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年)字子涛,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幼聪敏,善文词。长安进士,任右拾遗,迁左补阙。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常由他评定等第、时称平允。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常直言上课,评论得失。早识安禄山必反,力主翦除,玄宗不纳。为李林甫所忌,贬为荆州长史。早期未脱台阁习气,贬后诗风大变,抒怀感事,以语言质朴,格调刚健而着称。推崇儒家的德礼、仁政学说。他认为,亲贤任能是治国的大政,君主应推心置腹,开诚布公,亲信贤臣,以贤才为珍宝。爱之深,慕之笃,任之至,用之专,有言则听,有计则从,可破格起用。欲用贤良,必去奸佞,因君子与小人不两立,小人与君子不同谋。谗媚之言甘美,贤良之言刚直。甘则易听,直则难入耳。贤奸不分,则谄媚之徒得以佞口谀说,盗弄权柄,窃威作福,排斥忠良。故用人不可不谨慎。又强调民为国本,唯本巩固,才能宁邦。只有邦宁,而国才能治。根本贵在保民,育人才能受天享有神农兴稼利民,而享位八十年。黄帝民安教化,而享位百年。民力宜舒,民财宜富,民力、民财与民生相关切,民生关系到国家的治乱。民为四肢,君为心腹。夺民财力以奉君,割股以饱腹,腹饱而身毙,财聚则国亡。君主应开其富源,垦荒田,给牛耕,减赋税,薄征徭。兵甲不违时,兴工役不荒农。百姓衣食足,则仁义兴,教民以仁义、孝悌,则人皆彬彬有礼,有道德。又认为,兵不可不治,关键在于要有节制。一代之兴有一代之兵,一代之兵也有一代的治法。为振百代威权,主张停止募兵宿卫,恢复府兵制,严肃调拨制度,训练中行以赏罚,施以爵禄,结以思信,教以仁义,这样则兵精率锐。他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治人之道,有从性情内而治者,有从性情外而治者,从性情而治,须靠礼乐。情莫不有偏,而以中正为准则,性不能无僻,而以和平为尺度。情中正是礼的表现,性和平是乐的宣畅。不用礼,则不能节制人情,人情不节。则无以成文治之风。有乐不扬,则无以和人性。性不和,则无以成美善。故圣人制礼乐,定君臣父子之名,饮食进退皆有规矩,使上下各安其分。制乐,使人心荡然,尊卑各宁其志。礼乐为治天下之本。但善治国者不能舍弃刑赏。使用刑赏要谨慎。不慎则刑滥,滥则刑罚残酷。只有慎才能省刑,惟省才能刑宽。赏也要慎重,不能爱必多赏,憎不肯赏,慎刑赏,要有诚明之心,行之以公正之道。又指出,治国之道,实尤治家,家不齐是国家的大害。君主齐家,就要正妻妾的名分,嫡庶定,宫闱才能肃清;要定父子君臣之权,无僭越,则上下相安;要别内外,东宫虽尊勿使有专权之谋,外戚虽亲不许有结党之势,这样则名分严谨,纲维整饬。而要齐家,须先修其身。修身之道有四:基一,在于正其志虑。其志虑不精,则喜怒无常,好恶多僻。持基志,深其虑,则修身之本立。其二,在于端正形体、威仪为定命符,衣冠乃是瞻祝的规则。如果容颜不肃,颜色不恭,举止轻浮,言辞粗鄙,修身也就无所依,言行有法,行举合规矩,身中律度。这是修身之宝。其三,在于要有广博的学问,这样才能知道何为法,何为诫,知所从违,知所则效。这是修身之鉴。其四,在于养其性情,无涵养则修身不能臻美。唯有心胸广大,能忍之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容,无偏无隘。能不能修身,关键在自己。能否修好身,取决于是否有善良的愿望。他还认为,君主敬天,贵在至诚。敬奉仙佛,不是敬天,仙佛是忘本之教,伦理废弃之徒。君主尊此弃伦之徒,是教人放弃伦理。公卿、百官、百姓如效法,普天之下则为无君臣,无父子。无君臣,则无贵贱。无父子,则无恩义。无贵贱、恩义,则忠、廉、耻之名皆淹没。故秦始皇虽祀老子,反取笑于沙丘。楚王英布供佛,竟遭废出。梁武帝三次舍身奉佛,也饿死所以明君应循理守义,唯专主敬天。张九龄身为一代儒臣,其言论着述被君主帝王、儒臣奉为金鉴。主要着作有《曲江集》十二卷,《千秋金鉴录》五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