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汉官仪卷下
汉军谋校尉应劭撰
清孙星衍校集
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下号曰皇帝)道,〔一〕举措审谛,父天母地,为天下主。太平御览皇王部
光武第虽十二,〔二〕於父子之次,於成帝为兄弟,於哀帝为诸父,於平帝为祖父,皆不可为之後。上至元帝,於光武为父,故上继元帝而为九代。故河图云「赤九会昌」,谓光武也。後汉书光武纪注
皇后称椒房,取其蕃实之义也。案:初学记、一切经音义引作「国风美其繁兴」。〔三〕太平御览引作「美其繁芜」,在下文引诗下。诗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案:太平御览引作「蔓延盈升」。以椒涂室,取温煖除恶气也。案:广韵四霄注引作「取其温也」。〔四〕犹天子朱泥殿上,曰丹墀也。後汉书皇后纪注、初学记中宫部、艺文类聚后妃部、一切经音义十九、锦绣万花谷九、白帖三十七、太平御览皇亲部、居处部案:文选景福殿赋注引作汉旧仪
婕妤以下,皆居掖庭。後汉书班固传注、文选西都赋注
掖庭,後宫所处。中宫,谓诸中人。後汉书宦者传论注〔五〕
姬,内官也,秩比二千石,位次婕妤下,在八子上。汉书文帝纪臣瓒注案:引作「秩禄令」。
姬妾数百。汉书文帝纪注
北郊坛在城西北角,去城一里所。谓方坛四陛,但存坛祠舍而已。其鼓吹乐及舞人御帐,皆从南郊之具。地只位南面西上,高皇后配,西面,皆在坛上。地理群神从食坛下。南郊焚犊,北郊埋犊。後汉书光武纪注
祭地于河东汾阴后土宫。宫曲入河,古之祭地,泽中方丘也。以夏至日祭,其礼仪如祭天。後汉书光武纪注
马第伯封禅仪记曰:案:封禅仪马第伯所作,劭录之於此书。群书注有引「封禅仪」,或引「马第伯封禅记」者,皆此书文也。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封禅仪,见应劭汉官仪。「车驾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二月九日到鲁,遣守谒者郭坚伯将徒五百人治泰山道。十日,鲁遣宗室诸刘及孔氏、瑕邱丁氏上寿受赐,皆诣孔氏宅,赐酒肉。十一日发,十二日宿奉高。是日遣虎贲郎将先上山,三案行。还,益治道徒(一)千人。〔六〕十五日,始斋。案:通典引下作「诸扈从王公以下,及东方诸侯尽斋」十四字,无下文一段。国家居太守府舍,诸王居府中,诸侯在县庭中斋。诸卿、校尉、将军、大夫、黄门郎、百官及宋公、卫公、褒成侯、东方诸侯、雒中小侯斋城外汶水上。太尉、太常斋山虞。马第伯自云,某等七十人先之山虞,观祭山坛及故明堂宫郎官等郊肆处。入其幕府,观治石。石二枚,状博平,圆九尺,此坛上石也。其一石,武帝时石也。时用五车不能上也,因置山下为屋,号五车石。四维距石长丈二,案:通典引「二」下有「尺」字。广二尺,厚尺半所,四枚。检石长三尺,广六寸,状如封箧。长检十枚。一纪号石,高丈二尺,广三尺,厚尺二寸,名曰立石。一枚,刻文字,纪功德。案:太平御览地部引作「石二枚,一是武帝时石,用五车载不能上,因置山中为屋,号五车石。一是刻号纪功德,立坛上」。艺文类聚地部引同。〔七〕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下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案:通典引「望」作「眺」。仰望天关,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如无道径。遥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案:太平御览地部引作「望人如盂升,或以为小白石,或以为冰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案:通典引「遥望」至此二十七字无。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齎酒脯,处处有泉水,目辄为之明。复勉强相将行,到天关,自以已至也,问道中人,〔言〕尚十余里。〔八〕其道旁山胁,大者广八九尺,狭者五六尺。仰视岩石案:通典引「视」作「窥」。松树,郁郁苍苍,若在云中。俛视谿谷,碌碌不可见丈尺。遂至天门之下,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絙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九〕前人相牵,後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後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案:通典引「矣」作「耳」。所谓摩胸〈扌舁〉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燋,五六步一休。牒牒据顿,地不避湿闇,前有燥地,目视而两脚不随。案:通典引「所谓」至此五十一字无。早食上,脯後到天门。郭使者得铜物。铜物形状如锺,又方柄有孔,莫能识,疑封禅具也。得之者,汝南召陵人,姓杨名通。东上一里余,得木甲。木甲者,武帝时神也。东北百余步,得封所,始皇立石及阙在南方,汉武在其北。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陛。人不得从,上从东陛上。台上有坛,方一丈二尺所,上有方石,四维有距石,四面有阙。乡坛再拜谒,人多置钱物坛上,亦不埽除。国家上见之,则诏书所谓酢棃酸枣案:太平御览果部两引云:光武封泰山,上坛见酢棃酸枣。上问其故,主者曰:「百官上者所置」。上曰:「封禅大礼,千岁一会,衣冠士大夫何故尔也!」〔一0〕狼藉,散钱处数百,币帛具,道是武帝封禅至泰山下,未及上,百官为先上,案:续汉志补注引无「先」字,〔一一〕通典引有。跪拜,置棃枣钱于道以求福,即此也。东山名曰日观,案:艺文类聚天部、太平御览地部引作「泰山东南有峰名曰日观」。〔一二〕水经注汶水引作「东南山顶」。日观者,鸡一鸣时,见日始欲出,长三丈所。秦观者,望见长安;案:文选颜延年诗注引此作「汉旧仪」。〔一三〕吴观者,望见会稽;周观者,望见齐西。〔一四〕北有石室。坛以南有玉盘,中有玉龟。案:艺文类聚礼部、杂器物部、文选张平子四愁诗注、白帖十三、太平御览器物部、珍宝部引同。山南胁神泉,饮之极清美利人。日入下去,行数环。日暮时颇雨,不见其道,一人居其前,先知蹈有人,乃举足随之。比至天门下,夜人定矣。」续汉志补注、通典礼案:通典引文多删节。
太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窻矣。〔一五〕案:太平御览居处部引「泰山有天窻」。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山顶西岩为仙人石闾,东岩为介邱,案:下本有「东南岩名日观」一段,已见上,今删。黄河去太山二百余里,於祠所瞻黄河如带,若在山址。山南有庙,悉种柏千株,大者十五六围,〔一六〕相传云汉武所种。小天门有秦时五大夫松,见在。初学记地部、太平御览地部
泰山东上七十里至天门。初学记地部
秦始皇上封太山,逢疾风暴雨,赖得松树,〔一七〕因复其下,封为五大夫。〔一八〕艺文类聚木部、太平御览木部、事类赋木部
车驾十九日之山虞,国家居亭,案:艺文类聚礼部引作「建武三十一年东巡狩。二月九日到鲁。十九日国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山上云气成宫阙,百官并见之。二十一日夕牲时,白气广一丈,东南极望致浓厚。时天清和无云。瑞命篇「岱岳之瑞,以日为应」也。〔一九〕续汉志补注案:补注皆作「封禅仪」,下同。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正月二十八日发雒阳宫。二月九日到鲁。十二日宿奉高。
十五日始斋。十九日之山虞,国家居亭。二十一日夕牲。二十二日祭〔天〕,〔二0〕日高三丈所,燔燎正北乡。〔二一〕礼毕,百官以次上,国家时御辇,人挽升车也。北堂书钞礼仪部案:「车」当作「山」。〔二二〕
晨祭也。日高二丈所,燔燎烟正北也。续汉志补注
百官各以次上。郡储辇三百,为贵臣、诸公、王、侯,卿、大夫、百官皆步上,少用辇。(辇者)〔二三〕续汉志补注
国家御首辇,人挽升山。案:北堂书钞车部引作「乘王辇以升山」。至中观休,须臾复上。续汉志补注须臾,群臣毕就位。续汉志补注
国家台上北面,虎贲陛戟台下。续汉志补注
建武三十二年二月辛卯,登封太山。皇帝北面,尚书令奉玉牒检进,南面跪。太常曰:「请封。」皇帝亲封毕,退复位。太常曰:「请拜。」皇帝再拜。大行礼毕,〔二四〕群臣皆呼万岁。命人发坛上石,尚书令藏玉牒,封石检也。北堂书钞礼仪部三引〔二五〕
驺骑二千余人发坛上方石。续汉志补注
以金为绳,以石为泥,南三检,〔二六〕案:续汉志补注、通典引无「为泥南」三字。东方、西方各二检。案:「二」当依通典引作「三」。〔二七〕又案:续汉志、通典皆云东西各三,南北各二,此有误。检中石泥及坛土,色赤白黑,案:「赤」上当有「青」字。〔二八〕各依如其方色。续汉志补注、通典礼、北堂书钞礼仪部
封禅太山,即武帝封处,累其石,登坛,置玉牒书封石此中,复封石检。艺文类聚礼部
群臣称万岁,音动山谷,有青气属天,〔二九〕遥望不见山巅,山巅人在气中,不知也。〔三0〕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礼仪部、太平御览天部案:续汉志补注引无「青」字。北堂书钞天部引作「白气」。
世祖封禅,久案:「久」当作「夕」。〔三一〕有白气一丈,东南〔极望〕,〔三二〕正直坛所,有青气上与天属,遥望不见巅,〔三三〕瑞命之符也。太平御览休徵部
元封封禅,书有白气,案:「书」当作「昼」。夜有光,下天下案:此「下」字当衍。阙石门。〔三四〕艺文类聚礼部
封毕有顷,诏百官以次下,国家随後。数百人维持行,相逢推,百官连延二十余里。道多迫小,深谿高岸数百丈。步从匍匐邪上,起近炬火,止亦骆驿。步从触击大石,石声正讙,但讙石见相应和者。〔三五〕肠不能已,口不能默。夜半後到,百官明日乃讫。其中老者气劣不能行,卧岩石下。〔三六〕明日早,太医令复遵问起居,国家云:「昨上下山,欲行迫前,〔三七〕欲休则後人所蹈,道峻危险,恐不能度。国家不劳,百官以下露卧水饮,无一人蹉跌,无一人疾病,岂非天邪!」泰山率多暴雨,如今上直下柴祭封登,青晏温和。明日上寿,赐百官省事。事毕发,暮宿奉高三十里。明日发,至梁甫九十里夕牲。续汉志补注案:此条有误字。
功效如彼,天应如此,群臣上寿,国家不听。续汉志补注
建武三十二年,车驾东巡狩。二月二十二日祭(上)〔天〕。〔三八〕日中到山,礼毕,群臣称万岁。有顷诏百官以次下。明案:当有「日」字。〔三九〕问起居。二十四日发,至梁父九十里夕牲。二十五日禅祭于梁阴。〔四0〕阳者祭天,阴者祭地。始元旧礼,以高帝配天,高后配地。北堂书钞设官部
明堂四面起土作堑,上作桥,堑中无水。明堂去平城门二里所,天子出,从平城门,先历明堂,乃至郊祀。後汉书光武纪注
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观者。诸侯曰泮宫。东西南有水,北无,下天子也。後汉书光武纪注
辟雍四门外有水,以节观者。门外皆有桥。後汉书儒林传序注
大射于曲台。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四一〕
春三月,秋九月,习乡射礼,礼生皆使太学学生。後汉书儒林传序注
立春之日,遣使者赐文官司徒、司空帛三十匹,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四十匹」。九卿十五匹;武官太尉、大将军各六十匹,执金吾、诸校尉各三十匹。武官倍于文官。续汉志补注、通典职官、太平御览时序部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名秩」,在立秋下。
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寝于墓侧,〔四二〕汉因而不改。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其亲寝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庄具。天子以正月上原陵,公卿百官及诸侯王、郡国计吏皆当轩下,占其郡国谷价四方改易,欲先帝魂魄闻之也。後汉书明帝纪注
天子东耕之日,亲率三公九卿,戴青帻,冠青衣,载青旗,驾青龙,〔四三〕公卿以下车驾如常法,往出种堂。天子升坛,上空无际,公卿耕讫,天子耕于坛,举耒三〔推〕而已。〔四四〕北堂书钞礼仪部、艺文类聚礼部、文选藉田赋注、太平御览礼仪部
天子升坛,公卿耕讫,啬夫下种。凡称藉田为千亩,亦日帝藉,亦曰耕藉,亦曰东耕,亦曰亲耕,亦曰王藉。初学记礼部、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礼仪部
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天子亲割,三公设几,九卿正履,祝哽在前,祝咽在後。北堂书钞设官部、文选辟雍诗注、〔四五〕太平御览礼仪部
三老、五更,三代所尊也。安车輭轮,送迎至家,天子独拜於屏。三者,道成於天、地、人。老者,久也,旧也。五者,训于五品。更者,五世长子,更更相代,言其能以善道改更己也。三老、五更皆取有首妻,男女完具。後汉书明帝纪注、续汉志补注、北堂书钞设官部
伏日万鬼所行,故尽日闭,案:太平御览引作「故谨」。不干它事。後汉书和帝纪注、太平御览时序部
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四六〕牛肉二百斤,稉米二百斛;特进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丞、郎各万五;〔四七〕案:何敞传注引作「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郎官、兰台令史二千;案:续汉志补注引「二」作「三」。〔四八〕中黄门、羽林、虎贲士二人共三千;以为当祠门户直,各随多少受也。後汉书何敞传注、续汉志补注案:续汉志补注引作「名秩」。
正月旦,天子御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位朝贺。蛮、貊、胡、羌朝页毕,见属郡计吏,皆陛觐。宗室诸刘杂会,皆冠两梁冠,单衣。〔四九〕既定,〔五0〕计吏中庭北向坐。大官上食,赐群臣酒食,作九宾,撤乐。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时序部
正月朔贺,三公案:艺文类聚引作「大将军、三公朝会」,下文亦少异。奉璧上殿,向西北。太常赞曰:「皇帝为三公兴!」三公伏,皇帝坐,乃前进璧。〔五一〕古语曰「御坐则起」,此之谓也。艺文类聚礼部、太平御览时序部
元日朝贺,三公拜璧殿上,献寿觞。太平御览时序部
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太平御览木部
明帝永平元年,〔五二〕光烈阴皇后葬,魂车,鸾辂青羽葢,驾四马,旗九斿,〔五三〕前有方相。凤皇车,大将军妻参乘,太仆御,女骑夹毂。宋书礼志、通典礼案:「仆」下当有「妻」字。〔五四〕
天子法驾,所乘曰金根车,驾六龙,以御天下也。有五色安车,有五色立车,各一,皆驾四马。毛诗说云:〔五五〕「四者,示有四方之志也。」是为五时副车。艺文类聚舟车部、太平御览车部
天子出祭陵,常乘金根车。春二月,青龙居在前。〔五六〕秋八月,白虎在前。太平御览车部
大路龙旗,画龙於旗上也。隋书礼仪志
皇后婕妤乘辇,余皆以茵,四人舆以行。文选西都赋注、太平御览皇亲部
孝景帝六年,令二千石朱两音緉,千石、六百石朱轓,〔五七〕较车耳反出为藩屏也。太平御览车部
皇帝起居,索室清宫而後行。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北堂书钞帝王部
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有大驾、法驾、小驾。大驾公卿奉引,大将军参乘,太仆御,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案:史记梁孝王世家索隐引下有「而出」二字。侍御史在左驾马,询问不法者。史记孝文本纪索隐、梁孝王世家索隐、後汉书皇后纪注、班固传注、唐六典十七、文选东京赋注
祭南郊,乘大驾,奉引如故,其余群司百官大出。祭北郊,乘大驾,奉引如故,其余十岁五帝鸡翅埽前後,〔五八〕诸军悉行者也。北堂书钞仪饰部
大驾卤簿,五营校尉在前,案:西京赋注引「汉有五营」。名曰填卫。文选藉田赋注
乘舆大驾,则御凤皇车,以金根为副。续汉志补注案:引作「汉官卤簿。」〔五九〕
汉乘舆大驾仪,公卿奉引,太仆御,大将军骖乘,属车八十一乘,备千乘万骑。法驾仪,公卿不在卤簿中,河南尹、执金吾、洛阳令、案: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作「京兆尹、长安令。」又案:此下当有「奉引」二字,见续汉志。〔六0〕奉车都尉、案:「都尉」当作「郎御」,见续汉志。〔六一〕侍中参乘,属车三案:续汉志「三」作「四」,误。十六乘。史记孝文本纪索隐、留侯世家索隐、太平御览仪式部
甘泉卤薄有道车五乘,游车九乘,在舆前。太平御览车部
前驱有云,案:当有「罕」字。〔六二〕皮轩銮旗车。後汉书杨秉传注
清道以旄头为前驱。後汉书儒林传序注
旧选羽林郎旄头,被发案:太平御览引作「放发」。为前驱,〔六三〕今但用营士。後汉书光武纪注、太平御览仪式部
豹尾过後,执金吾罢屯解围,天子卤簿中,後属车施豹尾于道路,豹尾之内为省中。水经注江水〔六四〕
骑执菰。初学记乐部〔六五〕
太常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五百等员。唐六典十四案:以下三条,唐六典引俱作「卤簿篇」。又後汉书周纡传注引「铃下、侍阁、辟车,此皆以名自定者也」。
卫尉驾四马,主簿前车八乘,有铃下、侍阁、辟车、骑吏等员。唐六典十六
鸿胪驾四马,主簿。〔六六〕唐六典十八
班剑者,以虎皮饰之。文选王文宪文集序注案:俭薨,追赠太尉,增班剑为六十人。续汉志:「佩刀,虎贲黄室虎文,其将白虎文。」然则班剑者亦卤簿中所有也。
衣裳公侯华虫,卿大夫藻火。太平御览职官部案:与续汉志舆服不合,此当有误。
周冕与古冕略等,周加垂旒,天子前後垂真白珠各十二。太平御览服章部
冕广七寸,长八寸。左氏正义桓公
天子冠通天,诸侯王冠远游,三公、诸侯冠进贤,三梁;卿、大夫、尚书、二千石、博士冠两梁;二千石以下至小吏冠一梁。案:志引作「平帝元始五年,令公、卿、列侯冠三梁,二千石两梁,千石以下一梁」。三礼图引亦作「千石」。此作「二千石」,误。〔六七〕天子、公、卿、特进、诸侯祀天地明堂,皆冠平冕,天子十二旒,三公、九卿、案:三礼图引作「九旒」。诸侯七旒,其缨各如其绶色,玄衣纁裳。後汉书明帝纪注、张宗传注、〔六八〕隋书礼仪志、聂崇义三礼图
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後汉书光武纪注、初学记服食部、〔六九〕艺文类聚服饰部、〔七0〕太平御览服章部
孝武时,天子以下未有帻。元帝额上有壮发,不欲使人见,乃使进帻,〔七一〕群寮随焉。太平御览皇王部
帻本无巾,如今半帻而已。王莽无发,因为施巾,故里语曰:「王莽头秃施帻屋。」太平御览皇王部
孔子称:「封太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传曰:「封者以金泥银绳,印之以玺。玺,施也,信也。古者尊卑共之。」月令曰「
固封玺」。春秋传「襄公在楚,季武子使公冶问,〔七二〕玺书追而与之」是也。秦汉以来,尊者以为名,乃使避。太平御览仪式部
子婴上始皇玺,因服御之,代代传受,号曰「汉传国玺」。史记高祖本纪索隐
天子有传国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不以封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行玺」,凡封案:句绝。之玺赐王侯书。案:句绝。「信玺」,发兵案:句绝。徵大臣。「天子行玺」,案:句绝。策拜外国及案:当有讹脱。事天地鬼神。玺案:「玺」上当有脱,皆见汉旧仪。〔七三〕皆以武都紫泥封,青囊白素里,两端无缝,尺一板案:後汉书李云传注:「尺一之板,谓诏策也。见汉官仪。」中约署。皇帝带绶,黄地六采,不佩玺。玺以金银縢组,侍中组负以从。秦以前民皆佩绶,金、玉、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从所好。〔七四〕奉玺书使者乘驰传,其驿骑也,三骑行,昼夜千里为程。通典礼案:此段亦见汉旧仪。
金铜〔虎〕符五,〔七五〕竹使符十。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七六〕
铜虎符发兵,长六寸。竹使符出入徵发。史记孝文本纪索隐〔七七〕
印者,因也。所以虎纽,案:北堂书钞引作「虎剑」,〔七八〕太平御览引作「虎细」,皆字之讹。阳类。虎〔者〕,〔七九〕兽之长,取其威猛,以执伏案:北堂书钞引作「系服」。群下也。龟者,阴物。抱甲负文,随时蛰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太平御览仪式部
尚书仆射,铜印青绶。续汉志补注、通典礼〔八0〕
孝武皇帝元狩四年,案:初学记引作「二年」。又上有「卿秩中二千石」六字。令通官印方寸大小,官印五分。王、公、侯金、,二千石银,千石以下铜印。初学记职官部、太平御览仪式部案:初学记引无末句,「银」下有「印龟纽」三字。
千石至三百石铜印。北堂书钞仪饰部〔八一〕
〔秩〕六百石,〔八二〕铜章墨绶。後汉书蔡邕传注
绶者,有所承受也,所以别尊卑,彰有德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案:此下绶诸条,与续汉志舆服皆不合,亦见丁孚汉仪。
绶者,有所承受也。长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阔三丈,案:广韵四十四有注引作「广三尺」。〔八三〕法天地人。旧用赤苇,示不忘古也。秦汉易之以丝,今绶如此。北堂书钞仪饰部
乘舆绶,黄地案:初学记引下有「骨」字。白羽,青绦绿,〔八四〕五采,四百首,长二丈三尺。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诸王绶,四采,绦地案:初学记引有「骨」字。白羽,案:北堂书钞引作「黄地黄羽」,误。〔八五〕青黄绿案:「绿」上当有「去」字。赤圭,〔八六〕二百六十首,长二丈一尺。侯绶,绦地,缥绀,百二十首,长二丈案:「二」当作「一」。八尺。〔八七〕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公、侯、将军,三采,案:「三」当作「二」,下当有「紫白纯」三字,见通典礼。〔八八〕紫圭,长有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八九〕北堂书钞仪饰部案:初学记器物部引「丞相、御史大夫、匈奴亦同」。
九卿、中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纯青圭,一丈七尺,一百廿首。北堂书钞仪式部
二千石,绶羽青地,桃花缥,三采,百二十首,长丈七尺。〔九0〕黄绶,〔九一〕黄丝,一采,八十首,长丈七尺。民织绶皆如式,不如式,没入官也。北堂书钞仪饰部、初学记器物部
墨绶,白案:「白」字当衍。羽青地,绦二采,长丈七尺。初学记器物部
四百石丞、尉,皆黄绶大冠。北堂书钞设官部
凡先合单纺为一丝,四丝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九二〕首多者精,少者麤,皆广尺六寸。北堂书钞仪饰部
萧何为相国,佩绿绶,公侯紫,卿二千石青,令长千石黑。隋书礼仪志〔九三〕
高祖在沛,隐芒砀山。每游,上辄不欲令吕后知,常在深僻处,后亦常知其处。高祖问曰:「何以知之?」后曰:「君所居处,上有紫气。」太平御览天部
孝灵熹平〔二〕年八月辛未,〔九四〕白气如匹练,冲北斗第四星,为大兽状。明年,扬州刺史臧旻攻盗贼,斩首数千级。太平御览天部
永和中,户至千七十八万,口五千三百八十六万九千五百八十八。续汉志补注
景帝以来,於国学内立道馆,以教学徒,不许人闲别立馆舍。广弘明集十四
高祖既登帝位,鮦阳、固始、细阳岁遣鸡鸣歌士,常讴于阙下。艺文类聚居处部
王莽篡位,以刘字金刀,案:「字」下当有「有」字。罢五铢,更作小钱,文曰「货泉」。其文反白水真人,此则世祖中兴之瑞也。太平御览资产部
不制之臣,相与比周,宫邻金虎。案:东京赋注引「比周」下有「比周者」三字。〔九五〕宫邻金虎者,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邻坚若金,〔九六〕谗言之人恶若虎。〔九七〕文选东京赋注、王元长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
帝室,犹古言王室。文选魏都赋注、西征赋注
凡章表皆启封,其言密事得皁囊。後汉书蔡邕传注、公孙瓒传注
里语云「任智不正车生咀」。〔九八〕太平御览人事部
肃宗赐诸尚书剑,陈宠济南椎成。汉官仪「椎成」作「锻成」。後汉书韩棱传注
应劭字仲远。汉官仪作仲瑗。後汉书应劭传注
校勘记
〔一〕「下号曰皇帝」五字乃涉御览卷七六引下条汉杂事之文而衍,故删。
〔二〕「第」原作「帝」,诸本後汉书光武帝纪注均作「第」,故改。
〔三〕初学记卷一0引作「国人美其繁以为兴」。
〔四〕此出处当作广韵卷二下平声宵第四椒注。
〔五〕後汉书宦者传论注无此引,实出文选范蔚宗宦者传论注。
〔六〕续汉祭祀志补注诸本「千人」上均无「一」字,故删。
〔七〕类聚卷六「刻号」下有「石」字。
〔八〕诸本续汉祭祀志补注「尚」下均有「言」字,故据补。
〔九〕诸本续汉祭祀志补注均作「扶挟」,孙辑误作「扶掖」,据正。
〔一0〕事类赋注卷二六有此引,并与御览果部引同。
〔一一〕续汉志补注诸本皆有「先」字,孙案非。
〔一二〕类聚卷一引无「有峰」二字。又事类赋注卷一引作「泰山东南名曰日观,鸡鸣时见日」。
〔一三〕文选频延年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诗注引「泰观者」作「言日观者」。又引书作「汉书仪」。
〔一四〕卢文弨续汉书志注补曰:「周观者,望见嵩山。齐西讹。」
〔一五〕初学记卷五、御览卷三九「如从」上均引有「仰视天门」四字。
〔一六〕「十五六围」原误作「五六十围」,据初学记卷五、御览卷三九引而改。
〔一七〕御览卷九五三、事类赋注卷二四「赖得」下均有「抱」字。
〔一八〕类聚卷八八引作「封为大夫松也」,御览卷九五三作「封其树为五大夫松」,事类赋注卷二四作「因封其树为五大夫」,均与孙辑异。
〔一九〕此引又见书钞卷九一,孙辑脱注。
〔二0〕据书钞卷九一引补「天」字。
〔二一〕孔本书钞卷九一「燔燎」下有「烟」字。
〔二二〕孔本书钞九一「升车」两引俱作「升山」。
〔二三〕「辇者」二字乃刘昭之语,孙辑误引,故删。
〔二四〕书钞卷九一「大行礼毕」引在「退复位」之下。续汉志亦曰:「尚书令以五寸印封石检。事毕,皇帝再拜,群臣称万岁。」孙辑引有误。
〔二五〕「三引」当作「四引」。
〔二六〕孔本书钞卷九一作「南北二检」。
〔二七〕孔本书钞卷九一即作「东方、西方各三检」,孙辑所据本误。
〔二八〕孔本书钞卷九一「色」下引有「青」字。
〔二九〕书钞卷九一、又卷一五一、御览卷一五「属天」均引作「上与天属」。
〔三0〕孔本书钞卷九一「人在」上无「山巅」二字,末句作「不知山下人之见也」。
〔三一〕影宋本御览卷一五天部「久」正作「夕」,孙辑脱注。
〔三二〕据御览卷八七二补「极望」二字。
〔三三〕「巅」原误作「此」,据御览卷八七二引改。
〔三四〕类聚汪绍楹校本无「下」字,又「阙」作「关」,甚是。
〔三五〕「见」殿本作「无」,点校本作「旡」,此从汲本。
〔三六〕点校本续汉志补注「行」上无「能」字,「卧」上有「正」字。
〔三七〕点校本续汉祭祀志补注「明日」下无「早」字,「迫前」下有「人」字。
〔三八〕据孔本书钞卷九一改「上」作「天」。
〔三九〕孔本书钞卷九一引有「日」字。
〔四0〕孔本书钞九一此句引作「禅乎泰山,祭地於梁阴」。
〔四一〕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引作汉官。
〔四二〕「墓」原误作「其」,诸本後汉书明帝纪注均作「墓」,故据改。
〔四三〕书钞卷九一、类聚卷三九均作「驾苍马」。惟御览卷五三七引作「驾苍龙」。按张衡东京赋叙及藉田曰:「乘銮辂而驾苍龙。」则「青」当作「苍」为是。马而称其为龙,以其八尺以上神骏如龙也。
〔四四〕据类聚卷三九、文选藉田赋注引补「推」字。又此引略见於初学记卷一四,孙辑脱注。
〔四五〕辟雍诗乃班固所作,文选附其於东都赋之末。
〔四六〕後汉书何敞传注「腊赐」二字在「大将军」之上,「各三十万」作「各二十万」。
〔四七〕点校本续汉志补注作「各万五千」。
〔四八〕此句唯见续汉志补注,汲本作「二」,殿本、点校本作「三」。
〔四九〕类聚卷三九「单衣」上引有「皂」字。又「杂会」当作「亲会」。
〔五0〕类聚卷三九「既定」下引有「上寿」二字。
〔五一〕类聚卷三九引作「天子为起,住入,太常住车曰:『皇帝为群公起。』天子坐,方前进」。
〔五二〕宋书礼志作「永平七年」。又後汉书明帝纪、皇后纪均作「
七年」。孙辑舍宋书而从通典,失考。
〔五三〕宋书礼志「旗」上引有「龙」字。
〔五四〕宋书礼志引有「妻」字。
〔五五〕御览卷七七三有两引,皆无「说云」二字。又类聚卷七一引无「毛诗」以下十三字。
〔五六〕影宋本御览卷七七三「青龙居」作「青安车」。
〔五七〕汉书景帝纪载中元六年五月诏曰:「令长吏二千石车朱两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疑御览「朱两」下脱「轓」字,「六百石朱」下脱「左」字。
〔五八〕唐类函「鸡翅」作「鸡翘」。续汉志亦曰:民或以为鸾旗为鸡翘。孙辑从陈本,非。
〔五九〕续汉志补注实引作汉官卤簿图。
〔六0〕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有「奉引」二字。
〔六一〕史记留侯世家索隐曰:「属车即副车,而奉车郎御而从後。」据此则奉车郎所御乃副车,与孙案异。又续汉志曰:「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或「都尉」下脱「御」字亦未可知。
〔六二〕诸本後汉书杨秉传注均有「罕」字,孙氏自误。
〔六三〕後汉书光武帝纪注「郎」作「为」,御览卷六八0「旄头」上亦有「为」字。又御览卷六八0引无「为前」二字,而後汉书光武帝纪注此二字引作「先」。疑此句当作「被发先驱」。
〔六四〕水经注引作汉官序。
〔六五〕初学记所引实本宋书乐志,「菰」原作「箛」,据以正。
〔六六〕职官分纪卷二0引作「鸿胪主簿驾四马」。
〔六七〕後汉书法雄传注即作「千石」。
〔六八〕「张宗传注」系「法雄传注」之误。
〔六九〕初学记无服食部,有器物部,然无此引。又书钞卷一二七衣冠部有此引,孙辑脱注。
〔七0〕类聚衣冠部、服饰部均无此引。
〔七一〕影宋本御览卷八九「乃使」引作「乃始」,是。
〔七二〕「使」原误作「从」,据御览卷六八二引改。又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文亦作「使」。
〔七三〕按除「赐王侯书」汉旧仪作「赐诸侯王书」外,余皆同。
〔七四〕汉旧仪「各从」作「各服」。
〔七五〕据文选册魏公九锡文注补「虎」字。
〔七六〕据文选目录补「公」字。
〔七七〕史记孝文本纪索隐引作汉旧仪,孙辑引误。
〔七八〕孔本书钞、俞本唐类函此引标目均作「虎纽」。
〔七九〕据书钞仪饰部、御览仪式部引补「者」字。
〔八0〕续汉志补注引作汉官。
〔八一〕初学记卷二六引与此同,作汉旧仪。
〔八二〕诸本後汉书蔡邕传注「六百石」上均有「秩」字,故据补。
〔八三〕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作「濶三尺」。
〔八四〕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绿」均引作「缘」。
〔八五〕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仍作「绦地」,不误。
〔八六〕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引无「赤圭」二字。初学记卷二六作「赤采」。
〔八七〕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侯绶」下引有「三采」二字。初学记卷二六引有「三采」,但置「绀」字下。又书钞「二丈八尺」作「一丈八尺」。
〔八八〕孔本书钞卷一三一作「二采」,且上有「紫绶」二字,与续汉志同。
〔八九〕「公主、封君同」原误作「公主同封君」,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初学记卷二六引改。
〔九0〕初学记卷二六引作「长丈八尺」。
〔九一〕初学记卷二六曰:四百丞尉、三百长相、二百、百石为黄绶。疑书钞有脱文。
〔九二〕据孔本书钞卷一三一补两个「一」字。续汉志亦作「五首成一文,文采纯为一圭」。
〔九三〕隋书礼仪志作汉官之文。
〔九四〕据续汉天文志补「二」字。
〔九五〕文选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引有「比周者」三字。
〔九六〕文选东京赋注「为邻」下引「贪求之德」四字。
〔九七〕「若」原作「如」,文选东京赋注、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注均作「若」,故据改。
〔九八〕御览卷四九六引作「仕宦不止车生耳」,与孙辑迥异。不详孙氏所据为何本。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