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来知德

 

  〖来知德〗(1525-1604年)字矣鲜,号翟塘。明梁山(今属四川)人。嘉靖三十一年(1552)举人。以养亲不仕。在万县山中,潜心三十年以求《易》象,着《错综图》:一左一右曰错,六爻相反,如《乾》、《坤》;一上一下曰综,反对如《屯》、《蒙》,以观阴阳变化。着《黑白图》以验理欲之消长。万历三十年(1602),司马王象乾、中丞郭子章交荐,除授翰林院待诏,疏辞,令以原衔致仕。其学与程颐、朱熹、王守仁颇有异同。有人非之,知德不以为然,以为“理者天下之公理,人人皆能言之,不反复辨论,岂得为儒?且议者议其理也,非议其人品也”,如“前人言之,后人再不敢言之”,则孔子不能删《诗》、《书》,修《春秋》。他认为,“孔子之聪明,千古一人而已”,孔子之后,门弟子多者,莫如郑康成。自宋有程、朱,郑之业遂废。程、朱在宋虽为名儒,但“《大学》首章头脑工夫未免差误”;而王守仁亦“不免少差”。认为,“格物致知”,格物之物,乃物欲之物。物格而后知至,克己复礼为仁,养心莫善于寡欲,此三句话乃为一句话,因为物、已、欲,“皆有我之私”;格、克、寡,“皆除去有我之私”。朱熹是说前一步工夫,王守仁是说后一步工夫。以为《大学》所言“明德”,即“五达道”(按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准则),“自其其由于人谓之道,自其实得于己谓之德,自其通于天下曰达,自其昭于天下曰明,非有二物也,即敬止仁敬孝慈信之德也。言齐家,孝弟慈之德也;言治国,宜家人宜兄弟父子足法之德也;言平天下,老者长长恤孤之德也。一部《大学》绾结于此二字,不言道而言德者,有诸己而后求诸人也”(《明儒学案》)。从而将德与道统一起来。凡此皆与朱、王不尽一致。他反对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之说,批评其“说得不是”,因为“有物方有理”。认为人欲必从喜怒哀乐以发于视听言动方成人欲,未有□冥空寂而成人欲者,对专于心之未发上用功者持批评态度。着有《周易集注》、《理学辨疑》、《心学晦明解》、《省觉录》、《省事录》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