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中国古代社会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一)外威、宦官斗争

 

  东汉政治舞台上有两种力量并存着。一种力量是集权的皇权,另一种力量是利在权力分散的世家豪族。刘秀在世家豪族的支持和拥护下重建汉家皇朝。刘秀的政策是:一面把大权紧紧的掌握在皇帝手里,一面尊重世家豪族的政治地位。东汉前期,更确切的说是光武、明帝、章帝祖孙三代,皇权是强大的。政治上的这两种势力基本上是平行发展而又相安无事。和帝以后,两者间的矛盾逐渐发展起来。皇权和世家豪族的矛盾,以外戚和宦官的斗争表现出来。外戚都出身于世家豪族,宦官则是皇帝的近臣。外戚的利益大体和世家豪族是一致的,宦官的利益是跟皇帝的地位一致的,皇帝有权,宦官就可以有权,皇帝无权,宦官值不了一文钱。

  从和帝到献帝以前,外戚、宦官间的大搏斗一共发生过六次。权力就在外戚、宦官间滚来滚去。

  第一次是和帝、宦官与外戚窦氏的斗争。

  章帝死,子十岁,立为皇帝,是为和帝。章帝窦后为皇太后。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任用兄窦宪为侍中,弟笃为虎贲中郎将,领禁兵,弟景、瓌为中常侍,兄弟并在亲要之地,朝廷兵、政大权都在窦家人手里。一门兄弟子侄都作大官,地方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官僚士大夫也多依附窦宪。《汉书》作者班固,就是窦宪幕府中人物。和帝和这样一位外戚,权臣当然会有矛盾的,这是皇权与权臣的矛盾。和帝与宦官郑众合谋诛宪。《后汉书·宦者·郑众传》:“时窦太后秉政,后兄大将军宪等并窃威权,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众独一心王室,不事豪党,帝亲信焉。及宪兄弟图作不轨,众遂首谋诛之。”范晔在《宦者传》序中说:“和帝即祚幼弱,而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所与居者唯阉官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

  “众独一心王室”,即郑众和皇帝一个立场;“不事豪党”,即郑众与豪党外戚对立。这都说明宦官、外戚矛盾的表面下面有皇权和世家豪族权矛盾的本质。

  第二次是安帝、宦官与外戚邓氏的斗争。

  和帝死,皇后邓氏立一生下三月的皇子为帝,一年就死了。又立安帝,邓太后临朝听政,(后兄)邓骘任车骑将军辅政,后转大将军,弟悝城门校尉,弘虎贲中郎将,皆领禁兵。邓骘还谦虚节俭,能推进天下贤土,当时名士何熙、祋讽、羊浸、李合、陶敦等列于朝廷,杨震、朱宠、陈禅,置之幕府。邓骘是以大世家豪族外戚身分,率领世家豪族中的贤能人物共同尊崇皇室。但,结果仍然难弥合皇权与权臣的矛盾。邓太后听政十五年死,安帝亲政,宦官李润、江京等诬邓氏曾谋废立,于是邓氏宗族皆免官,邓骘自杀。

  邓骘和世家豪族的关系是调整的。邓骘死,大司农朱宠肉袒舆榇上疏讼邓骘冤。邓骘等还葬洛阳北邙,“公卿皆会丧,莫不悲伤。”

  第三次是顺帝、宦与外戚阎氏的斗争。

  安帝的皇后阎氏和阎家兄弟捏造罪名废了太子。安帝死,阎后和阎氏弟兄立了章帝一个孙子作皇帝。阎氏为太后,以阎显为车骑将军,阎景为卫尉,阎耀为城门校尉,阎晏为执金吾,掌握兵、政大权。不到一年,小皇帝死了。宦官孙程等十九人,迎立废太子,是为顺帝,诛阎氏兄弟。孙程等十九人皆封侯。宦官在政治上的地位,渐渐高起来。

  这次外戚、宦官斗争,相当复杂。阎氏出身不是世家豪族。她祖父阎章明帝时为尚书,那时尚书是小臣,非世家豪族甚明。阎氏为皇后时与宦官江京等合谋废太子为济阴王。宦官分为两派,一派保皇后,与阎氏家族合作,一派保太子,与皇后外戚为敌。朝廷群臣世家豪族在这次斗争中大体是中立的。

  第四次是桓帝、宦官单超等与外戚梁冀的斗争。

  顺帝立,皇后梁氏,后父梁商,兄梁冀,相继任大将军辅政。顺帝死,梁后和梁冀立太子为帝,一年死,又立质帝。质帝八岁,颇聪颖。一次散朝后,他目送梁冀下殿,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怕他长大难制,用毒药将质帝害死,又立了桓帝。梁冀专肆贪叼,顽嚣凶暴,已见前述。梁冀在职二十余年,穷极满盛,威行内外,百僚侧目,莫敢违命。(参看《后汉书·梁冀传》)。东汉外戚之盛,达到极点。梁太后死,桓帝和宦官单超等五人合谋杀梁冀。梁冀和他老婆孙氏两族中外宗亲老少都被杀,其他所连及的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死者数十人,故吏宾客免黜者三十余人,朝廷为空。

  单超五人,同日封侯食邑。

  桓帝时期,权归宦官。他们通过桓帝控制政治,“兄弟姻戚皆宰相临郡,辜较百姓”,“宗族宾客,虐遍天下。”(《后汉书·宦者·单超传》)。他们到处掠夺土地。宦官侯览在家乡山阳郡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一百一十八顷。他们在洛阳“起第宅,楼观壮丽,穷极技巧。”(《宦者·单超传》)。

  宦官的势力越出了宫墙,发展到了朝廷,到了地方,他们和世家豪族的矛盾就渐渐尖锐了。世家豪族以及和世家豪族有联系的士大夫、太学生都起来反对宦官。桓帝延熹九年,平时和宦官素有勾结的方土张成的儿子杀人,被司隶校尉李膺处死。宦官主使张成的弟子给皇帝上书,诬告李膺“养太学游士,交结诸郡生徒,共为部党,诽讪朝廷。”(《后汉书·党锢传序》)。诽讪朝廷就是大罪,何况又是结党。桓帝下令逮捕党人。这次被捕的有李膺等二百多人,都是出身世家豪族,儒家名门的大小官僚。宦官遭到官僚世家豪族的群起反对,害了怕,请桓帝赦出李膺等人,禁锢终身不得为官。这是第一次党锢。

  第五次是灵帝时宦官和外戚窦氏的斗争。

  桓帝死,无子,皇后窦氏和后父窦武定策,立了十二岁的灵帝。窦太后临朝,窦武任大将军辅政。这时宦官已成为千夫所指人物。

  窦武既辅政,常有诛翦宦官之意,太博陈蕃亦素有此谋,二人结为同心。“于是引同志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征天下名士废黜者前司隶李膺、宗正刘猛、太仆杜宏、庐江太守朱寓等列于朝廷,请前越巂太守荀昱为从事中郎,辟颖川陈寔为属,共定计策。于是天下雄俊,知其风旨,莫不延颈企踵,思奋其智力。”(《后汉书·窦武传》)。当时宦官肆虐,上下群情望治,都把希望放到窦武身上是可以想像和理解的。

  窦武是窦融的玄孙。窦宪虽败,窦氏未绝。窦氏仍是世家豪族中的名家,在当时朝臣和世家大族中是有地位的。他得到当时世家豪族和名节之土的支持,莫不延颈企踵思奋其智力。

  窦武作事犹豫不决,宦官则果断的发动宫廷政变,挟持小皇帝下诏逮捕窦武等。窦武、陈蕃率众抗拒,失败被杀。灵帝建宁二年,宦官又发动对官僚豪族的进攻,捕杀李膺等一百多人,附从他们的同党,锢及五属。这是第二次党锢。

  第六次是灵帝死后,宦官和外戚何进的斗争。

  灵帝死,皇后何氏和兄何进立少帝,太后临朝,何进以大将军辅政。

  何进,南阳宛人,出身贫家。他这家族是靠宦官的提携才得进入宫廷的。在他想诛灭宦官时,他弟弟何苗劝他不要这样作。何苗说:“始其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后汉书·何进传》)。省内,指宦官,由“且与省内和也”可证。宦官“张让子妇,太后之妹也”。(同上)。何进与宦官且属姻亲,何皇后早年之得入宫省为贵人,可能即出于张让之引进。

  何进引太傅袁隗辅政录尚书事。“以袁氏累世宠贵,海内所归,而(袁)绍素善养士,能得豪杰用。其从弟虎贲中郎将术,亦尚气侠,故并厚待之。”(同上)。

  何进欲诛宦官,何后念宦官的好处,不同意。何进因何后不同意,也犹豫不决。何进“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故事久不决。”(同上)。宦官乘何进向太后奏事的机会,把他杀死。

  但这时已是黄巾暴动之后,东汉帝国已陷于困难之境,皇权已衰落不振,世家豪族权力大张。世家豪族已不把皇帝放在眼里。袁绍遂联合何进的部下攻入宫内,一网打尽,把宦官二千多人全都杀死。

  这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斗争的概况。造成这种斗争局面的一个因素是东汉后期皇帝即位时都很幼小。和帝是十岁,安帝十三岁,顺帝十一岁,质帝八岁,桓帝十五岁,灵帝十二岁。皇帝幼小,故多母后临朝,母后临朝,就依靠外戚。小皇帝长大成人,便和母后、外戚发生矛盾。小皇帝所依靠的人,就是他左右的宦官。于是皇帝和母后的矛盾,演化为宦官和外戚的斗争。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没有说明外戚宦官斗争的本质。如前所述。东汉外戚宦官斗争的本质是皇权和反皇权势力世家豪族的斗争。东汉前期,皇权、世家豪族权相安无事平行发展,且通过联婚,维系了权力平衡。东汉后期,世家豪族政治社会势力更加强大,时时对皇权构成威胁,打破了平衡。皇权和世家豪族矛盾了,出现宦官、外戚间的斗争。皇权、世家豪族权的斗争以宦官、外戚斗争形式表现出来。黄巾暴动以后,皇权衰落,世家豪族权大张,袁绍对于宦官,一如摧枯拉朽一样,一网打尽了。宦官之势,是狐假虎威,有虎在,狐之神气如虎;虎不在,狐就露相了,它不过是狐而已。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