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汉官六种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汉官仪卷上

 

  汉军谋校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太傅,古官也。周成王时,康叔为之。高后元年,初用王陵,金印紫绶。八年省。哀帝元寿二年复置,位在三公上。世祖中兴,特遣使者备礼,徵故密令卓茂,〔一〕策曰:案:北堂书钞引作「卓茂甲申策书」。「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纯固。案:北堂书钞引有「前密令」下十三字,无下文「夫士」二字,又「束身」作「束发」。〔二〕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三〕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案:文选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表注引作「特擢盛德,南阳卓茂为太傅」。封宣德侯。」〔四〕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此条引俱作应劭汉官,唯文选注引作汉官仪。下文凡言汉官者,上皆有「应劭」二字。

  傅者,覆也。续汉志补注

  明帝甲辰策书曰:〔五〕「高密侯邓禹,元功之首,其以禹为太傅。」北堂书钞设官部案:此条引作汉官。〔六〕

  和帝丁酉策书曰:〔七〕「故太尉邓彪,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群贤首。其以彪为太傅,〔八〕案: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俱引作「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庶得专位内之事。」〔九〕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曰:〔一0〕「张禹三世在位,黄发罔愆,〔一一〕忠孝弥笃。其以禹为太傅,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

  冲帝丁酉策书曰:〔一二〕「舅氏辅翼股肱,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正,以成断金。太尉赵峻,三世掌典机衡,〔一三〕案:太平御览引作「枢衡」。有匪石不二之心。〔一四〕大司农李固,公族之苗,忠直不回,〔一五〕有史鱼之风。今以峻为太傅,固为太尉,与大将军冀参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两引、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灵帝策书曰:「故太尉陈蕃,忠亮蹇谔,有不吐茹之节。司徒胡广,惇德允元,五世从政。今以蕃为太傅,与广参录尚书事。」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师,太傅,太保,皆古官也。〔一六〕初学记职官部

  太师,古官也。平帝元年,孔光以太傅见,授诏,太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灵寿杖,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中用杖,自是而□。续汉志补注案:三公,太师在太傅前。後汉省太师、太保,唯置太傅。今改列於後。又案:此条末「」,今本作「阙」字,乃校者所记,而後来误入正文也。今订正。

  孝平皇帝元始元年,〔一七〕太后诏曰:「太师光,今年老有疾,俊乂大臣,惟国之重。书曰『无遗老成』,〔一八〕国之将兴,尊师重傅。其令大师无朝,十日一赐餐,赐以灵寿杖,黄门令为太师於省中施坐置几,太师入省用杖焉。」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平帝元始元年,〔一九〕孔光以太师见授。太后诏曰:「太师先圣之後,〔二0〕道术通明,案:北堂书钞又引作「先师之子,德行纯淑」。宜居四辅职,训导帝躬。」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太保,古官也。保,养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二一〕

  太尉,秦官也,武帝更名大司马。後汉书光武纪注案:通典职官云:「应劭汉官谓太尉为周官,非也。」与此异。

  武帝元狩四年,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而无印绶。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狩六年,罢太尉,法周制置司马。时议者以为汉军有官〈亻矦〉、千人、司马,故加「大」为大司马,所以别异大小司马之号。续汉志补注

  三司之职,司马主兵。汉承秦曰太尉,武帝改曰大司马,无印绶,官兼加而已。世祖改曰太尉。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作汉官序

  张衡云:案:太平御览引作「河闲相张衡说」。「明帝更司马、司空府,欲复更太尉府。案:太平御览引作「明帝以为司徒、司空府已荣,欲更治太尉府」。时公南阳赵憙也。案:太平御览引有「南阳」二字。西曹掾安众郑均,素好名节,以为朝廷新造北宫,整饬官寺,旱魃为虐,民不堪命,曾无殷汤六事,周宣云汉之辞。今府本馆陶公主第舍,员职既少,自足相容。〔二二〕憙表陈之,即听许。〔二三〕其冬,临辟雍,〔二四〕历二府,见皆壮丽,〔二五〕而太尉府独卑陋。显宗东顾叹息曰:『椎牛纵酒,勿令乞儿为宰。』时憙子世为侍中,骖乘,归具白之,憙以为恨,频谴责均,均自劾去,道发病亡。」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章帝诏曰:「司空牟融,典职六年,勤劳不怠。其以融为太尉,录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两引、太平御览职官部两引

  殇帝策书曰:「司徒徐防,以台阁机密,施政牧守。其以防为太尉,录尚书事,百官总己以听。」艺文类聚职官部

  太尉、司徒、司空长史,秩比千石,号为「毗佐三台,助成鼎味」。〔二六〕太平御览职官部

  东西曹掾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贼曹,主盗贼之事。後汉书铫期传注

  决曹,主罪法事。〔二七〕後汉书王霸传注

  宫骑(二十二)〔三十〕人。〔二八〕续汉志补注

  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即位,因而不改。续汉志补注

  汉仪曰:〔二九〕「司徒府与苍龙阙对,厌於尊者,不敢号府」。应劭曰:「此不然。丞相旧位在长安时,有四出门,〔三0〕随时听事。明帝东京本欲依之,迫於太尉、司空,但为东西门耳。每国有大议,天子车驾亲幸其殿。」通典职官案:「应劭曰」以下,是汉官仪之文。

  相国、丞相,皆六国时官。通典职官

  丞相有疾,御史大夫三日一问起居,百官亦如之。案:艺文类聚引作「百僚亦然」。朝廷遣中使太医高手,膳羞络绎。及瘳视事,尚书令若光禄大夫,赐以养牛、上尊酒。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丞相见免,乘騩马自府归。说文系传十九

  武帝置丞相司直。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司直仍旧。今省。後汉书光武纪注

  司徒府掾属三十一人,秩千石。令史及御属三十六人。後汉书光武纪注、梁冀传注

  绥和元年,罢御史大夫官,法周制,初置司空。议者又以县道官狱司空,故覆加「大」,为大司空,亦所以别大小之文。续汉志补注

  御史大夫、尚书令、司隶校尉,皆专席,号三独坐。後汉书王常传注

  大司空朱博奏:「高皇帝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空骑吏以下皁袴,因秦水行。今汉家火行,宜绦袴。太平御览服章部

  三公听采长吏臧否,人所疾苦,还条奏之,是为举谣言也。顷者举谣言,〔掾〕属令史都会殿上,〔三一〕主者大言州郡行状云何,善者同声称之,不善者默尔衔枚。後汉书蔡邕传注、范滂传注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三二〕文皆称公。盖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私,〔三三〕背私者谓之公。案:通典职官引下有「韩子曰『背私曰公』」七字。春秋「九命作宰」。天子御坐即起,其兴案:「其兴」当作「在舆」,见通典。为下。凡拜,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事卿赞,〔三四〕御史授,案:当脱「印绶」二字,见通典。公三让,然後乃受之。汉礼仪曰:「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曰制,补制言曰诏,称民有言有辞曰陛下。」今皆施行。诗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不,仲山甫明之。」诏令之义。三公三人以承君,盖由鼎有足。故易曰「鼎象」也。北堂书钞设官部案:通典职官引作「鼎足三者,三光也」。

  群臣上书,公、卿、校尉、诸将不言姓。凡制书皆(称)玺封,〔三五〕尚书令重封。惟赦赎令司徒印,露布州郡也。後汉书鲍昱传注

  世祖诏:案:北堂书钞引作「中兴甲寅诏书」。「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六〕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三七〕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三八〕皆有孝悌廉公之行。〔三九〕自今以後,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於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不如诏书,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又旧河堤谒者,世祖改以三府掾属为谒者领之,迁超御史中丞、刺史,或为小郡。监察黎阳谒者,世祖以幽并州兵骑定天下,〔四0〕案:後汉书窦宪传注引作「光武中兴」,又「定」上有「克」字。故於黎阳立营,以谒者监之,兵骑千人,复除甚重。谒者任轻,多放情态,顺帝改用公解府掾有清名威重者,迁超牧守焉。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案:後汉书和帝纪注、太平御览治道部引作「建初八年十二月己未诏书」,文略同,唯无「河堤谒者」以下一段。

  三公府有长史一人。後汉书梁冀传注

  将军,周官也。赵王以李牧为将军破秦,〔四一〕始受大名。王翦、灌婴并为之。北堂书钞设官部

  将军,周官也。汉兴,置大将军,位丞相上。北堂书钞设官部

  和帝以窦宪为大将军,乃冠三公。太平御览职官部

  梁冀为大将军,以三世姻媾援立之功,公卿希旨,上比周、霍,举高第茂才官属,皆倍余府。太平御览职官部

  鼓吹二十人,非常员。舍人十人。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

  鼓吹为国盘娱,御每爪牙。〔四二〕北堂书钞仪饰部

  汉兴,置骠骑将军,位次丞相。是以汉百官志云骠骑将军秩与大将军同。〔四三〕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章帝以元舅马防为车骑将军,服银印青绶,位在卿上,绝席。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和帝以窦宪为车骑将军,赐金印紫绶,位次司空。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武帝西征西夷,有前後左右将军,为国爪牙,所以提示威灵,折冲万里。北堂书钞设官部

  度辽将军,孝武皇帝初用范明友。明帝十八年,案:当云「八年以中郎将吴常」,见明帝纪注。〔四四〕行度辽将军事。安帝元初元年,置真。银印青绶,秩二千石。长史、司马六百石。续汉志补注

  度辽将军屯五原曼柏县。後汉书安帝纪注

  将军掾属二十九人,中大夫无员,令史四十一人。後汉书东平宪王传注

  太常,古官也。书曰:「伯夷,『典朕三礼』。帝曰:『咨伯,汝作秩宗』。」百官公卿表云:「太常,古官。」云伯夷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常,古官也。书曰「伯夷」。欲令国家盛大,社稷常存,故称太常。以列侯为之,重宗庙也。後汉书光武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北海周泽为太常,斋有疾,〔四五〕其妻怜其年老被病,〔四六〕窥内问之。泽大怒,以为干斋,掾吏叩头争之,不听,遂收送诏狱,〔四七〕并自劾谢。论者非其激发不实。〔四八〕谚曰:「居世不谐,为太常妻。一岁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斋,一日不斋醉如泥。〔四九〕既作事,复低迷。」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卿,彰也,明也。言当背邪向正,彰有道德。北堂书钞设官部

  太史令属太常,案:张衡传注引有此二字。秩六百石。掌天时星历,凡岁奏新年历;凡国祭祀丧娶之事,奏良日;国有瑞应灾异,(掌)记之。〔五0〕後汉书张衡传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太平御览引作「应劭曰」。

  太史令,秩六百石。望郎三十人,掌故三十人。昔在颛顼,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分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至于夏后、殷、周,世序其官,皆精研术数,穷神知化。当春秋时,鲁有梓慎,晋有卜偃,宋有子韦,郑有裨灶,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言屡中,有备无害。汉兴,甘石、唐都、司马父子,抑亦次焉。末涂偷进,苟忝兹阶,既闇候望,竞饬邪伪,以凶为吉,莫之惩纠。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应劭曰」。

  张温字伯慎,穰人也,封玄乡侯。〔五一〕太史奏言有大臣诛死,董卓取温笞杀於市而厌之。〔五二〕後汉书窦武传注

  博士,秦官也。博者,通博古今;士者,辨於然否。〔五三〕案: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引有「博者」以下十二字。孝武建元五年,案:朱浮传注引作「武帝」,无年号。初置五经博士,秩六百石。案:太平御览引有此四字。後增至十四人。太常差次有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五四〕总领纲纪。其举状曰:「生事爱敬,丧殁如礼。通易、尚书、孝经、论语,兼综载籍,穷微阐奥。隐居乐道,不求闻达。身无金痍痼疾,世六属不与妖恶交通、〔五五〕王侯赏赐。行应四科,经任博士。」下言某官某甲保举。後汉书朱浮传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光武中兴,恢宏稽古,易有施、孟、梁邱贺、京房,书有欧阳和伯、夏侯胜、建,诗有申公、辕固、韩婴,春秋有严彭祖、颜安乐,礼有戴德、戴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选有聪明威重一人为祭酒,总领纲纪也。〔五六〕後汉书徐防传注

  汉置博士祭酒一人,秩六百石。唐六典二十一

  文帝博士七十余人,为待诏博士。朝服玄端,〔五七〕章甫冠。唐六典二十一

  博士入平尚书,出部刺史、诸侯相,次转谏大夫。北堂书钞设官部

  博士限年五十以上。後汉书杨仁传注

  秘书监一人,秩六百石。〔五八〕後汉书桓帝纪注、唐六典十

  大予乐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明帝纪注

  置陵园令、食监各一人,秩皆百石。後汉书皇后纪注

  宪陵园丞秩三百石,阳陵令秩六百石。〔五九〕後汉书段熲传注

  丞皆选孝廉郎年少薄伐者,迁补府长史、都官令、候、司马。续汉志补注

  光,明也。禄,爵也。勳,功也。言光(六)〔禄〕典郎、谒、诸虎贲、羽林,〔六0〕举不安得,〔六一〕赏不失劳,故曰光禄勳。太平御览职官部

  光禄勳有南北庐主事、三署主事。案:後汉书张霸传注:光禄勳主事,见汉官仪。〔六二〕於诸郎之中,察茂才高第者为之,秩四百石。次补尚书郎,出宰百里。唐六典一〔六三〕

  光禄有主簿。唐六典十五

  光禄举敦厚、质朴、逊让、节俭,此为四行。〔六四〕後汉书吴佑传注、范滂传注

  五官中郎将,秦官也。秩比二千石,三署郎属焉。太平御览职官部

  五官、左、右中郎将,秦官也。秩比二千石。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北堂书钞设官部

  郎中令,属官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曰三署。署中各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外)多至千人,〔六五〕主执戟卫宫陛,及诸虎贲、羽林郎皆属焉。谓之郎中令者,言领诸郎而为之长。初学记职官部案:续汉志无郎中令。〔六六〕

  三署谓五官署也,左、右署。〔六七〕各置中郎将以司之。郡国举孝廉以补三署郎,年五十以上属五官,其次分在左、右署,凡有中郎、议郎、侍郎、郎中四等,无员。後汉书和帝纪注

  建武二十四年,〔六八〕遣中郎将段郴迎单于於五原塞。北堂书钞设官部

  虎贲中郎将,古官也。书称「武王伐纣,戎车三百两,虎贲八百人,〔六九〕擒纣於牧之野」。言其猛怒如虎之奔赴也。孝武建元三年,初置期门。案:顺帝纪注引有「孝武」以下十字。北堂书钞引作「孝武皇帝初置期门」。平帝元始元年,更名虎贲郎。案:白帖七十五引「更名虎贲中郎将」。〔七0〕古有勇者孟贲,改奔为贲。中郎将冠两鶡尾。案:太平御览服章部引「冠」下有「插」字。〔七一〕鶡,鸷鸟中之果劲者也,每所攫撮,应瓜摧碎,斗不死不止。案:北堂书钞引有「斗」下五字。鶡尾,上党所贡也。後汉书顺帝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服食部、〔七二〕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虎贲中郎将衣纱縠禅衣、虎文锦袴,〔七三〕余郎亦然。汉书江充传注、北堂书钞衣冠部两引、初学记宝器部、太平御览服章部两引、布帛部

  虎贲千五百人,戴鶡尾,属虎贲中郎将。後汉书光武纪注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後更名羽林。以天有羽林之星,故取名焉。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曰羽林孤儿。光武中兴,以征伐之士劳苦者为之,故曰羽林士。後汉书顺帝纪注

  羽林者,言其为国羽翼,如林盛也。皆冠鶡冠。一名为严郎,言其御侮严厉。其後简取五营高才,别为左、右监。〔七四〕羽林父死子继,与虎贲同。广韵九麌注、〔七五〕太平御览职官部

  羽林郎出补三百石丞、尉自占。丞、尉小县(丞、尉)三百石,〔七六〕其次四百石,比秩为真,皆所以优之。後汉书和帝纪注

  羽林左、右监,属光禄。後汉书来历传注

  羽林左监主羽林八百人,右监主九百人。後汉书安帝纪注

  羽林左骑,秩六百石,领羽林,属光禄勳。後汉书曹褒传注

  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不言属光禄勳。案:艺文类聚引有此六字。

  光禄勳门外特施行马,以旌别之。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五

  成帝时,王延世以校尉领河堤。语曰:案:「语」当作「诏」。「东郡决河,流漂二州,校尉延世堤防立塞。改为河平元年。惟延世长於计策,功费约省。以延世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北堂书钞政术部

  天子二十七大夫,职在言议,毗亮九卿,无员,多至数十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登高能作赋,可以为大夫。感物造端,才知深美,可与国事,故举为列大夫。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时案:「时」当作「诗」。〔七七〕以喻其志,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北堂书钞设官部

  议郎、郎中,秦官也。议郎秩比六百石,特徵贤良方正敦朴有道。第公府掾,试博士者,拜郎中。北堂书钞设官部

  议郎十二人,秩比六百石,不属署,不直事。侍御史迁补博士、诸侯王郎中令。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仆射,秦官也。仆,主也。古者重武事,每官必有主射以督课之。〔七八〕後汉书光武纪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明皇帝丁酉诏书曰:「谒者,尧之尊官,所以试舜於四门。」北堂书钞设官部

  明帝诏书:「昔燕太子使荆轲劫始皇,变起两楹之闲。其後谒者之引客,持匕首剑刺腋。高祖偃武行文,故易之以版。」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皆着缃帻大冠、〔七九〕白绢单衣。北堂书钞衣冠部、太平御览服章部〔八0〕

  谒者三十人,秩四百石,掌报章奏事及丧吊祭享。北堂书钞设官部

  谒者三十五人,以郎中秩满岁称给事,未满岁称灌谒者。後汉书雷义传注

  旧河堤谒者居之。水经注济水

  公车司马令,〔八一〕周官也。秩六百石,冠一梁,掌殿司马门,夜徼宫中,天下上事及阙下,案:和帝纪注引作「诸上书诣阙下者,皆集奏之」。凡所徵召,皆总领之。李合以公车司马入为侍中。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後汉书光武纪注、和帝纪注、三辅黄图二、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北宫卫士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谯玄传注

  凡居宫中,皆施籍於掖门,案姓名当入者,本官为封棨传,审印信,然後受之。後汉书窦武传注

  崇贤门内德阳殿。後汉书顺帝纪注

  未央大厩、〔八二〕长乐、承华等厩令,案:文选东京赋注引「汉有承华厩」。皆秩六百石。後汉书和帝纪注、三辅黄图六

  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置西北边,〔八三〕分养马三十万头。汉书百官公卿表注、後汉书和帝纪注

  廷尉责案上御史台。通典职官

  光武时有以疑狱见廷尉曹史张禹,所问辄对,处当详理。於是册免廷尉,以禹代之,虽越次而授,亦足以厉其臣节也。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秦置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汉因之。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改曰大鸿胪。初学记职官部〔八四〕

  鸿胪,景帝置。北堂书钞设官部

  皇帝延诸侯王,宾王诸侯,皆属大鸿胪。故其薨,奏其迹,赐与谥及哀策诔文。通典职官

  昔唐、虞宾于四门,此则礼宾之制。〔与〕鸿胪之任亦同。〔八五〕初学记职官部

  宗正卿,秩中二千石。後汉书安帝纪注

  长公主傅一人,私府长一人,食官一人,永巷长一人,家令一人,秩皆六百石,各有员吏。而乡公主傅一人,秩六百石;仆一人,六百石;家丞一人,〔八六〕三百石。後汉书皇后纪注

  长公主官属,傅一人,员吏五人,驺仆射五人,私府(长)、食官(长)、永巷(长)令、〔八七〕家令各一人。後汉书邓晨传注

  大司农,古官也。唐、虞分命羲、和四子,敬授民时。高祖受命,惩秦之獘,与民休息。逮至文、景,国家无事,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一日巨万,〔八八〕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腐败而不可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初秦置治粟内史,掌谷货。汉因之。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更名大司农,王莽改日羲和,又改为纳言。〔八九〕东汉复曰大司农。初学记职官部、白帖七十五

  丞二千石。续汉志补注案:此条引作「应劭汉官秩」。

  平准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灵帝纪注

  廪牺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和帝纪注、董钧传注

  少府掌山泽陂池之税,名曰禁钱,以给私养,自别为藏。少者,小也,故称少府。秩中二千石。大用由司农,小用由少府,故曰小藏。北堂书钞设官部

  少者,小也,小故称少府。王者以租税为公用,山泽陂池之税以供王之私用。古皆作小府。续汉志补注案:引作「汉官」。太平御览职官部引汉官宰尹下曰:「少府,言别为少藏,故曰少府。」〔九0〕

  田租、刍以给经用,凶年,山泽鱼盐市税少府以给私用。续汉志补注

  太医令,周官也。两梁冠,秩千石,丞三百石。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医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安帝纪注

  太官令,两梁冠,秩千石,丞四人。郡孝廉年五十,清修聪明者,光禄上名,乃召拜,比秩四百石。三岁为令,以供养劳苦迁。案:此下当有阙文。左丞有汤官丞,案:当云「有左丞,有汤官丞」。掌诸甘配。案:当云「有甘丞,掌诸甘肥」。皆见续汉书志及补注〔九一〕有丞,掌瓜菜茹薪炭。太平御览职官部

  太官令,秩一千石。桓帝延熹元年,使太官令得补二千石,置四丞。唐六典十五

  太官,主膳羞也。後汉书皇后纪注案:光武纪注引「口实,膳羞之事也」。

  太官(菓)丞官别在外,〔九二〕掌瓜菜茹。太平御览菜茹部

  太官右监丞,秩比六百石。後汉书桓帝纪注

  守宫令一人,〔九三〕秩六百石。後汉书桓帝纪注

  鸿德苑令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桓帝纪注案:「鸿德」二字,从桓帝纪注以小字别之,下凡仿此。

  侍中,周官也。案:太平御览引连下「金蝉」一段。侍中便蕃左右,与帝升降,卒思案:北堂书钞引作「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百寮之中,莫密於兹。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侍中金蝉左貂。案:艺文类聚引作「有貂」,误。金取坚刚,百链不秏。〔九四〕蝉居高食洁,案:晋书舆服志引作「饮清」。目在腋下。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口在腋下」。〔九五〕貂内劲悍而温润。案:晋书舆服志引「温润」作「柔缛」。貂蝉不见传记者,因物论义。案:「者」上当有「说」字,「论」当作「生」。依续汉志补注引予览战国策,乃知赵武灵王胡服也。〔九六〕其後秦始皇破赵,得其冠,以赐侍中。高祖灭秦,亦复如之。孝桓末,案:北堂书钞引有「孝桓」二字。侍中皇权参乘。问貂蝉何法,〔九七〕不知其说。复问地震,云不为灾。还宫,左迁议郎。续汉志补注、晋书舆服志、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器物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侍中冠武弁大冠,亦曰惠文冠。加金璫,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貂蝉。初学记职官部〔九八〕

  侍中,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坐)唾壶,〔九九〕朝廷荣之。至东京时,属少府,亦无员。驾出,则一人负传国玺,操斩蛇剑乘。案:「乘」上当有「参」字,见通典。舆中官俱止禁中。案:「舆」当作「与」,见通典。後汉书献帝纪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侍中秩千石。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唐六典八引作「秩比二千石」。〔一00〕续汉志补注引汉官秩「千石」。

  侍中殿下称制,出则参乘,佩玺抱剑。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成帝取明经者充为侍中,使辟百官公卿,参议可正止殿,〔一0一〕行则负玺。旧高取一人为仆射,後改为祭酒。北堂书钞设官部

  史丹为侍中。元帝寝疾,丹以亲密近臣得侍疾,候上闲独寝时,丹直入卧内,顿首伏青蒲上。〔一0二〕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桓帝时,侍中乃存案:艺文类聚人部引作「刁存」。〔一0三〕年老口臭,上出鸡舌香与含之。〔一0四〕鸡舌香颇小,辛螫,不敢咀咽。自嫌有过,得赐毒药,归舍辞决,欲就便宜。家人哀注,不知其故。

  赖寮友诸贤闻其〈亻替,中“日改心”〉失,求视其药,〔一0五〕出在口香,咸嗤笑之,更为吞食,其意遂解。存鄙儒,蔽于此耳。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艺文类聚人部、太平御览人事部、职官部、香部

  侍中,周官。号曰常伯,选於诸伯,言其道德可常尊也。文选陈太邱碑注

  侍中,周成王常伯任侍中。殿中称制,出即陪乘,佩玺抱剑。文选东京赋注、藉田赋注、安陆王碑注

  汉官表曰:凡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也。通典职官

  汉因秦置侍中舍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中常侍,秦官也。汉兴,或用士人,银璫左貂。光武以後,专任宦者,右貂金璫。後汉书朱穆传注、太平御览服章部

  给事黄门侍郎,六百石,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关通中外。後汉书献帝纪注

  给事黄门侍郎,案:北堂书钞、文选注引无「黄门」二字,下同。〔一0六〕位次侍中,侍从左右,关通内外,给事於中,故曰给事案:太平御览引下有「中」字黄门侍郎。献帝置六员。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恩幸传论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黄门侍郎,每日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後汉书献帝纪注〔一0七〕

  给事中,秦官也。汉因之,无常员,皆为加官。初学记职官部〔一0八〕

  汉武元鼎三年,初置散骑,俱掌问应对。世祖省之。案汉初有散骑侍郎,掌侍省,皆为骑郎,赀满五万为常侍郎。〔一0九〕张释之以赀为常侍,盖此官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秦及前汉置散骑及中常侍各一人。〔一一0〕散骑骑马并乘舆车,一一一〕献可替否。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三、太平御览职官部、初学记职官部

  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汉因之,兼用士人,无〔常〕员,〔一一二〕多以为加官。初学记职官部

  黄门令,秩六百石。後汉书皇后纪注

  黄门有画室署,玉堂署,各有长一人。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黄门冗从仆射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桓帝纪注

  黄门鼓吹百四十五人。後汉书安帝纪注

  暴室在掖庭内,丞一人,主宫中妇人疾病者。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也。後汉书皇后纪注

  永巷令一人,宦者为之,秩六百石,掌宫婢侍使。後汉书灵帝纪注

  濯龙监,六百石。续汉志补注案:此条本引作「应劭汉官秩」。

  中黄藏府,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也。後汉书桓帝纪注〔一一三〕案:续汉志「中藏府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掌中币帛金银诸货物」。此衍「黄」字。

  内者,署名,令一人,秩六百石,属少府。後汉书梁商传注

  内者,主帷帐。後汉书皇后纪注

  朔平署司马一人。後汉书桓帝纪注案:朔平署不见於续汉志。

  尚书令主赞奏,总典纲纪,〔一一四〕无所不统,秩千石。故公为之〔者〕〔一一五〕朝会不陛奏事,增秩二千石。天子所服五时衣赐尚书令。其三公、列卿、〔大夫〕、五营校尉行复道中,遇尚书〔令〕、仆射、左、右丞,〔一一六〕皆回车豫避。案:初学记职官部又引「尚书官出,百官寮皆回车避也」。〔一一七〕卫士传不得纡台官,〔一一八〕台官过,乃得去。唐六典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侍中上东、西寺及侍中寺。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令,秦官,铜印墨绶。案:初学记一引作「汉初并用士人为尚书令,秩二千石」,与此异。又案:「墨」当作「青」,见通典职官,与後汉书舆服志合。每朝会,案:唐六典引有此三字。与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中丞,案:唐六典、太平御览引无「大夫」二字。皆专席坐,京师号曰三独坐,言其尊重如此。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两引、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旧置中书官,领尚书事。北堂书钞设官部〔一一九〕

  仆射秩六百石,公为之,加至二千石。唐六典一

  献帝建安四年,始置左、右仆射,以执金吾营合为左仆射,〔一二0〕卫臻为右仆射。文选王文宪集序注

  尚书,唐、虞官也。书曰:「龙作纳言,朕命惟允。」〔一二一〕案:艺文类聚、白帖引俱有此四字。诗曰:「惟仲山甫,王之喉舌。宣王以中兴。」秦改称尚书。汉亦尊此官,典机密也。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十七、太平御览职官部

  汉明帝诏曰:「尚书盖古之纳言,出纳朕命。机事不密则害成,可不慎欤!」北堂书钞设官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四员,武帝置,成帝加一为五。有〔常〕侍曹尚书,〔一二二〕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尚书,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尚书,主人庶上书事;主客尚书,主外国四夷事;成帝加三公尚书,主断狱事。後汉书光武纪注

  尚书秩五百石,次补二千石。唐六典二

  初秦代少府,遣吏四(一)〔人〕在殿中,〔一二三〕主发书,故号尚书。尚犹主也。汉因秦置之。故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御史为宪台,谓之三台。初学记职官部、文选潘正叔赠王元贶诗注、袁绍檄豫州注〔一二四〕

  尚书左丞、右丞,秩各四百石,迁刺史。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令、左丞,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仆射、右丞,掌廪假钱谷。唐六典一

  左、右丞久次郎补也。北堂书钞设官部案:引作「侍臣上注」。

  左、右曹受尚书事。前世文士,以中书在右,因谓中书为右曹,又称西掖。初学记职官部两引,〔一二五〕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四人:一人主匈奴单于营部,一人主羌夷吏民,一人主案:「吏民」二字当在此下,见通典。天下户口土田垦作,一人主钱帛贡献委输。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初从三署郎选诣尚书台试。每一郎缺,则试五人,先试笺奏。初入台,称郎中,满岁称侍郎。〔一二六〕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郎初上诣台,称守尚书郎。满岁称尚书郎中。三年称侍郎。太平御览职官部

  郎以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牋奏。初上称郎中,满岁为侍郎。北堂书钞设官部

  尚书郎,初入台为郎中,满岁称为侍郎,五岁迁太尉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能通苍颉史篇,案:通典引作「史籍」。〔一二七〕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出亦与郎同,宰百里。郎与令史分职受书。〔一二八〕令史见仆射、尚书,执板拜;见丞、郎,执板揖。唐六典一、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见左、右丞,对揖无敬。北堂书钞礼仪部〔一二九〕

  丞、郎见令、仆射,执板拜,朝贺对揖。丞、郎见尚书,执板对揖,称曰明时。案:当云「执板揖」,无「对」字,见通典。郎见左、右丞,对揖呼曰左、右君。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

  尚书郎主作文书起草,夜更直五日于建礼门内。〔一三0〕初学记职官部、白帖七十二、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给青缣白绫被,以锦被,〔一三一〕帷帐、毡褥、通中枕,太官供食,汤官供〈麦并〉饵五熟果实,下天子一等。给尚书史二人,女侍史二人,案:初学记引作「入直台廨中,给女侍史二人」。皆选端正。从直女侍执香炉烧薰从入台护衣,〔一三二〕奏事明光殿。省皆胡粉涂画古贤人烈女。郎握兰含香,趋走丹墀奏事。黄门郎与对揖。天子五时赐服。案:北堂书钞引作「赐珥,赤管大笔一双,分墨一丸」。〔一三三〕若郎处曹二年,赐迁二千石、刺史。北堂书钞设官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尚书郎奏事明光殿,省中皆胡粉涂壁,其边以丹漆地,故曰丹墀。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其下奏事。黄门侍郎对揖跪受。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作「汉官」。〔一三四〕

  尚书令、仆、丞、郎月给赤管大笔一双,篆题曰「北工作案:太平御览引作「一宫工作」,无下文十一字。〔一三五〕楷」於头上,象牙寸半着笔下。艺文类聚杂文部、太平御览文部

  尚书令、仆、丞、郎月赐渝麋大墨一枚,小墨一枚。〔一三六〕初学记文部

  曹郎二人,掌天下岁尽集课。有尚书曹郎,有考功郎中一人。〔一三七〕唐六典二

  明帝时,〔一三八〕馆陶公主为子乞郎,不许,赐钱千万。上曰:「

  夫郎上应列宿,出居百里,使非其人,民受其伤。」故时称明慎之至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汉制:八座丞郎初拜,并集都座交礼,〔一三九〕迁又解交。唐六典一、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周礼有典瑞掌节之士,盖所以宣命重威,为国信者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御史中丞二人,本御史大夫之丞。其一别在殿中,兼典兰台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章奏,纠察百寮。〔一四0〕後汉书周纡传注、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周纡传注引「寮」作「司」。

  御史,秦官也。案:周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皆曰「汉官仪侍臣下曰」,盖其篇名也。

  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一曰柱後,〔一四一〕以铁为柱。〔一四二〕或说古有獬豸兽,触邪佞,〔一四三〕故执宪者以其角形为冠耳。余览奏事云:案:「奏」当作「秦」,见通典。〔一四四〕始皇灭楚,以其君冠赐御史。汉兴袭秦,因而不改。後汉书何敞传注、初学记职官部、服食部、〔一四五〕太平御览职官部、服章部

  柱史以铁为冠。张武曰:「当以柱史惠文冠治之。」〔一四六〕锦绣万花谷十一

  柱後冠,〔一四七〕左传「南冠而絷」,则楚冠也。秦灭楚,以其冠赐近臣,御史服之,即今獬豸冠也。古有獬荐兽,案:此「豸」、「荐」二字,皆当作「廌」。触不直者。故执宪以其形用为冠,令触人也。左氏正义成公

  柱下史,老聃为之。秦改为御史。柱下史一名柱後,史谓冠以铁为柱,言其审案:当有「固」字。不桡也。〔一四八〕北堂书钞设官部

  侍御史出督州郡赋税,运漕军粮。侍御史至後汉,复有护漕都尉官,建武七年省。通典职官

  老子为周柱下史。张苍秦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侍御史之任也。一四九〕初学记职官部

  治书侍御史,宣帝尝幸宣室,斋居而决狱事,令侍御史二人治书。後置,秩六百石,印绶与符玺郎共,平治廷尉奏事。北堂书钞设官部

  兰台令史六人,秩百石,掌书劾奏。後汉书班固传注案:续汉志兰台令史秩六百石。

  执金吾比二千石,丞六百石。续汉志补注〔一五0〕案:此条引作「汉官秩」。

  执金吾典执金革,以御非常。北堂书钞设官部

  吾,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缇骑二百案:当有「人」字。〔一五一〕五十人,案:当作「五百二十人」,见续汉书志补注、通典。此「五百」者,伍伯也。舆马导从,充满于路。〔一五二〕世祖微时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是也。续汉志补注、太平御览职官部案:引作「汉官」。太平御览又作「宰尹下」。

  执金吾属官府武库令丞,案:「府」当作「有」,见续汉书志补注。从骑二百人,案:後汉书窦宪传注、张酺传注引作「缇骑」。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中兴以来,但专徼循,不预国政。北堂书钞设官部〔一五三〕

  执金吾,车驾出,从六百骑,走六千二百人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静室令、式道候,秦官也。静宫令,车驾出,在前驱,静清所徼车逆日,以示重慎也。式道左右凡三,惟车驾出,迎式道持麾王宫,行之乃闭。北堂书钞设官部案:续汉书志「执金吾」下本注云「本有式道左右中候三人,六百石。车驾出,掌在前清道,还持麾至宫门,宫门乃开」云云。此所引多讹,当依彼订。

  太子太傅,日就月将,琢磨玉质。言太子有玉之质,琢磨以道也。文选陆士衡侍宴宣猷堂诗注、刘越石劝进表注、王元长曲水诗序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詹事,秦官也。詹,省也,给也。秩二千石。广韵二十四盐注、〔一五四〕艺文类聚职官部、白帖七十一、太平御览职官部

  帝祖母为太皇太后,其所居曰长信宫。〔一五五〕文选齐敬皇后哀策文注

  帝祖母称长信宫,帝母称长乐宫,故有长信少府、长乐少府及职吏,〔一五六〕皆宦者为之。後汉书皇后纪注

  永乐太仆,用中人为之。後汉书皇后纪注

  太子舍人、王家郎中,案:侯霸传注引「王家郎中」作「选良家子孙」,与续汉志补注引汉官同。又案:通典云:「比郎中,选良家子孙。」续汉书志云:「更直宿卫,如三署郎中。」此有讹脱。并秩二百石,无员。後汉书灵帝纪注、侯霸传注

  皇太子五日一至台,因坐东厢,省视膳食,以法制敕大官尚食宰吏。其非朝日,〔一五七〕使仆、中允〔旦旦〕请问,〔一五八〕明不媟黩,所以广敬也。太子仆一人,秩千石;中允一人,四百石,主门卫徼巡。後汉书班彪传注

  安帝时,太子谒庙,门大夫乘从,两梁冠。通典职官

  门大夫选四府掾属。通典职官

  将作大匠,世祖中兴,以谒者领其官。章帝建初元年,乃置真,位次河南尹。永元七年,〔一五九〕案:续汉志补注引汉官作「永元十年」。大匠应慎上言:「百郡计吏,观国之光,而舍逆旅,崎岖私馆,贡篚之物,朽湿曝露。〔一六0〕昔晋国霸之盟主耳,〔一六一〕舍诸侯于隶人,郑子产以为大讥。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和帝嘉纳之,即创业焉。续汉志补注、艺文类聚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左校署,属将作大匠。後汉书皇甫规传注

  洛阳十二门,东面三门。最北〔门〕名上东门,〔一六二〕次南曰中东门。每门校尉一人,秩二千石;司马一人,秩千石;候一人,秩六百石。後汉书张湛传注、张奋传注

  平城门为宫门,不置候,置屯司马,秩二千石。〔一六三〕续汉志补注案:此条引作「汉官秩」。

  十二门皆有亭。後汉书皇后纪注

  上西门所以不纯白者,汉家戹於戌,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汉家初戌」,故以丹漆镂之。续汉志补注、太平寰宇记河南道案:续汉志补注引作「故丹镂之」。

  开阳门始成,未有名,夜案:续汉志补注引「夜」作「宿昔」。有一柱来止楼上。〔一六四〕琅邪开阳县上言,县南城门一柱飞去。光武皇帝使来识视之,良是,案:续汉志补注引「良是」作「怅然」。遂坚缚之,因刻记其年月,〔一六五〕以名门焉。後汉书循吏传注、续汉志补注、水经注谷水、太平寰宇记河南道两引、文选怀旧赋注、太平御览居处部

  屯骑、越骑、步兵、射声各领士七百人。长水领士(七)千三百六十七人。〔一六六〕後汉书安帝纪注

  骁骑,汉官也。武帝以李广为之。後世祖建武九年始改屯骑。北堂书钞设官部

  越骑司马一人,秩千石。後汉书郑众传注

  步兵校尉比二千石,掌宿卫兵,属北军中候。後汉书皇后纪注

  司隶校尉部河南、内、案:「内」上当有「河」字。〔一六七〕右扶风、左冯翊、京兆、河东、弘农七郡案:後汉书鲁恭传注引作「董领京师及三辅、三河、弘农」。段熲传注引作「部河南洛阳,管三辅、三河、弘农七郡」。〔一六八〕於河南洛阳,故谓东京为司隶。後汉书光武纪注

  司隶校尉,征和中,阳石子孙敬声案:「子」当作「公」。〔一六九〕巫蛊之狱,乃依周礼,置司隶校尉,持节都督大奸猾事,复置其司。今董领京师、三辅、三河、弘农者。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隶校尉纠皇太子、三公以下,及旁州郡国无不统。陛下见诸卿,〔一七0〕皆独席。太平御览职官部

  司隶校尉初置,唯(寔领)〔宽饶〕〔一七一〕王章、鲍宣纠上检下,严刑必断,贵戚惮之,京师政清。北堂书钞设官部

  司隶都官从事,主洛阳百官,朝会与三府掾同。後汉书窦武传注、北堂书钞设官部案:北堂书钞引作「掌洛阳中百姓」。

  司隶功曹从事,即治中也。後汉书传燮传注、太平御览职官部

  别驾秩百石,同诸郡从事。〔一七二〕北堂书钞设官部

  河南尹所治,周地也。洛阳本周城,案:「周城」当作「成周」。〔一七三〕周之衰微,分为西周。案:「西」上当有「东」字。东周洛阳,西周河南。〔一七四〕秦兼天下,置三川守,河、雒、伊也。案:艺文类聚引「河、雒、伊」作「洛阳、伊」,误。〔一七五〕汉更名河南。孝武皇帝增曰太守。世祖中兴,徙都雒阳,改号为尹。尹,正也。诗曰「赫赫师尹」。艺文类聚地部、职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尹,正也。郡府听事壁诸尹画赞,肇自建武,讫于阳嘉。注其清浊进退,所谓不隐过,不虚誉,甚得述事之实。後人是瞻,足以劝惧,虽春秋采毫毛之善,贬纤介之恶,〔一七六〕不避王公,无以过此,尤着明也。续汉志补注

  仁恕掾,主狱,属河南尹。後汉书鲁恭传注

  周监二代曰伯。汉兴,海内未定,令刺史举州事。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攘夷狄,置交址、朔方之州,复徐、梁之地,改雍曰梁,改梁曰益,凡十三州。所以交、朔独不称州,明示帝王未必相袭,始开北方,遂交南方,〔一七七〕为子孙基址也。後汉书光武纪注、太平御览职官部〔一七八〕

  孝武元封四年始,〔一七九〕御史丞相之迁部刺史十三人,乘驿奏事。北堂书钞设官部

  朱博言:「刺史督察郡国,从来故事,居九岁,案:「居」下当有「部」字。为守相。」北堂书钞设官部

  翟方进奏:「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失次,请罢署牧,〔一八0〕案:「署」当作「置」,见通典所载何武与翟方进奏。秩二千石者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帝时,丞相于定国条州大小,为设吏员,治中、别驾、诸部从事,秩皆百石,同诸郡从事。北堂书钞设官部、太平御览职官部

  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陵,〔一八一〕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源,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有金,酒泉泉味如酒,案:初学记州郡部、艺文类聚水部、太平御览地部引「

  酒泉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曰酒泉」。豫章章树生庭中,〔一八二〕案:水经注赣水、太平御览木部俱引此句。鴈门鴈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会稽是也。水经注河水、太平御览州郡部

  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十亿曰兆,欲令帝都殷盈也。左辅右弼,蕃翊承风也。张掖,始开垂,张臂掖也。太平御览州郡部案:後汉书明帝纪注引「张国臂掖,故曰张掖」。

  冯辅蕃翊,故以为名。太平御览州郡部

  弘,大也,所以广大农业也。太平御览州郡部

  济南、乐安、齐国、东莱、平原、北海六郡,青州所管也。青州在齐国临淄。後汉书史弼传注

  荆州管长沙、零陵、桂阳、南阳、江陵、案:「陵」当作「夏」。武陵、南郡、案:续汉书志荆州郡七,此上是也。下章陵乃南阳县,中有脱文。〔一八三〕章陵。後汉书刘表传注

  大府秩二千石。丞一人,边郡称长史,皆六百石。丞者,丞也。长史,众史之长。北堂书钞设官部

  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职,秩比二千石。孝景时更名都尉。後汉书彭修传注

  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补盗贼。案:「补」当作「备」,见续汉书志。〔一八四〕景帝更名都尉,建武(十)〔六〕年省,惟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一八五〕後汉书桓帝纪注

  京兆虎牙、扶风都尉案:耿恭传注引有「郡比二千石」五字。〔一八六〕以凉州近羌,数犯三辅,将兵卫护园陵。扶风都尉居雍县,故俗人称雍营焉。後汉书安帝纪注、耿恭传注、窦宪传注、南匈奴传注

  盖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尚矣。易称「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春秋「三时务农,一时讲武」。诗美公刘,「匪居匪康,入耕出战,乃裹餱粮,干戈戚扬,四方莫当」。自郡国罢材官骑士之後,官无警备,实启寇心。一方有难,三面救之,发兴雷震,烟蒸电激,一切取辨,黔首嚣然。不及讲其射御,用其戒誓,一旦驱之以即强敌,犹鸠鹊捕鹰鸇,豚羊弋豺虎,是以每战常负,王旅不振。张角怀挟妖伪,遐迩摇荡,八州并发,烟炎绦天,牧守枭裂,流血成川。尔乃远徵三边殊俗之兵,非我族类,忿鸷纵横,多僵良善,以为己功,财货粪土。哀夫民氓迁流之咎,见出在兹。「不教而战,是谓弃之」,迹其祸败,岂虚也哉!春秋家不藏甲,所以一国威抑私力也。今虽四海残坏,王命未洽,〔央〕折冲压难,〔一八七〕若指於掌,故置右扶风。案:此下当脱文。续汉志补注

  世祖中兴,海内人民可得而数,裁十二三。边陲萧条,靡有孑遗,鄣塞破坏,亭队绝灭。建武二十一年,始遣中郎将马援、谒者,分筑烽候,堡壁稍兴,立郡县十余万户,案:二字有讹。或空置太守、令、长,招还人民。上笑曰:「今边无人而设长吏治之,难如春秋素王矣。」乃建立三营,屯田殖谷,弛刑谪徒以充实之。续汉志补注

  高祖命天下郡国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立秋後讲肄课试,〔一八八〕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後汉书光武纪注

  民年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骑驰战阵。八月,太守、都尉、令、长、相、丞、尉会都试,课殿最。水家为楼船,亦习战射行船。边郡太守各将万骑,行鄣塞烽火追虏。置长史一人,丞一人,〔一八九〕治兵民。当兵行长领。置部尉、千人、司马、候、农都尉,皆不治民,〔一九0〕不给卫士。材官、楼船年五十六老衰,乃得免为民就田。应合选为亭长。亭长课徼巡。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一九一〕五兵:弓弩,戟,楯,刀剑,甲铠。鼓吏赤帻行縢,带剑佩刀,持楯被甲,设矛戟,习射。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闲相去二里半,司奸盗。亭长持二尺版以劾贼,索绳以收执贼。续汉志补注案:此条亦见汉旧仪。

  督邮、功曹,郡之极位。後汉书张酺传注

  孝廉,古之贡士,耆儒甲科之谓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廉年未五十,先试笺奏。初上试之以事,非试之以诵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孝武元封四年诏曰:「上士,贡名,茂才者是也。」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朔元年,诏二千石举孝廉,以化风俗。北堂书钞设官部

  元朔元年,诏曰:「深诏执事,兴孝廉,成风俗,绍圣绪。」北堂书钞设官部

  和帝诏曰:「大郡口五十万,举孝廉二人。」北堂书钞设官部

  前书百官表云: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三边始孝武皇帝所开,县户数百而或为令。荆扬江南七郡,惟有临湘南昌吴三令尔。及南阳穰中,土沃民稠,四五万户而为长。桓帝时,以(江)〔汝〕南阳安为女公主邑,〔一九二〕改号为令,主薨复复其故。若此为系其本。俗说令长以水土为之,及秩高下,皆无明文。班固通儒,述一代之书,斯近其真。续汉志补注

  明帝临观,见洛阳令车骑,意河南尹,及至而非,尤其太盛,敕去轩绥。时偃师长治有能名,以事诣台,因取赐之,下县遂以为故事。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小县一尉、一丞,命卿二人。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北边郡库,官之兵器所藏,故置令。汉书成帝纪注、河闲献王传如淳注〔一九三〕

  使匈奴中郎将,拥节,秩比二千石。後汉书光武纪注

  使匈奴中郎将屯西河美稷县。後汉书光武纪注

  拥节,屯中步南,设官府掾史。单于岁遣侍子来朝,谒者常送迎焉,得赂弓马毡罽他物百余万。谒者事讫,还具表付帑藏,诏书敕自受。续汉志补注

  护乌桓校尉,孝武帝时,乌桓属汉,始于幽州置之,拥节监领,秩比二千石。太平御览职官部

  乌桓校尉屯上谷〔郡〕(密)〔宁〕县。〔一九四〕後汉书张奂传注

  拥节。长史一人,司马二人,皆六百石。并领鲜卑。客赐质子,岁时胡市马。续汉志补注案:此属乌桓校尉。

  护羌校尉,〔一九五〕武帝置,秩比二千石,持节,以护西羌。王莽乱,遂罢。时班彪议,〔一九六〕宜复其官,以理冤结。帝从之,以牛邯为护羌校尉都,〔一九七〕于陇西令居县。後汉书光武纪注

  拥节。长史、司马二人,皆六百石。续汉志补注案:此属护羌校尉。「史」字下亦当有「一人」二字。

  戊己,中央,〔一九八〕镇抚四方。又开渠播种,以为厌胜,故称戊己焉。後汉书明帝纪注、西域传注案:戊己校尉不见于续汉志。

  西域都护,武皇帝始开通西域三十六国,其後稍分至五十余国,置使者、校尉以领护之。宣帝神雀三年,改曰都护,秩二千石。平帝时省都护,令戊己(都护)〔校尉〕领之。〔一九九〕太平御览职官部

  马曰羁,牛曰縻。言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索隐、文选难蜀父老注

  诸侯功德优盛,朝廷所敬异者,赐位特进,在三公下;其次朝廷,案:「廷」当作「侯」。〔二00〕在九卿下;其次侍祠侯;其次下土小国侯,案:续汉书志无此句。似当云「无土关内侯」。以肺腑亲公主子孙,奉坟墓于京师,亦随时朝见,是为隈诸侯。案:「隈」当作「猥」。後汉书和帝纪注、邓禹传注

  皇后父兄,率为特进侯,朝会位次三公。故章帝启马太后曰:「汉典: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其功臣四姓为朝侯、侍祠侯,皆在卿校下。通典职官

  天子建侯,上法四七。後汉书刘瑜传注

  伯使,主为诸侯官驱,使避路于道陌中,故言伯使。通典职官引云「汉官中有伯使」云云。

  太保,俸月三百五十斛。唐六典一

  中二千石,俸月百八十斛。史记外戚世家索隐

  二千石,〔二0一〕其俸月百二十斛。史记外戚世家索隐

  斗食月俸十一斛,〔二0二〕佐史月俸八斛。汉书百官公卿表注、通典职官案:引皆作「汉官名秩簿」。

  张敞、萧望之言曰:「夫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今小吏俸率不足,常有忧父母妻子之心,虽欲洁身为廉,其势不能。请以什率增天下吏俸。」宣帝乃益天下吏俸什二。通典职官

  范迁字子闾,〔二0三〕沛人也。後汉书明帝纪注、牟融传注案:凡引人名,皆举其官,今不能知者,总附于此。

  王敏字叔公,并州隰城人也。後汉书明帝纪注

  尹睦字伯师,河南巩(州)人也。〔二0四〕後汉书和帝纪注、张酺传注

  梁鲔字伯元,河东平阳人也。後汉书殇帝纪注、鲁恭传注

  周章字次叔,荆州随县人也。後汉书安帝纪注

  李修字伯游,豫州襄城人也。後汉书安帝纪注、虞诩传注、李膺传注

  刘授字孟春,徐州武原人也。後汉书安帝纪注、杨震传注

  吕葢字君上,范陵人。〔二0五〕後汉书鲁恭传注

  许训字季师,平舆人。後汉书刘宽传注

  宋俱字伯俪。後汉书宋均传注

  陶敦字文理,京兆人也。〔二0六〕後汉书虞诩传注

  刘矩字叔方。後汉书皇甫规传注

  尹讼字公孙,〔二0七〕巩人也。後汉书段熲传注

  樊陵字德云。後汉书李膺传注

  刘弘字子高,安众人。後汉书董卓传注

  校勘记

  〔一〕类聚卷四六「密令」下引有「南阳」二字。

  〔二〕孔本书钞卷五二引无「前密令卓茂」五字,又「纯固」下有「断断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十字。

  〔三〕孔本书钞卷五二有「夫士」二字。又「名冠」上有「则」字,「重赏」作「之大赏」。

  〔四〕後汉书卓茂传作「褒德侯」,袁纪亦同。而此引则与东观汉记、续汉书同。

  〔五〕後汉书作中元二年夏四月丙辰诏。

  〔六〕孔本书钞卷五二引作汉官仪。孙案乃沿陈本之讹。

  〔七〕後汉书作章和二年三月庚戌窦太后诏。

  〔八〕书钞卷五二、初学记卷一一、御览卷二0六「其」均作「今」;而书钞卷五九、类聚卷四八、御览卷二一0则作「其」,後汉书亦同。孙辑作「其」,当是。又孔本书钞卷五二、初学记卷一一均作「太傅」,唯类聚卷四八作「太尉」,孙案非。

  〔九〕孔本书钞卷五二「庶得」上有「朕」字,後汉书亦然。

  〔一0〕孔本书钞卷五二「策」下有「书」字。

  〔一一〕孔本书钞卷五九「张禹」上有「太尉」二字。又卷五二引作「太傅」,则非。

  〔一二〕袁纪卷一九作建康元年秋八月庚午诏,疑书钞引误。

  〔一三〕御览卷二0七引作「赵峻贰掌枢衡」;类聚卷四六作「二世掌典机衡」,又卷四八引「掌」作「常」,余同;初学记卷一一作「

  二世掌枢衡」。诸引虽有异,然作二世典掌枢衡则同。按後汉书顺、冲帝纪,赵峻於顺帝汉安元年十一月壬午任太尉,冲帝即位,仍任太尉,此诏下始转任太傅,则二世典掌枢衡明矣。严可均初稿此引从御览卷二0七而录,见全後汉文,甚是。孙氏改从书钞卷五九作「三世」,失考。

  〔一四〕孔本书钞卷五九「之心」作「其心」,类聚卷四八亦同。又书钞卷五一此句引作「有若匪石不可转其心也」。

  〔一五〕孔本书钞卷五九引作「忠真」,类聚卷四八作「忠贞」,而初学记卷一一、御览卷二0七则均作「忠正不挠」。

  〔一六〕此引乃徐坚综合前引「太傅,古官也」,及下引「太师,古官也」,「太保,古官也」三句而成,已非汉官仪之旧。

  〔一七〕据汉书孔光传、百官公卿表所载,光任太师於元始元年,而太后下诏则在王莽号宰衡之後,即元始四年。四、元形近易讹,诸引恐皆误。

  〔一八〕孔本书钞卷五二作「不遗老」,汉书孔光传亦同,恐当以此为正。

  〔一九〕此「元年」亦当作「四年」,说详前注。

  〔二0〕孔本书钞卷五二「太师」下引有「光」字。

  〔二一〕书钞卷五二引作汉书仪,而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0六引作汉官。

  〔二二〕「容」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受」,御览卷二0七作「授」,孙辑与汲本、殿本同。

  〔二三〕御览卷二0七「即」下引有「见」字。

  〔二四〕御览卷二0七「临」上引有「帝」字。

  〔二五〕点校本续汉志补注、御览卷二0七「见皆」均作「光观」。

  〔二六〕御览卷二0九「助成」作「助和」,孔本书钞卷六八亦作「和」。

  〔二七〕点校本後汉书王霸传注作汉旧仪之文。

  〔二八〕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均引作「三十人」,据改。

  〔二九〕此汉仪乃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之文。

  〔三0〕此引首见于续汉志补注,「有」上引有「府」字。严氏稿有此出处,孙氏误删之。

  〔三一〕据後汉书范滂传注补「掾」字。续汉志补注引应劭曰,亦有「掾」字。

  〔三二〕孔本书钞卷五0「州郡」下引有「事」字。

  〔三三〕通典卷二0引作「自者谓之辅」。

  〔三四〕通典卷二0「賛」下有「拜」字,疑此脱。

  〔三五〕据後汉书鲍昱传注删「称」字。

  〔三六〕後汉书和帝纪注引作「经明行修,能任博士」,御览卷六二八引亦同。

  〔三七〕後汉书和帝纪注、御览卷六二八「明达法令」均作「明晓法律」,「文中」作「文任」。

  〔三八〕後汉书和帝纪注、御览卷六二八「明足以决」均作「明足照奸,勇足决断」。

  〔三九〕後汉书和帝纪注、御览卷六二八「皆有」引作「皆存」,「廉公」引作「清公」。

  〔四0〕後汉书窦宪传注「幽」下引有「冀」字,後汉书南匈奴传注亦同。而通监卷四五胡三省注有「冀」无「并」。又「骑」原误作「骄」,据诸引而改。

  〔四一〕孔本书钞卷五一「赵王」下引有「乃」字,又引书作汉官。

  〔四二〕此引又见类聚卷六八,孙辑脱注。

  〔四三〕汉书有百官公卿表,东观汉记有百官表,皆不称志。称百官志者,自谢承後汉书始,然应劭不得而见之。疑原引有误。俞安期唐类函删「是以」以下,或近其真。

  〔四四〕黄山校补曰:「柳从辰曰:『据纪,事在永平八年,故志以为明帝初。「十」字衍。』今按:史无纪年不着年号者,盖注实阙『永』字,『平』字亦残其半,遂讹为『十』字也。」黄说是。

  〔四五〕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二八「斋有疾」引作「恒斋」。据下文谣谚,恐当以作「恒斋」为是。

  〔四六〕御览卷二二八「被病」引作「瘦弱」。

  〔四七〕「收」原作「取」,初学记卷一二、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二八均引作「收」,据改。

  〔四八〕「论」原作「议」,据初学记卷一二、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二八引改。

  〔四九〕此引又见後汉书儒林传注,孙辑脱注。

  〔五0〕据御览卷二三五引删「掌」字。

  〔五一〕王先谦後汉书集解曰:「官本『玄』作『互』,是。」王说是。

  〔五二〕点校本後汉书窦武传注「而」引作「以」。

  〔五三〕类聚卷四六、御览卷二三六「辨」均作「辩」。此引又略见於书钞卷六七,作「辨」。陈本作汉旧仪之文,故孙氏分入两书,而孔本则作汉官仪。按之类聚、御览,恐当以作汉官仪之文为是。

  〔五四〕後汉书朱浮传注「差次」作「差选」。又下引後汉书徐防传注亦作「差选」。

  〔五五〕後汉书点校本校勘记曰:「集解引惠栋说,谓注『世』别本作『卅』,音先合反。今按:通典卷二十七引後汉督邮状作『三十六属』,则『世』字当作『卅』。因版刻『世』字往往作『世』,与『卅』形近而误。」其说是。

  〔五六〕後汉书徐防传注引作汉官。

  〔五七〕唐六典作汉仪之文。

  〔五八〕唐六典作汉官之文。

  〔五九〕後汉书段熲传注引无「宪陵园」、「阳陵」等字。其原意指凡帝后陵园丞,秩皆三百石,令秩六百石,非有专指。孙氏所补非是。

  〔六0〕据御览卷二二九改「六」作「禄」。

  〔六一〕初学记卷一二引应劭曰作「举不失德」,当是。

  〔六二〕点校本後汉书张霸传注作「见汉官」。

  〔六三〕唐六典引作汉官。

  〔六四〕「此为四行」四字乃李贤之语。首句当依後汉书吴佑传注作「光禄举四行」为是。

  〔六五〕据初学记卷一一叙事删「外」字。

  〔六六〕郎中令,秦时置。汉初因而未改,至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勳。中兴後,仍名光禄勳,百官志载之甚明。应劭叙汉官,上溯西京之制,用其旧称耳。故非续汉志无郎中令也。又「羽林郎」之「郎」字,原在「虎贲」下,「为之长」之「长」字上,原有「令」字,孙辑或改或删,甚是。

  〔六七〕後汉书和帝纪注「左、右署」下有「也」字。

  〔六八〕後汉书光武帝纪、南匈奴传均作建武二十六年事,疑原引误。

  〔六九〕後汉书顺帝纪注、御览卷二四一均作「三百人」,尚书牧誓亦同。孙辑所据本误。

  〔七0〕孔本书钞卷六三亦引作「更名虎贲中郎将」。

  〔七一〕孔本书钞卷六三、初学记卷二六均引有「插」字。

  〔七二〕「初学记服食部」乃「初学记器物部」之误。

  〔七三〕初学记卷二七、御览卷八一五「虎贲中郎将」下均有「古官」二字。又此上御览服章部仅有一引,即卷六九五所引。另一引见卷六九一,乃董巴舆服志之文,孙注误。

  〔七四〕「御侮」二字原误倒,「别」亦讹作「列」,皆据御览卷二四二引以改。

  〔七五〕「九麌」见广韵卷三。

  〔七六〕刘攽东汉书刊误卷四曰:「文云丞、尉小县三百石,其次四百石已足,不当更有丞、尉字。」点校本据删,甚是,今从之。

  〔七七〕孔本书钞卷五六引作「诗」。

  〔七八〕後汉书光武帝纪所言乃尚书仆射事。又书钞卷六二引乃言谒者仆射事。其引无「仆,主也」三字,「每官必有」作「是故设」,无「课」字,当别作一条。

  〔七九〕「帻」原误作「绩」,据书钞、御览引而改。晋书舆服志亦作「缃帻」。

  〔八0〕此条御览服章部有两引,分见卷六八七、卷六九一。

  〔八一〕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三辅黄图卷二、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均无「令」字。又後汉书和帝纪注作「公车令一人」。

  〔八二〕三辅黄图卷六作「未央宫六厩」。

  〔八三〕汉书百官公卿表注作「分置北边、西边」。

  〔八四〕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

  〔八五〕据初学记卷一二引补「与」字。又初学记引书作汉官。

  〔八六〕「家丞」原作「家乘」,诸本後汉书皇后纪皆作「家丞」,故据以改。

  〔八七〕诸本後汉书邓晨传注均引作「私府长、食官长、永巷令」,故据以改补。

  〔八八〕类聚卷四九、御览卷二三二「一日」均引作「百」。又史记平准书、汉书食货志亦作「累百巨万」。孙辑作「一日」,恐非。

  〔八九〕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之文,「又改」上引有「後」字。

  〔九0〕影宋本御览卷二三六「少藏」引作「小藏」。

  〔九一〕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九即引作「甘肥」。

  〔九二〕据御览卷九七八引补「」字。

  〔九三〕「宫」原误作「官」,据後汉书桓帝纪注引改。续汉志亦作「守宫令」。

  〔九四〕续汉志补注、晋书舆服志「金取」上均引「说者」二字。

  〔九五〕晋书舆服志、初学记卷二六、御览卷二一九「目」均引作「口」。

  〔九六〕御览卷六八八「乃知」下引有「昔」字。

  〔九七〕书钞卷五八「问」上有「帝」字。

  〔九八〕初学记引作汉官。

  〔九九〕後汉书献帝纪注、御览卷二一九均无「坐」字,通典职官正文亦同,据删。

  〔一00〕日本广池本唐六典引作汉官。

  〔一0一〕孔本书钞卷五八「可正」引作「国正」。

  〔一0二〕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一九均作汉官之文,而其下以小字引应劭注曰:「以青规地曰青蒲。」文与汉书史丹传应劭注同。据此疑「汉官」或系「汉书」之误。

  〔一0三〕孔本书钞卷五八引作「刁存」;初学记卷一二作「方存」,与陈本书钞同;御览卷三六七则作「乃存」。本辑从御览卷九八一、又卷二一九,作「存」。按:刁、方、乃三字形近易讹。严可均稿有案曰:「野客丛书二十五作『刁协』。案:刁存是也。刁协晋人,误。」严说近是。

  〔一0四〕类聚卷一七「上出」作「帝赐」。又「与含之」三字书钞卷五八引作「教令含之」,类聚卷一七、御览卷三六七作「令含之」,初学记卷一二、御览卷二一九作「使含之」。诸引各异。

  〔一0五〕御览卷九八一「视」作「」。,古视字,见玉篇。

  〔一0六〕孔本书钞卷五八、文选恩幸传论注皆引有「黄门」二字,孙案非。

  〔一0七〕後汉书献帝纪注作「应劭曰」,未着明出何书。而同注中前两处引文明言出自汉官仪,此引不作「又曰」,疑非汉官仪之文。

  〔一0八〕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

  〔一0九〕汉书张释之传注引如淳曰:「汉注赀五百万得为常侍郎。」据此疑书钞原引「五」下脱「百」字。

  〔一一0〕孔本书钞卷五八「各一人」下引有「官无员」三字。初学记卷一二引作「官并无员」。

  〔一一一〕孔本书钞卷五八、初学记卷一二「并」皆引作「夹」。

  〔一一二〕据初学记卷一二引补「常」字。又初学记引作汉官之文。

  〔一一三〕後汉书桓帝纪注引作汉官。

  〔一一四〕「纲纪」两字误倒,据原引以改。

  〔一一五〕据唐六典卷一、御览卷二一0补「者」字。

  〔一一六〕据唐六典卷一、御览卷二一0补「大夫」及「令」字。

  〔一一七〕初学记卷一一引作汉官。

  〔一一八〕唐六典卷一「传」下有「呼」字。

  〔一一九〕孔本书钞卷五七引作汉旧仪,孙辑从陈本。然此引与初学记卷一一引汉旧仪之文基本相同,疑当以孔本为是。

  〔一二0〕初学记卷一一引作「营劭」。然考之後汉书,既无营劭,也无营合。按续汉百官志注昭案曰:「献帝分置左、右仆射,建安四年以荣邵为尚书左仆射是也。献帝起居注曰:『邵卒官,赠执金吾。』」又按魏志贾诩传注引献帝纪有「司隶荣邵」。唐六典卷一亦引作「营邵」。据此则「营劭」、「营合」均系「营邵」之误。孙辑从文选注,非。

  〔一二一〕类聚卷四八引作「龙,命汝作纳言,朕命惟允」,与尚书舜典原文最切近。

  〔一二二〕点校本後汉书光武帝纪注据东汉书刊误补「常」字,甚是。续汉百官志即作「常侍曹尚书」。今据补。

  〔一二三〕据初学记卷一一改「一」作「人」。又其引作汉官之文。

  〔一二四〕「袁绍檄豫州注」系「为袁绍檄豫州」之误。

  〔一二五〕初学记卷一一仅一引,孙注误。

  〔一二六〕初学记卷一一引作汉官。

  〔一二七〕广池本唐六典卷一考订曰:「郑氏通志略引汉官仪,『史』下有『籀』字,六典脱之。」甚是。通典亦作「史籀篇」,孙注误。

  〔一二八〕唐六典卷一「受书」引作「受事」。

  〔一二九〕孔本书钞卷八五引作汉官典仪。孔广陶按:「『典仪』当作『典职』。本钞六十诸尚书左右丞篇引,正作『典职』。」又御览礼仪部亦引作汉官典职。孙辑乃沿陈本之讹。

  〔一三0〕初学记卷一一「夜」上引有「昼」字。

  〔一三一〕此上书钞卷六0、初学记卷一一均作汉官典职之文,且「以」上皆引有「或」字。按通典职官、唐六典卷一、锦万花谷前集卷一二均有「或」字,御览偶脱之。

  〔一三二〕据御览卷二一五、初学记卷一一引补「薰」字。又初学记卷一一「端正」下有「妖丽」二字,「香炉」下有「香囊」二字,与他引异。

  〔一三三〕孔本书钞卷六0仍引作「赐服」,下又引「赤管大笔」等十字。孙辑乃从陈本。

  〔一三四〕初学记卷一一两引此条,孙辑脱注。

  〔一三五〕影宋本御览作「北宫二作」,孙辑所据本误。

  〔一三六〕初学记卷二一叙事引作汉书,事对中引作蔡质汉官。又御览卷六0五亦作汉官典职之文。孙辑引误。

  〔一三七〕广池本唐六典作「尚书郎曹」。

  〔一三八〕「明帝」原误作「武帝」,据书钞卷六0改。

  〔一三九〕唐六典卷一「都座」作「都堂」。而宋书百官志作「都坐」,言本汉旧制。

  〔一四0〕初学记卷一二末句下尚引「休有烈光」四字。

  〔一四一〕初学记卷一二『曰』作「名」。御览卷二二七则作「名曰」。

  〔一四二〕「柱」原误作「之」,据初学记卷一二、又卷二六、御览卷六八五引改。又初学记卷一二「为柱」下有「言其审固不挠」六字。御览卷二二七、又卷六八五亦同。

  〔一四三〕御览卷二二七「触」上有「主」字。御览卷六八五又引作「主触不直」。而初学记卷二六则引作「性触不直」。主、性形近易讹,疑此引「触」上脱「性」字。

  〔一四四〕影宋本御览卷二二七正引作「秦」。

  〔一四五〕「服食部」系「器物部」之讹,且当注明有两引。

  〔一四六〕北图藏明版锦万花谷两「柱史」皆作「柱後」,「冠」作「柱」。孙氏所据本误。

  〔一四七〕左传正义卷二六成公九年疏引汉官仪首句作「法冠,一曰柱後冠」。

  〔一四八〕孔本书钞卷六二引有「固」字,又「桡」作「挠」。

  〔一四九〕初学记卷一二引作汉官。

  〔一五0〕续汉志补注有两引,孙辑脱注。

  〔一五一〕影宋本御览卷二三七引有「人」字。

  〔一五二〕续汉志补注引作「光满道路」,下尚有「群僚之中,斯最壮矣」八字。

  〔一五三〕孔本书钞卷五四引作汉旧仪。

  〔一五四〕该出处当作广韵下平声卷二盐二十四注。

  〔一五五〕「曰」原作「者」,据文选齐敬皇后哀策文注而改。

  〔一五六〕「长信少府」、「长乐少府」原误倒,据後汉书皇后纪注改正。

  〔一五七〕「其非」原亦误倒,据後汉书班彪传注改正。

  〔一五八〕沈家本诸史琐言曰:中允,「续志作『中盾』」。後汉书班彪传注恐误。又据原引补「旦旦」二字。

  〔一五九〕疑「永元」以下,乃刘昭之语。

  〔一六0〕续汉志补注「贡篚」引作「直装」,「朽湿」引作「敝朽」。

  〔一六一〕续汉志补注脱「晋」字,作「霸国」。御览卷二三六引有「晋」字,无「国」字。孙辑从类聚卷四九。

  〔一六二〕诸本後汉书张湛传注「最北」下均有「门」字,故据补。

  〔一六三〕诸本中唯点校本作「秩千石」。按续汉志曰:「司马一人,千石。」掌诸门司马、门候之城门校尉不过秩比二千石,而平城门屯司马岂能秩二千石!疑「二」字系衍文。惠栋曰:「北宋本作『秩千石』。」亦可证。

  〔一六四〕水经注谷水注亦作「宿昔」。又「来止」作「来在」。又御览卷一八七「一柱」下引有「飞」字。

  〔一六五〕水经注谷水注、文选怀旧赋注「年月」下均有「日」字。

  〔一六六〕据後汉书安帝纪注原引删「七」字。

  〔一六七〕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内」上有「河」字。

  〔一六八〕「段熲传注」系「张奂传注」之误。

  〔一六九〕孔广陶按:「考後汉三十七百官志注引荀绰晋百官表注有『征和中,阳石公主巫蛊之狱起』句,则本钞『子孙』固误,而渊如作『公孙』亦非矣。」今按:据汉书五行志所载,「阳石」当指阳石公主,而「子孙」指丞相公孙贺:「敬声」即太仆敬声,公孙贺之小。疑此句当作「阳石、公孙贺、敬声巫蛊之狱」。

  〔一七0〕影宋本御览卷二五0「陛下」作「陛坐」。本条又见书钞卷六一,孙辑脱注。

  〔一七一〕据子本书钞卷六一改「寔领」作「宽饶」。宽饶者,盖宽饶也。

  〔一七二〕孔本书钞卷七三「诸郡」引作「州郡」。

  〔一七三〕影宋本御览卷二五二即作「成周」,孙氏所据本误。

  〔一七四〕影宋本御览卷二五二引作「分为东、西周」。

  〔一七五〕类聚职官部误作「洛阳伊」,而地部仍引作「河、雒、伊」。

  〔一七六〕点校本续汉志补注「贬」作「罚」,「介」作「厘」。

  〔一七七〕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南方」作「於南」。

  〔一七八〕「职官部」系「州郡部」之误。

  〔一七九〕汉书武帝纪、百官公卿表均作「元封五年」,疑书钞引误。

  〔一八0〕孔本书钞卷七二「请罢」下有「刺史」二字。又汉书朱博传载翟方进奏言,「请罢」下亦有「刺史」二字。

  〔一八一〕「山陵」原作「山林」,据水经注河水注、类聚卷六引改。

  〔一八二〕类聚卷六亦引此句,孙辑脱注。

  〔一八三〕按後汉书刘表传作「荆州八郡」,则当包括章陵在内。洪亮吉曰:「案诸地志皆不言章陵郡何时所置,惟祢衡传黄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魏志赵俨传太祖征荆州,以俨领章陵太守。刘表传注引傅子言蒯越拜章陵太守,事又在射、俨前。疑郡亦建安时所立也。」黄山曰:「案续志刘注引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十八年三月庚寅,省州并郡,复禹贡之九州。荆州得交州之苍梧、南海、九真、交址、日南,与其旧所部南阳、章陵、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凡十三郡。』据此则官仪『江陵』确为『江夏』之误,而章陵亦旧郡也。疑光武改舂陵为章陵县,後车驾屡幸,亲祠园陵,尝升为郡,旋又并省。桓、灵时,因而复置。傕、泛乱长安,图籍尽亡,遂无可徵也。观表於初平元年至荆州,蒯越即云荆州八郡,已数章陵矣,安得元郡为建安时立乎!」黄说是,可补洪说不足,又可证应劭所言八郡与汉末荆州建置不殊。严可均立此案语,疑所不当疑,孙氏因而不改,失考矣。

  〔一八四〕後汉书桓帝纪注「补」作「捕」,不误。孙案非。

  〔一八五〕黄山校补曰:「『十年』官本作『七年』。据光武纪及续志,皆『六年』之讹。」点校本据以改。今亦从之。又诸本原引均有「往往」二字,亦补之。

  〔一八六〕点校本据刘攽东汉书刊误改耿恭传注「郡」为「都尉」,是。

  〔一八七〕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折冲」上均有「可」字,故据补。

  〔一八八〕「肄」原作「诣」,诸本後汉书光武纪注皆作「肄」,故据以正。

  〔一八九〕「丞一人」原作「丞二人」,诸本续汉百官志补注皆作「丞一人」,故改。

  〔一九0〕「皆不治民」原作「皆不治兵」,据诸本续百官志补注引而改。

  〔一九一〕诸本续百官志补注「尉」下均有「游徼、亭长」四字,与下文「皆」字相应,据补。

  〔一九二〕点校本续汉百官志补注「江南」作「汝南」。按郡国志阳安县正属汝南郡。孙辑从汲本、殿本,非。今正之。

  〔一九三〕汉书成帝纪注、河间献王传注均作汉官之文。

  〔一九四〕诸本後汉书张奂传注「上谷」下有「郡」字,据补。又点校本改「密县」为「甯县」。王先谦按:「作『甯』是。」今亦据改。

  〔一九五〕此四字孙氏所补,依例当作小字。

  〔一九六〕「时班彪议」以下,乃李贤之语,孙辑误引。

  〔一九七〕「尉都」二字原误倒,据後汉书光武帝纪注以正。

  〔一九八〕後汉书明帝纪注「中央」下有「也」字。

  〔一九九〕据影宋本御览卷二五一改「都护」作「校尉」。

  〔二00〕後汉书邓禹传注原作「朝侯」,此乃孙辑沿严氏稿之讹。

  〔二0一〕此三字亦孙氏所补,当作小字。

  〔二0二〕「十一斛」原作「一十斛」,据汉书百官公卿表注、通典职官引而改。

  〔二0三〕後汉书牟融传注作「字子庐」。

  〔二0四〕据後汉书和帝纪注删「州」字。两汉志均作巩县。

  〔二0五〕点校本後汉书鲁恭传注「君上」作「君玉」,「范陵」作「苑陵」,是。孙辑从汲本,非。

  〔二0六〕後汉书顺帝纪注作「京县人」,是。

  〔二0七〕点校本後汉书段熲传注引作「尹颂」,是。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