志云。三日斋。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又云。君致斋于外。夫人致斋于内。散斋则是事之渐。然则散斋示绝外内与宴乐之事也。今一岁之内。大小祭祀。斋将三百日。如此。无复用乐之时。古今之制。当各从所宜。若外张多日。而内实犯礼。乃所以废斋也。散斋宜得从会宴乐。(通典一百四十七。)
田畴让官议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期于为善而已。故匹夫守志。圣人各因而成之。锤繇以为原思辞粟。仲尼。不与。子路拒牛。谓之止善。虽可以激清励浊。犹不足多也。畴虽不合大义。有益推让之风。宜如世子议。(魏志田畴传注引魏书。)
报赵俨书
辄白曹公。公文下郡。绵绢悉以还民。(魏志赵俨传。)
荀彧 荀攸 十一
报曹公书
绍聚众官渡。欲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能聚人而不能用也。以公神武明哲。而奉以大顺。何向而不济。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者。以为先退则埶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书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能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袁宏後汉纪二十九。又见後汉荀彧传。)
荀攸
攸字公达。彧从子。少帝时徵拜黄门侍郎。以董卓乱弃官归献帝初复辟公府。举高第迁任城相。不行。建安初。曹公徵为汝南太守。入拜尚书。以为军师。封陵树亭侯。转中军师。拜尚书令。建安十九年卒。魏正始中追谥曰敬侯。有魏官仪一卷。
劝进魏公牋
中军师王[王字疑衍]淩谢[淩谢当作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锺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勳、建武将军清苑亭侯刘若、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扬武将军都亭侯王忠、奋威将军乐乡侯刘展、建忠将军昌乡亭侯鲜于辅、奋武将军安国亭侯程昱、大中大夫都乡侯贾诩、军师祭酒千秋亭侯董昭、都亭侯嶭洪、南乡亭侯董蒙、关内侯王粲傅巽、祭酒王选袁涣、王朗张承、任藩杜袭中护军国明亭侯曹洪、中领军万岁亭侯韩浩、行骁骑将军安平亭侯曹仁、领护军将军王图、长史万潜、谢奂、袁霸等劝进曰。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兴。封秩辅佐。皆所以褒功赏德为国藩卫也。往者天下崩乱。群凶豪起。颠越跋扈之险。不可忍言。明公奋身出命。以徇其难。诛二袁篡盗之逆。灭黄巾贼乱之类。殄夷首逆。芟拨荒秽。沐浴霜露。二十余年。书契以来。未有若此功者。昔周公承文武之迹。受已成之业。高枕墨笔。拱揖群后。商奄之勤。不过二年。吕望因三分有二之形。据八百诸侯之势。暂把旄钺。一时指麾。然皆大启土宇。跨州兼国。周公八子。并为侯伯。白牡騂刚。郊祀天地。典策备物。拟则王室。荣章宠盛。如此之弘也。逮至汉兴。佐命之臣。张
荀攸 十二
耳吴芮。其功至薄。亦连城开地。南面称孤。此皆明君达主。行之于上。贤臣圣宰。受之于下。三代令典。汉帝明制。今比劳则周吕逸。计功则张吴微。论制则齐鲁重。言地则长沙多。然则魏国之封。九锡之荣。况于旧赏。犹怀玉而被褐也。且列侯诸将。幸攀龙骥。得窃微劳。佩紫怀黄。盖以百数。亦将因此。传之万世。而明公独辞赏于上。将使其下。怀不自安。上违圣朝欢心。下失冠带至望。忘辅弼之大业。信匹夫之细行。攸等所大惧也。(魏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复劝进魏公
伏见魏国初封。圣朝发虑。稽谋君寮。然後策命。而明公久违上指。不即大礼。今既虔奉诏命。副顺众望。又欲辞多当少。让九受一。是犹汉朝之赏不行。而攸等之请未许也。昔齐鲁之封。奄有东海强域并赋四百万家。基隆业广。易以立功。故能成冀戴之勳。立一匡之绩。今魏国虽有十郡之名。犹灭于曲阜。计其户数。不能参半。以藩卫王室。立垣树屏。犹未足也。且圣上览亡秦无辅之祸。惩曩日震荡之难。托建忠贤。废坠是为。愿明公恭承帝命。无或拒违。(魏志武帝祀注引魏书。)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