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孟子他说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88、励志书的祖师爷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这些年如果到书店里逛逛,不少人都会惊奇于图书品种简直能和中国人口有一拼。当然,品种虽然众多,受欢迎的程度却是不一样的。有一类品种似乎是长盛不衰的,这就是励志书。

  如果对历年来的图书销售做一个全方位的统计分析,或许能成为一个不错的社会学研究课题。虽然我手里没有这样的统计数据,但至少从模糊的观感得出结论:青少年们似乎普遍面临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所以很需要找一些东西来激励自己一下。

  励志的图书万万千千,励志的方法也万万千千,比如,有的书会教你每天早晨起来先照镜子--注意,这可不是让你洗脸、刷牙、整理仪表,而是让你对着镜子大喊二十遍:"我是最棒的!"

  --这是比较直接的教育,还有一些则是属于启发型的,比如,先给你讲一个故事,然后从这个故事里给你总结出一条精辟的人生哲理。还有一类是温情型,突出以情感人的特点,先感动你一把,然后再帮你从感动之中提炼出一条生活真谛。以前图书市场没有这么繁荣的时候,人们都爱抄一些名人名言,比如,你要是立志长大以后成为一名武林盟主,就可以在书桌上刻下这样一句名言:

  流氓练武术,谁也挡不住!

  --爱因斯坦

  人总是需要励志的,从古代到现代,莫不如此。而且,儒家就是一直都有励志传统的。

  儒家的励志风格和现代的励志图书一样,也可以被分为近似的几类。孟子在这一节里所体现的励志风格基本是属于语重心长型的。

  提纲挈领地说,孟子的思想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政治哲学,一类是人生哲学。孟子的政治哲学主张仁政,而人生哲学则主张性善。孟子的励志正是以性善论作为出发点的。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从逻辑角度讲,孟老师抛出大前提了。这个大前提成不成立呢?想一想,嗯,是成立的,那就看他往下怎么推论吧。

  孟子接着说:"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也有同情心,正因为他们富于同情心,所以他们搞的政治是很有人情味儿的。"

  孟子接着要论证的是,这些个"先王"玩起政治来就像小孩子玩泥巴一样得心应手:"如果心中充满爱,搞政治也就能搞出德政,如此一来,治理天下还不比包个饺子都容易--整个天下仿佛全在你的手心里,你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等孟子得出了这个结论,该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不会吧,治理天下哪能这般容易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还不连憨豆先生都能当总统了!

  --憨豆先生听了孟子这番逻辑,马上把腰杆一挺,信心陡增:好啊,看来我也能当总统……不对,还得再兼一个联合国主席!--这就是励志书的作用。

  孟子大概也想到了自己的这个结论过于惊世骇俗,可这没关系,孟子回过头来带着大家一步步地梳理他方才的论证过程:"嘿嘿,我会语重心长、循循善诱的。"

  孟子说:"有人怀疑我的话是吗?好,那就先回来审查一下我的大前提。我的大前提是什么来着?"

  公孙丑搭下茬:"每个人都有同情心。"

  孟子点了点头:"不错,每个人都有同情心,难道不是吗?现在我来进行情景教学,大家看大屏幕:中间有一口井,旁边有一个小孩子正向着井沿爬过去,眼看就要掉下去了。危险!怎么办?"

  投影仪的大屏幕上,小孩子越爬距离井沿越近了,整个教室的人全都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只有孟老师环顾教室:"我们该怎么办?"

  "啪--"一声怪响,一阵奇怪的闪光,大屏幕上突然没有图像了,大家正在疑惑,只见公孙丑蹲在墙根,手里握着电源插头,显然是刚刚从插座上拔下来。公孙丑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感叹一声:"老师,我把那孩子救下来没有?"

  ◎#¥%……※×

  课堂上好容易才恢复了秩序,公孙丑被安排到了墙角罚站,孟子大大地喘了几口粗气,气急败坏地问:"刚才大家看见大屏幕上小孩子就要掉进井里去了,在那一刻,大家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教室里七嘴八舌的回答:"害怕!""紧张!""揪心!"

  孟子点了点头,又问:"还有没有?"

  又有人答:"刺--激!"

  乒--!乓--!哎呦--!叽里咕噜--哗啦--啊呜--!这位同学在大家义愤的拳脚之下被扔出了窗外。

  孟子好整以暇:"大家的这些反应,都是最直接的本能反应,然后马上就会下意识地去把那个小孩子拦住。可难道大家这样做是为了借机讨好这孩子的父母吗?难道是为了在乡里朋友之间给自己博取一个好名声吗?难道是因为讨厌小孩子的惊叫声才阻拦他的吗?都不是。从这一点来看,每一个人都是有同情心的,换句话说,没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

  孟子从此推论:"没有同情心的人不能算人,同样,没有羞耻心的也不是人,没有退让之心的也不是人,没有是非观念的就更不是人。对人而言,这四种心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同情心,嗯,也就是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退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则是'智'的萌芽--这四个萌芽连起来讲就是'仁义礼智',它们就好比人的四肢一样。"

  按照孟子的推论,每个人生来都是四肢健全的,所以呢,每个人生来也都在心里具备着仁义礼智的萌芽。孟子说:"萌芽是要长大的,萌芽也是能够长大的,而萌芽要是长不大,那就得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了。如果人们能够好好培育这四个萌芽,萌芽很快就能成长为参天大树,紧接着还会繁衍为茂密的热带雨林。如果仁义礼智都长成热带雨林了,那么安定天下百姓也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可萌芽要是总也长不大的话,那就惨了,别说安定天下百姓,就连老爸老妈都养活不了了。"

  --这就是孟子励志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四心"、"四端"和"四德",这是心学的奠基之论,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用原文的语言来说,"四心"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四端"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德"是:仁、义、礼、智。

  我们现代人一看,嘿,这套理论定然流传不开,怎么全是"四"呢,太不吉利了!孟子也后悔:"是呀,早知触了忌讳,我当年都改成'八'该多好啊!--八卦算命那套东西就比我的理论流行多了,看来不是没有道理啊!"

  孟子的励志观点是:成为圣人、乃至圣王的基础条件是每个普通人身上都具备了的,或者说,人的天性全都一样,都是善的,你如果把善发扬光大,那就是圣人、圣王,可如果你小子最后成了大坏蛋了,那并不是因为你天生就头上长角,而是因为你身上善的萌芽没有被浇水、施肥,所以夭折掉了。

  这番话最鼓舞人心的是:我们大家和圣人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圣人有"四心",我们也一样都有"四心",只要我们也好好把"四端"培育好了,我们也可以成为圣人、圣王,这看上去没什么难的!

  --圣人和圣王真就像孟子说的这么好做吗?待会儿再表,先看看这个"四德":仁、义、礼、智,这些我们都很熟悉啊,中国知识分子的个人修养当中一直都很讲究这些啊……可是,咦?!

  揉揉眼睛,再仔细看一看,好像有点儿别扭似的!

  难道有什么不对吗?

  --哦,知道了,我们惯常不是这么说的,而是说"仁、义、礼、智、信",是五个字,最后还有个"信"呢!仁义礼智信,这么连起来一读才觉得顺口。孟老师呢?哪里去了?赶紧来解释一下您老这套理论里怎么唯独缺了一个"信"啊?

  有索隐癖的人这回可该来了精神了:哈哈,孟圣人这里居然漏掉了一个"信"字,这肯定是有深刻原因的,肯定是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的,肯定是留了这么个暗号让后人来破解的!

  索隐派这么说,有什么先例没有?

  倒也不是没有。传说中有一副对联就是采取这种手法的,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横批两个大字:"南北"。这是什么意思呢?呵呵,巧妙得很。上联的意思是:缺"一(衣)",下联的意思是:少"十(食)",横批是说:无"东西",连起来就是:缺衣少食无东西。

  骂人也有用这种手法的,比如,你正在古代当官呢,官声不错,老百姓都夸你:"我们大人又懂礼、又仗义、为官还特别清廉。"--你听到这话以后,千万别急着沾沾自喜,要想想,并称的四个字应该是"礼、义、廉、耻",现在大家用"礼、义、廉"来夸你,那意思其实是骂你"无耻"。

  --孟子的"仁、义、礼、智"唯独缺少"信",难道也这样蕴藏深意不成?

  "无信",嗯,不知道是在说谁,讲不通啊!

  或者孟子根本就不认为人的身上天生具备"信"的萌芽吗?可他也没有特别说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宋朝的大圣人程颐当年也曾为这个问题伤过脑筋:"难道是孟子考虑不周,一时疏忽就把这个'信'字忘记说了?圣人不会这么不负责任吧?他既然不说'信',一定有他的理由。"可到底是什么理由呢?程颐找来找去,还终于让他给找到了:"四端不言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

  说实话,程颐这个解释可有点儿牵强。朱熹在后边一看,得了,还是我来解释吧。朱熹说:"'信'这个家伙就好比五行体系里的'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和形式,虽然如此,另外那四行却都要靠了'土'才能显形。(我们这样来理解吧:金能离开土么?如果没有矿山,金属从哪里来呢?木能离开土么?如果没有土,连一棵草都长不了。水要是没有土,就像海洋没有大陆架。火要是没有土……火要是没有土……我还真解释不清火为什么非要有土,反正朱熹就是这么个意思,各位就别跟我较真了。)所以说,'土'对于五行中那另外四行来说,是始终跟它们在一起的。'土'和'金、木、水、火'的关系就如同'信'和'仁、义、礼、智'的关系--反正意思是说,孟子虽然在'四端'里没有提到'信',但其实这'四端'里一直都是有'信'的。"

  --程颐和朱熹的解释有没有道理,大家自己判断,我倒是想起了一个传统相声,叫《扒马褂》,说是某甲经常信口开河,而某乙受了某甲家里人的好处,陪着某甲到处给他圆话。有一次某甲说昨天刮大风,这风实在太大了,大到什么程度呢,把井都给刮到墙外边去了!

  某甲这么一说,别人自然不信,这时候某乙出来了,硬是把这话给说说圆了!

  某乙也是蹩了半天,最后的解释是:那个墙不是砖墙,是篱笆墙,篱笆墙东边有一口井,风把篱笆墙刮到井的西边去了,所以猛一看上去就是"大风把井都给刮到墙外边去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