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藏要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

 

  无着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摄事品第一之二

  [一]如是已说杂染.谛今当说。颂曰.

  诸谛有六种。

  论曰.谛有六种.一世俗谛.二胜义谛.三苦谛.四集谛.五灭谛.六道谛。

  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

  心法及彼所行境义。

  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

  苦谛者.此有二种.一世俗谛所摄二胜义谛所摄.世俗谛所摄者如经中说生苦老

  注:

  [一]谛见瑜伽卷二十七.五十五.

  ********************

  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胜义谛所摄者如经中说略摄一切五

  取藴苦。

  集谛者.此有四种.一全摄二胜摄三世俗谛摄四胜义谛摄.全摄者谓一切三界烦

  恼及业皆名集谛.胜摄者谓缘已得未得自体及境所起爱後有爱喜俱行爱处处

  喜爱皆名集谛.世俗谛摄者若因能感世俗谛所摄苦谛.胜义谛摄者若因能感胜

  义谛所摄苦谛。

  灭谛者.亦有四种如前所说.全摄者谓全摄集谛无余断弃吐尽离欲灭没寂静.胜

  摄者谓胜摄集谛无余断弃如是广说.世俗谛摄者谓於世俗谛所摄集谛无余断

  弃如是广说.胜义谛摄者谓於胜义谛所摄集谛无余断弃如是广说。

  道谛者.亦有四种如前所说.全摄者谓一切觉分.胜摄者谓八圣道支.世俗谛摄者

  谓於世俗谛所摄苦谛集谛灭谛爲徧知故爲永断故爲作证故一切圣道.胜义谛

  ********************

  摄者谓於胜义谛所摄苦谛集谛灭谛爲徧知故如是广说。

  苦集灭道圣谛义者.若於此处圣智所行此处苦集灭道是谛.由诸圣者咸谓此是

  谛是故说名圣谛。

  如是已说谛[一]依止今当说。颂曰.

  依止八与二。

  论曰.依止有八种.何等爲八.谓四静虑及四无色。复有二种.何等爲二.谓初静虑有

  二种世及出世.乃至无所有处有二种世及出世.非想非非想处唯是世间。

  世间初静虑者.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离彼增上教授爲境界已.由世间

  道作意观察炽然修习等故而得转依.然不深入所知义故不能永害随眠.自地烦

  恼之所依处是退还法.自地三摩地心及心法之所依止。如世间初静虑.如是乃至

  世间非想非非想处各缘离下地欲增上教法广说如前。

  注:

  [一]依止见瑜伽卷十一.十二.四十三.

  ********************

  出世间初静虑者.谓先以如是行如是状如是相作意入初静虑[一]今不以如是行如

  是状如是相作意.然或於色受想行识所摄诸法思惟如病如痈如箭障碍无常苦

  空无我.或复思惟苦是苦集是集灭是灭道是道.或复思惟真如法性实际.如是於

  诸法中思惟如病乃至实际已於如是法心生厌怖.生厌怖已於不死界摄心而住

  或於真如法性实际摄心而住.此处无分别智及彼相应心及心法及彼所依止转

  依.由深入所知义故则能永害随眠.非一切烦恼之所依处不退转法.如是名爲出

  世间初静虑.乃至无所有处应当广说。

  於诸静虑及与无色复有四种应知.一杂染.二洁白.三建立.四清净。杂染者.谓於上

  静虑起深爱味见慢及疑。爱味者谓有十种.一俱生作意爱味.二分别所起作意爱

  味.三自地作意爱味.四异地作意爱味.五过去爱味.六未来爱味.七现在爱味.八下

  爱味.九中爱味.十上爱味。洁白者.谓净及无漏.净者复有三种.一引发故二上练故

  注:

  [一]原刻作根.今依丽刻改.

  ********************

  三除垢所摄堪任故.无漏者此亦三种.一出世间无漏二此等流无漏三离系无漏。

  建立者.此复四种.一建立近分.二建立根本.三建立定.四建立生。建立近分及根本

  者.如经中说所谓此身离生喜乐之所滋润徧滋润徧适悦徧流布者是谓初静虑

  近分.如经又说卽此身中一切处无有少分离生喜乐所不徧满者是谓初静虑根

  本.如经中说卽於此身等持所生喜乐之所滋润徧滋润徧适悦徧流布者是谓第

  二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卽此身中於一切处无有少分等持所生喜乐所不徧满者

  是谓第二静虑根本.如经中说卽於此身离喜之乐之所滋润徧滋润徧适悦徧流

  布者是谓第三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卽此身中於一切处无有少分离喜之乐所不

  徧满者是谓第三静虑根本.如经中说卽於此身清净心及洁白心意解徧满具足

  住者是谓第四静虑近分.如经又说卽此身中於一切处无有少分清净心及洁白

  心所不徧满者是谓第四静虑根本.如经中说一切色想出过故一切有对想灭没

  ********************

  故一切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边处者是谓虚空无边处近分.如经又

  说具足住者是谓虚空无边处根本.如经中说出过一切虚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

  无边处者是谓识无边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住者是谓识无边处根本.如经中说

  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者是谓无所有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

  住者是谓无所有处根本.如经中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

  非想处者是谓非想非非想处近分.如经又说具足住者是谓非想非非想处根本。

  建立定者.如经中说离欲恶不善法故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初静虑具足住.离欲者

  谓或缘离欲界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爲境界已断欲界烦恼杂染.离恶不善法

  者谓断欲界业杂染法能堕恶趣故名爲恶.能障於善故名不善.寻者谓能对治二

  种杂染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伺者谓能对治二种杂染出离伺无恚伺无害伺.离

  者谓由修习对治断所治障所得转依.生者谓从此所生.喜者谓已转依者依於转

  ********************

  识心悦心勇心适心调安适受受所摄.乐者谓已转依者依阿赖耶识能摄所依令

  身怡悦安适受受所摄.初者谓次第定中此数最先故.静虑者谓已断欲界杂染之

  法寻伺喜乐所依依於转依心住一境性.具足者谓修习圆满.住者谓於入住出随

  意自在。又如经说寻伺寂静故内等净故心定一趣故无寻无伺三摩地生喜乐第

  二静虑具足住.寻伺寂静者谓或缘离初静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爲境界已

  初静虑地寻伺寂静不复现行.内等净者谓爲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於自内体其

  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心定一趣者谓如是入时多相续住诸寻伺

  法恒不现行.无寻无伺者谓证得寻伺断法.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生

  者谓从三摩地所生.喜及乐已如前说.第二静虑者谓寻伺寂静内体徧净三摩地

  所生喜乐所依依於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又如经说由离喜故住舍念正知

  及乐身正受圣者宣说成就舍念乐住第三静虑具足住.离喜者谓或缘离第二静

  ********************

  虑欲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爲境界已见第二静虑喜相过失.住舍者谓於已生喜

  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厌离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者

  谓於已观察喜不行相中不忘明了令喜决定不复现行.正知者谓或时失念喜复

  现行於现行喜相分别正知.乐者谓已转依者离喜离勇安适受受所摄.身者谓已

  转依者若转识若阿赖耶识心性无别总名爲身.正受者谓已转依者能摄受身令

  身怡悦总集说爲乐身正受.此处乐受深极寂静最胜微妙上下所无.圣者谓佛及

  佛弟子.宣说者谓显示施设.成就舍念乐住者谓此地已上无妙乐故下地亦无如

  是胜乐及无舍念以爲对治.第三静虑者谓离喜已舍念正知乐所依止依於转依

  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又如经说由断乐故及先已断苦喜忧故不苦不乐舍念清

  净第四静虑具足住.断乐者谓入第四静虑时.先已断苦者谓入第二静虑时.先已

  断喜者谓入第三静虑时.先已断忧者谓入初静虑时.不苦不乐者谓已转依者非

  ********************

  安适非不安适受受所摄色界最极增上寂静最胜摄受无有动摇.舍清净者谓超

  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转动而安住性.念清净者谓

  超过寻伺喜乐三地一切动故心不忘失而明了性.第四者由次第定中第四数故.

  静虑者谓乐断故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之所依止依於转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说。

  又如经说一切色想出过故有对想灭没故种种想不作意故入无边虚空虚空无

  边处具足住.一切者谓诸行相.色想者谓显色想.出过者谓离彼欲故.如出过义有

  对想灭没种种想不作意如是应知.有对想者谓彼所依四大想及余所造色想.种

  种想者谓卽於四大及造色中长短麤细方圆高下正及不正光影明闇如是等类

  假色所摄种种想.若正入无边虚空处时有对之想不现前故灭及种种想不起作

  意由如是故超彼能依一切色想.无边者谓十方诸相不可分别.虚空者谓色对治

  所缘境界.虚空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又如经说超过一切虚

  ********************

  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超过一切虚空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

  根本.无边识者谓缘无边虚空之识今缘此爲境界.识无边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

  依定.余如前说。又如经说超过一切识无边处入无少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超过

  一切识无边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无少所有者谓於识处上境界推求之时

  无少所得除无所有无别境界由唯见此境极寂静故.无所有处者谓此处转依及

  能依定.余如前说。又如经说超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

  具足住.超过一切无所有处者谓超过近分及与根本.非有想者谓超过无所有想.

  非无想者谓於无所有处上境界推求之时唯得缘无所有极细心及心法由唯见

  此境极寂静故.非想非非想处者谓此处转依及能依定.余如前说。建立生者.谓先

  於此间修下中上初静虑者後生彼处受三天果谓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若善修

  习无寻有伺初静虑者生大梵天果.更无异所胜彼处故.若先於此间修下中上第

  ********************

  二静虑者後生彼处受三天果谓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净光天.若先於此间修下中

  上第三静虑者後生彼处受三天果谓少净天无量净天徧净天.若先於此间修下

  中上第四静虑者後生彼处受三天果谓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从是已上离色贪

  故无方处差别.虽有修习下中上因然不建立生果差别。若下中上修虚空无边处

  者受虚空无边处天生果.若下中上修识无边处者受识无边处天生果.若下中上

  修无所有处者受无所有处天生果.若下中上修非想非非想处者受非想非非想

  处天生果.由定寂静有差别故及由住时满不满故彼有差别.又由多住爱味初静

  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故不尽夀命而有中夭。若杂修下品世间及无漏第四静虑

  者受无烦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中品者受无热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上品者受妙现

  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上胜品者受妙见净宫天生果.若杂修上极品者受无碍究竟

  净宫天生果.若善修习菩萨无量不思议三摩地所引第十地中第四静虑者受出

  ********************

  过净宫大自在天生果。清净者.谓边际初静虑依此引生一切胜德及速疾神通.如

  初静虑清净之[一]相余静虑及诸无色应如是知.此中无色差别者谓发彼地解脱等

  功德。如是彼诸静虑及无色定杂染洁白建立清净差别应知。

  [二]如是已说依止觉分今当说。颂曰.

  觉分有衆多. 最初三十七。

  论曰.菩提分法品类多种.最初胜者有三十七.谓四念住等.广说如经。

  四念住者.一身念住.谓或缘於身或复缘身增上教法或缘彼教授爲境界已由闻

  思修之所生慧或唯影像或事成就於身境处善安住念爲令於身得离系故.如於

  身念住如是於受心法念住应知亦尔.此中差别者谓各於自境如其所应乃至爲

  令於法得离系故。又一切处应说与念相应心及心法如是发起观察心时所缘之

  境有四种事.一心所执事.二心领纳事.三心了别事.四心染净事。

  注:

  [一]原刻作想.今依丽刻改.

  [二]三十七菩提分见瑜伽卷二十八.二十九.

  ********************

  四正断者.广说如经。一已生恶不善法爲令断故生欲策励发起正勤策心持心.已

  生者谓麤缠所摄.恶不善法者谓能起恶行欲界烦恼及随烦恼.恶不善义已如前

  说.爲令断故者谓修彼对治令微薄故.生欲者谓起证断乐欲.策励者谓不忍受恶

  及归趣断故.发起正勤者谓多种坚固修彼对治.此上三句显不定地中闻思两慧

  下品对治.策心者谓修彼对治修慧现行若心沉没烦恼染污策心令举故.持心者

  谓卽此对治现行之时若心浮举烦恼染污持心令下故。二未生恶不善法爲不生

  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增盛随眠所摄能起麤缠之因.爲不生故者谓令麤缠不现

  行故.生欲者谓起爲证不现行欲.策励者谓由不忘住爲令不现行善住念故.发起

  正勤策心持心皆如前说。三未生善法爲令生故乃至广说.未生者谓所未得.善法

  者谓闻思修所生三慧由无过义故名爲善.爲令生故者谓令彼得故.生欲者谓起

  证得欲.策励者谓求彼摄受正方便故.发起正勤者谓长时殷重多坚修习.此上三

  ********************

  句显得不定地对治恶不善法闻思两慧所摄善法.策心持心者谓爲得修慧故.余

  如前说。四已生善法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生欲策励乃至广

  说.已生者谓已得故.令住者谓闻慧.令不忘者谓思慧.令修满者谓修慧.此上三句

  显唯守护已所得善.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者如其次第不唯於彼生知足故.生欲

  者谓起证得欲.余如前说。

  四神足者.广说如经。一欲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世修习上品善根於大师

  所或於有智同梵行处生信生欲听闻正法如所信欲闻正法已展转证得心住一

  境性由此欲故三摩地成就.已生未生恶不善法令断令不起故生欲乃至持心.若

  未生彼对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

  故生欲乃至持心.如是行者复修欲策励信安正念正知思舍八种断行。由此欲故

  三摩地成就者谓於此中而得自在.已生未生恶不善法者谓彼下品诸缠所摄及

  ********************

  彼微薄未损未害随眠所摄.令断令不起者谓爲离已生輭品缠故及爲损害微薄

  随眠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广说.若未生彼对治善法令其生故若已生者令住令

  不忘令修满令倍修令增长令广大故生欲乃至持心如前广说应知.如是行者谓

  如是修行多时住者.复修欲者谓欲证彼不现行及损害故.策励者谓欲爲因於奢

  摩他毗鉢舍那发起正勤故.信者谓生欲之因於彼损害及所得中决定信故.安者

  谓因策励除身心麤重令身心堪任故.正念者谓於防护沉下浮举随烦恼中令心

  不忘故.正知者谓或时失念随烦恼现行之时分别正知故.思者谓於止举中造作

  心故.舍者谓於不染住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动性。如是一切诸神足中八种断行

  应知.此中差别者.第二勤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依於教授及教诫法或在空

  闲或居林树或止静室於如是处长时勇猛纯熟炽然正勤证得心住一境性由正

  勤故三摩地成就余如前说.第三心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先已修习奢摩他

  ********************

  行由此因缘思惟内法速疾证得心住一境性由修心故三摩地成就余如前说.第

  四观增上故得三摩地.如有行者多闻闻持其闻积集独处闲静卽於彼法以慧简

  择极细简择徧觉观察因此证得心住一境性由观察故三摩地成就余如前说。

  五根者.广说如经.一信根.由世间道令心清净鲜白无秽离随烦恼得住不动从是

  已後求谛现观修习方便爲永断随眠故爲得彼对治故起增上信.二正勤根.谓依

  信根增进勇猛与信俱行.三念根.谓依正勤明了不忘与彼俱行.四等持根.谓依念

  根心住一境与彼俱行.五慧根.谓依等持根简择诸法与彼俱行。

  五力者.广说如经.卽信根等由善修习多修习故不复爲彼不信等法之所杂乱.复

  能对治诸杂乱法.不可伏义说名爲力。

  七徧觉支者.广说如经.一念徧觉支.谓由世间道得备善力见道现前由先修习世

  间念徧觉支引得出世无功用无分别於谛明了於谛不忘.二择法徧觉支.谓由先

  ********************

  所引无功用无分别依止於念与念俱行於谛解了於谛觉悟.如是一切诸徧觉支

  由先所引无功用无分别後依止前与彼俱行皆应了知.是中差别者.第三正勤徧

  觉支於谛心勇.第四喜徧觉支於谛心悦.第五安徧觉支於真谛中身心堪任.第六

  三摩地徧觉支於真谛中心住一境.第七舍徧觉支於真谛心平等心正直心无转

  动性.又如经说卽於是中复善修习寂静依止乃至广说.寂静依止者谓欲界寂静

  依故.离欲依止者谓色无色界离欲依故.灭依止者谓已得藴界处无余永断依故.

  趣向弃舍者谓未来藴界处不相续故。

  八圣道支者.广说如经.一正见.谓於见道中得徧觉支时见清净及於修道中安立

  後得徧觉支见清净总合此二名爲正见.二正思惟.谓依正见与彼俱行离欲思惟

  无恚思惟无害思惟於修道中相续作意思惟诸谛与无漏作意相应令心趣入极

  趣入寻求极寻求现前寻求觉了计算观察思惟思惟性.三正语.谓於修道中依正

  ********************

  思惟由相续无漏作意思惟诸谛故得四种语业圣爱戒所摄不乐离乐除灭种种

  离澄净防护不作离作不行不毁不犯桥梁船筏远离不违越不种种违越性.四正

  业.谓於修道中由相续无漏作意思惟诸谛故得三种身业圣爱戒所摄不乐离乐

  除灭种种离广说如前.五正命.谓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远离所作邪命恶法

  圣爱戒所摄广说如前.六正策励.谓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於所修习念住正

  断神足根力之中欲乐正勤策励勇猛堪任难制心正奋发相续精进性.七正念.谓

  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或依奢摩他道或依毗鉢舍那道或依双道於所修习

  择法正勤喜安等持舍徧觉支中念及正念随念诸念不忘念心明了性及不忘失

  极不忘失极不忘失诸法性.八正等持.谓於修道中乃至思惟诸谛故又依三道於

  所修中正念摄故心住安住近住正住不乱不散正摄持奢摩他心住一境性.此诸

  道支後依於前相应俱起应知。

  ********************

  [一]复次颂曰.

  智.与解脱门. 行.迹.及止观。

  论曰.智者谓十种智.广说如经.一法智.谓[二]於共了现见所知诸义境界无漏之智.二

  种类智.谓於不共了不现见所知义境无漏之智.三他心智.谓修所生修果能知他

  心及心法智及诸如来知诸衆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教授教诫转起妙智.四世俗

  智.谓世间慧由依此故如来爲诸衆生随其意解随其随眠宣说妙法.五苦智.谓於

  有漏诸行之中无常苦空离我思惟若智若见明了觉悟慧观察性.六集智.谓於有

  漏诸行因中因集生缘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七灭智.谓於有漏诸行灭中灭静

  妙离思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八道智.谓於能断有漏诸行无漏道中道如行出思

  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九尽智.谓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或缘尽境或复爲

  尽若智若见余如前说.十无生智.谓苦已知不复当知集已断不复当断灭已证不

  注:

  [一] 此下杂说大小乘觉分.散见瑜伽声闻地菩萨地各卷.智见三十四.解脱门见二十八.七十四.行见二十六.止观见四十五.

  [二] 原刻下衍内字.今依丽刻删.

  ********************

  复当证道已修不复当修或缘无生境或爲无生若智若见余如前说。

  解脱门者谓三解脱门.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空有二种.一所

  知二智.所知者谓於衆生徧计性所执法中及法徧计性所执法中此二徧计性俱

  离无性及彼所余无我有性.於诸法中徧计性无卽是无我性有.於诸法中无我性

  有卽是徧计性无.卽於此中有及非有无二之性无分别境.智者谓缘彼境如实了

  知。无相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卽所知空境.由此境相一切诸相之所不

  行.智者谓如前说。无愿亦有二种.一所知二智.所知者谓由无智故颠倒所起诸行

  相貌.智者谓缘彼境[一]厌恶了知。空行者谓於诸行我不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

  不可得.无相行者谓卽於诸行中衆生无我性可得及诸相中世俗分别法无我性

  可得及於灭中灭静妙离行.无愿行者谓无常苦不净如病如痈如箭因集生缘行。

  缘智空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空行.缘智无相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相行.

  注:

  [一]原刻作伏.今依丽刻改.

  ********************

  缘智无愿道作道如行出行此亦是无愿行。若无差别总名空无相无愿者此通闻

  思修所生之慧世及出世应知.若名空无相无愿三摩地者唯是修所生慧通世出

  世应知.若名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者此唯出世应知。

  行者谓四种行.广说如经.一苦迟通.谓钝根者未得现法乐住爲尽诸漏若道若行.

  二苦速通.谓利根者余如前说.三乐迟通.谓钝根者已得现法乐住爲尽诸漏若见

  若行.四乐速通.谓利根者余如前说。

  迹者谓四法迹.广说如经.一无贪迹.谓能持尸罗藴法义故名迹.若未受者令进受

  若已受者令守护令增长令广大.如无贪第二无瞋亦尔.三正念迹.谓能持三摩地

  藴法义故名迹.未生者令生已生者令增广.四正等持迹.谓能持慧藴解脱解脱知

  见藴法义故名迹.若未生未证者令生令证若已生已证者令增令广。

  止者.谓於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地故住

  ********************

  心於内.观者.谓於如所闻思法中正修行时由缘三摩地影像境作意故得安三摩

  地故简择诸法。

  [一]复次颂曰.

  居处.及所依. 发心.与悲愍. 诸行.通达性. 地.波罗蜜多。

  论曰.居处者谓四居处.广说如经.一慧居处.谓谛观方便世间之慧爲安立证谛出

  世智义故.二谛居处.谓已得谛观出世慧爲安立有事颠倒断义故.三舍居处.谓有

  事颠倒断爲安立无余烦恼息灭义故.四寂静居处.谓无余烦恼寂静爲安立一切

  苦不生义故。

  所依者谓四种依.广说如经.一依法不依衆生.谓若法是如来所说或弟子说十二

  分教随学随转不随衆生所行行学亦不随转.二依义不依文.谓若法非饰词者所

  造绮文字句唯能显了独满清净鲜白梵行於此法中恭敬信解非於能显颠倒梵

  注:

  [一]次说大乘觉分.所依见瑜伽卷四十五.发心见三十五.四十.悲见四十四.行见七十四.通达见六十四.地波罗蜜见七十八.

  ********************

  行及不显了梵行但饰词者所造绮文字句.三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谓於如来

  所说相似甚深空性相应随顺诸缘缘起法中不妄执着如言浅义亦不住自内见

  取心唯勤寻究显了义经.四依智不依识.谓不唯听闻而生知足便不进修法随法

  行然爲尽诸漏勤求自内证真谛智。

  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爲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

  依彼行相强胜因缘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爲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此受发

  心复有二种.一世俗发心二证法性发心。世俗发心者.谓如有一随智者前恭敬而

  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言邬波柁耶.我如是名从今日

  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爲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已往凡我所修布施持戒

  忍辱正勤静虑及慧一切皆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

  ********************

  萨和合出家愿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证法性发心者.谓如有一已

  过第一劫阿僧企耶.已证菩萨初极喜地.已入菩萨定无生位.已如实知无上菩提

  及菩提方便.已悟自身将近等近大菩提果证解自他悉平等故得大我意.已至不

  住流转寂灭菩萨道故得广大意.由如是故於大菩提愿不退转.是谓证法性发心。

  悲愍者.谓如是已发心菩萨於十方世界或三种退堕苦有情或五趣定苦有情或

  四种极苦有情或六种重苦苦有情或三种相苦苦有情.诸如是所令离苦行不害

  爲性。

  诸行者谓十种法行.广说如经.一於菩萨藏法若多若少尊重恭敬书持法行.二若

  劣若胜诸供养具供养法行.三若自书已由矜愍心施他法行.四若他发意恭敬尊

  重以微妙声宣扬阐读由宗仰故谛听法行.五发净信解恭敬重心披读法行.六爲

  欲修习法随法行从师受已讽诵法行.七旣讽诵已爲坚持故以广妙音温习法行.

  ********************

  八悲愍他故传授与彼随其广略开演法行.九独处闲静极善硏寻称理观察思惟

  法行.十如所思惟修行奢摩他毗鉢舍那爲欲趣入乃至爲令诸所求义成就法行。

  显扬圣教论卷第二                                                                                                                                                                                                                                                                                                                                                                                                                                                                                                                                                                                                                                                                                                                                                                                                                                                                                                                                                                                                                                                                                                                                                                                                                                                                                                                                                                                                                                                                                                                                                                                                                                                                                                                                                                                                                                                                                                                                                                                                                                                                                                                                                                                                                                                                                                                                                                                                                                                                                                                                                                                                                                                                                                                                                                                                                                                                                                                                                                                                                                                                                                                                                                                                                                                                                                                                                                                                                                                                                                                                                                                                                                                                                                                                                                                                                                                                                                                                                                                                                                                                                                                                                                                                                                                                                                                                                                                                                                                                                                                                                                                                                                                                                                                                                                                                                                                                                                                                                                                                                                                                                                                                                                                                                                                                                                                                                                                                                                                                                                                                                              

  ********************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