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徐爱

 

  〖徐爱〗(1487-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明余姚之马堰(今属浙江)人。正德进士。任祁州知州,升南京兵部员外郎,转南京工部郎中。徐为王守仁妹夫,亦为其最早及门弟子。徐始闻守仁之学,觉与传统说法有出入,既经深入,并亲身实践之后,“始信为孔门嫡传,舍是则旁蹊小径、断港绝河”。,其学之要在于“收放心”,强调涵养、省察、克治,以培养心之体。他认为“心德”是人之根源,不可少援;文章名业,乃人之枝叶,而不可“汲汲”追求。学者辨此,即是辨义理之分。既知所抉择,则当立志坚定以追求之。因知是心之本体,故“人性本善”,而所有邪恶,是由于“客感”的缘故,感之在于一念,去之亦在于一念。心之本体既然由于“客感”而放失,出现邪恶,“故学莫要于收放心”。所谓“收放心”,即是涵养、省察、克治。徐认为,人心有体书用,犹水之有源头、流派,木之有根本、枝叶。木在培溉其根,水在□疏其源,根盛源深,则枝自茂,流自长。所以。必须从根源人手存养“心德”,必须省察和克治有害于“心德”、“良知”的邪恶之念。为“收放心”、“致良知”,存养“心德”,徐爱特别强调须除好名之心和去私。“学者大患在于好名”,好名和私心,不单指“富贵夸耀”,这仅是其“末”,“凡其意有所为,虽其迹在孝弟忠信礼义,犹其好名也。犹其私也”。人之所以不宜于物,是私危害的结果。如吾之私得以加于人,则生“忮心”。“忮心”,即“好胜之类”,凡天下计较、忌妒、骄淫、狠傲、攘夺、暴乱之恶,皆随之而生。如吾之私得以借助于人,则生“求心”。“求心”,即好屈之类”,凡天下阿比、谄佞、柔懦、燕溺、污辱、咒诅之恶,皆随之而生。上述二私交于中,“则我所以为感应之地者”,必非公平正大之体。他认为,“文字”和“功名”是“通世之痼疾”,为心之累,“必绝之无之而后可以进于道。徐爱曾与钱德洪等辑录王守仁的语录《传习录》,为王门得意弟子,王守仁曾赞其为“吾之颜渊”,黄宗羲谓“阳明之学,先生为得其真”。徐虽于三十一岁早卒,但也有一定影响。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