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伯牙琴

 

  〖伯牙琴〗一卷。宋元之际邓牧(1247-1306)撰。宋亡以后,邓牧隐居于余杭大涤山洞霄宫,与谢翔、周密、沈介石、叶林等人,都是“抗节遁迹者”,元大德九年(1305),玄教大师吴全节,奉元朝之命到余杭,请邓牧出山作官,被其严辞拒绝,次年无疾而卒。在此书自序中,邓牧说:“余集诗文若干,名《白牙琴》。伯牙虽善琴者,钟子期死,终身不复鼓,知琴难也。今世无知音,余独鼓不已,亦愚哉!”可见面对国破家亡的离乱局面,邓牧感到知音难觅,遂以伯牙自况,以“伯牙琴”名书。书前有自序,书后有跋。据跋文可知,原本包括诗、文共六十余篇。今本一卷,仅存文二十四篇,诗已散佚。包括序、跋及附录《冲天观记》、《超然馆记》、《清真道院碑记》,今本总为二十九篇。邓牧虽自称三教(儒、释、道)外人”,但其基本思想仍属儒家范畴,受儒学忠恕之道影响甚深。在亡国的悲痛中,他大胆揭露了封建君主“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竭天下之财以自奉”,他把天下离乱归罪为封建君主的贪鄙,指出“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貌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欲长治久安,得乎?”所以他幻想无君主的社会,主张“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作出了“欲为尧舜,莫若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莫若勿怪盗贼之争天下”的结论。对人类社会的乱废缘由,邓牧又认为是由于有“道德仁义”、“文章学问”的“一介之士”不为世所用而致,他认为天地是有常的,“日月星辰未尝一日不丽乎天,山河草木未尝一日不着乎地。”只有人类社会却偏偏无常,乃在于“一介之士”常被见废;至于“一介之士”如何为世所用,邓牧认为此非人力所能为,”一士穷达,常关系天地之大运,岂人力哉?”认为天下大乱、国破家亡,皆有定数。邓牧被封社会治乱兴亡的必然性压倒了,故表达了他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亡国逸民的悲观失望的思想情绪。邓牧的思想,特别是废除君主,去掉有司、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的思想,对后来黄宗羲着《明夷待访录》有一定的影响。有《四库全书》本,《知不足斋丛书》本补人诗十三首,《丛书集成初编》本据《知不足斋丛书》本铅印,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标点本,为现存最佳版本。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