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国朝典故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目录页 下一页

 

点校说明

 

  国朝典故是明朝较大的一部丛书,仅我们所见就有三种传本。一、朱当■〈氵眄〉国钞本)。二、佚名国朝典故本。此本似朱氏钞本的残阙本。三、明刊邓士龙国朝典故本(下简称邓氏刊本)。这次整理校点的底本是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室收藏的邓氏刊本。

  为什麽要选择邓氏刊本呢?这就需要从该书的形成、特点、流传等方面说起。邓氏刊本的形成似与朱氏钞本有关。朱当■〈氵眄〉,鲁宗室钜野王朱泰澄之孙,生卒年不详。钜野王一宗,在明代封将军者一百一十人,中尉二百二十九人,其中朱当■〈氵眄〉最负盛名。康熙衮州府志卷三0封建志记载:「钜野诸宗,多尚文雅,最着名者曰将军当■〈氵眄〉,博览羣集,蓄书甚富,购得异本,手自钞录不下万卷,尤功墨妙,发为诗文,甚别雅。」朱氏钞本凡一百一十卷,收明初至嘉靖朝史籍六十三种。邓士龙,明江西南昌人。万历乙未(一五九五年)科进士(二甲第四十九名),由翰林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国子监禁酒。邓氏刊本亦一百一十卷,收明初至隆庆朝史籍六十四种。拿邓氏刊本与朱氏钞本相较,除少数篇目外,大体相同。因朱氏钞本成书在前(序作嘉靖二十二年),邓氏在辑录时参阅朱氏钞本是完全可能的,不仅绝大多数篇目相同,甚至连书名、卷数也未作变更。但是两书也有不同之处。一、篇目稍有异同。如朱氏钞本收嘉靖朝史籍宸章集录一卷、敕议或问一卷、大狩龙飞录二卷,邓氏刊本则删去此四卷,另选辑世宗实录四卷,其中第四卷後附穆宗实录。又如邓氏刊本於卷六二前闻记後附尊闻录,卷一0五星槎胜览後附海槎余录,而朱氏钞本则未收二录。二、同记一事,选本不同。如记明太祖平定蜀夏的史书在明代较为通行的有黄标平夏录、佚名平蜀记两种。朱氏钞本收佚名平蜀记。邓氏刊本卷八则收平夏录。但邓氏所收平夏录又非黄标原作,乃辑黄标平夏录、佚名平蜀记二书而成。前半部为黄氏之录,後半部为佚名氏之记。三、邓氏刊本纠正了朱氏钞本的一些错误。如两书均收有蓬轩类记四卷。朱氏钞本文前载有王鏊序一篇,邓氏钞本则不录此序。邓氏何以不收此序,其因不详。但在客观上确实纠正了朱氏钞本的一个错误。王鏊序文,原是写给蓬牕类记的。蓬牕类记,五卷,明黄君暐撰,朱氏把蓬轩类记误作蓬牕类记,且把王鏊之序移花接木。实际二记并非一书,蓬轩类记乃明陆容所撰。(详见本书卷六八校勘记)四、朱氏钞本无按语,邓氏刊本叙事之间多有所按。这些按语有对史事的考证,有对人物、事件的评价。以当代人论当代人和事,本身就具有史料价值。五、邓氏刊本错误较少。近人李文田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所藏朱氏钞本上题有:「其文往往不同,知此本之钞,盖在刊本之前矣。校刊本为佳。」正是因为「校刊本为佳」,所以我们选择邓氏刊本做底本,加以点校整理。

  邓氏刊本所收史籍涉及时间很长,包括元末明初至隆庆年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中有实录,有传记,有文集,有笔记,有译语,体裁多样。从选目上看,他注意广收博采,对各种不同倾向的着作能够兼收并存。这些史籍都是研讨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还应提到的是邓氏刊本流传极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丛书综录皆未着录。明史卷九九艺文志·史部·故事类虽记「邓士龙国朝典故」,亦误作「一百卷」。着名史学家谢国桢先生生前对此书整理出版十分重视,早於一九八一年就写下前言,但由於我们教研双忙,延误了校点时间,使谢老生前未能亲见此书的刊行,甚是遗憾。

  本书的整理由许大龄、王天有全面负责,参加具体工作的有王天有、赵子富、王硕、伍跃、万明、陈杰、华祝、李景屏、金立、高寿仙、亦甫等。此外,赵子富也参加审阅了部分稿件。由於我们水平有限,疏误之处或许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点校者 一九八七年四月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