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七修类稿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一 天地类

 

  经星牛女

  《容斋随笔·辩鬼宿度河篇》曰。经星终古不动。殊不思天是动物。经星即其体也。蔡传曰。绕地左旋。一日一周而过一度。夜视可知矣。但不似纬星周天。各有年数。牵牛织女七夕渡河之说。始於《淮南子》乌鹊填河而渡织女。《续齐谐志》云。七月牵牛嫁织女。诗人後遂累累致词。殊不知《淮南》好奇。《齐谐》志怪。皆不足信。故杜老有诗云。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可谓断案矣。又《尔雅》并《荆楚记》。俱以河鼓为牵牛。不如何据。《月令》明曰 【『曰』明本讹作『白』】 。季春旦。牵牛中。仲秋昏。牵牛中。正指牛宿言也。

  星验

  尝观《震泽长语》云。国朝中台星常坼。或以上下不交。或以本朝不立宰相之故。又曰。北斗七星。第四星常不明。不知何也。予固不知天文。常见其商巫咸谓。第四星名天权。主时令也。汉张衡又谓。不明或变。朝廷废正乐。今桃李冬华。雨阳不时。岁岁有之。却又今之乐。果古之元声乎。太常典乐之官。不过修迹而已。果如阮咸信都芳者乎。是可知矣。张衡又论中台主宗室。今据正德以後。安化宁王二藩叛逆。楚世子枭首。又不应乎。予闻正德初年。彗星扫文昌。其後刘瑾一出。首逐内阁。自後台谏九卿。无不被祸。岂非文之厄也乎。

  生平奇见

  姚江杨安世抚。提学宪副也。予尝与论山川之奇。语予曰。吾平生奇见。无出於四川雅州。去州数十里。石壁一带。上有笔峯。长短数千。下有深岩。悬石数百。皆五彩锦川文石。青白红紫。灿烂夺目。至此而精神为之恍惚也。又云南临安府。去城数十里。有洞曰颜洞。嘉靖中。蒙自县丞颜宏所开也。其地两山夹峙。水从洞入。洞口白石一柱。如玉垂水中。闇然莫测。人莫敢进。颜放舟然火而入。穷其至极。然後知洞有三层。迤逦盘旋而上。入深四十余里。广处可坐千人。高不知其几何。洞水出阿弥州。下洞一龙。仰附於洞前。二足捧头而下。鳞角眼爪。纤悉具备。中洞狮象相峙於口。内则飞走之禽。器具之物。不可枚数。若白鹭、青鱼、黄罗伞、红桌围种种。色相宛然。而钟鼓二石 【『二石』两字明本作双行小字】 。叩之声切肖也。入深。观音半身。面如傅粉。唇若点朱。头总一髻。左有青石净瓶。右有白石鹦鹉。尽。则石床一张。上下四柱。菱花片壁。即人间之拔步耳。上洞一僧一道。蹲踞相视。若渔樵问答之状。极後。洞门坐一老翁。戴东坡巾。但少生气耳。又普安进山四十里。有玲珑石树二株。一则绿干红花之桃。一则青干白花之李。非若绘画於壁者也。予因疑洞中肖形之物多。乃前代好事者为之。杨曰。若假斧凿。虽去数百年。自然与天生不同。而观音一面。果当时颜色粧成。薰蒸於洞。则本朝二百年矣。近日方开。岂能尚如初粧之色。二树之妙。又果人为之耶。因相语曰。天地精华之气。中国萃人。而边夷发於山川也。

  五星聚

  周将代殷。五星聚房。齐桓将霸。五星聚箕。高帝元年。五星聚於东井。客张耳曰。东井秦地。汉王当入秦以取天下矣。已而果然。唐玄宗开元三年八月。五星聚箕尾。占曰。有德则庆。无德则殃。果开元治而天宝乱也。宋太祖建隆三年十一月。五星聚於奎。占者曰。有德受命。奄有四方。子孙蕃昌。後历年果多。予意开濂洛关闽之学。亦本於是。洪武间。五星亦聚奎。 【见悬笥琐探。】 谅占必如宋验也。嘉靖二年。五星聚於室。当时予谓人曰。室。营室也。甘德石申皆指室为太庙。吾知国家其 【『其』字据明本补】 必有事於清庙而光大其国乎。至十五年。大兴土木。九庙更新。天下文明。天道昭昭矣。呜呼。自周至今。二千八百余年。而五星会聚如此。而一星独犯一宿则多矣。噫。此治日常少。而乱日常多。

  紫微垣

  紫乃赤黑相合而成。天垣称紫微者。取二色水火相交之象。水火相交。万物以之为生。万物以之为生。是为万物之主宰。故垣具天枢星天皇帝星。所以天子之居。亦谓之紫宸。微者。取至精之义耳。

  阳奇阴耦

  阳为奇。阴为耦。昼属阳。夜属阴。昼得奇。夜得耦。奇单。故日得一。耦拆。故夜得二。是以上半夜为今日。下半夜为明日。是夜得二也。

  六十甲子

  六十甲子之纳音。各书所论不同。有止以生克而言。有兼律吕而言。然皆有理。而求意深远。不若《辍耕录》所载瑞桂堂之说。深为痛快。盖以金木水火土之音而明之也。但辞欠明白。今增解其义。以志於左。夫一六为水。二七为火。三八为木。四九为金。五十为土。然五行之中。惟金木有自然之音。而水火土必相假而成音。水遇土激则有音。故五与十。土之数也。乃为水音。火入水沃沸而有音。故一六。水之数也。乃为火音。土经火煆而有音。故二七。火之数也。乃为土音。所以金音四九 【『四九』两字明本颠倒】 。木音三 【『三』字明本作『二』】 八。土音五十。水音一六。火音二七。此不易之论。又支干之数。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己亥则四也。是以甲子乙丑。甲与子皆九数。乙与丑皆八数。总计四字。通得三十有四。除却三十成数。其四乃金也。故甲子乙丑纳音为金。丙寅丁卯。丙寅皆七数。丁卯皆六数。总计四字。通得二十有六。除却二十成数。六乃水数也。火以水为音。故丙寅丁卯。纳音为火。戊辰己巳。其数二十有三。三乃木数也。故纳音为木。庚午辛未。其数三十有二。二乃火数也。土以火为音。故庚午辛未。纳音为土。甲申乙酉。其数三十。十乃土数也。水以土为音。故甲申乙酉。纳音为水。五行各举一条。余皆以此例。起皆可合矣。但海中金等语。甚不可晓。据辍耕所载。星家之说。既在生属。又指阴阳。牵强难从。先辈王志道以方隅言者。亦有难通之处。差胜於诸家。今亦增损。使就明白。待博洽者更焉。谓天干乃气之运。甲乙为始。丙丁为旺。戊己为化。庚辛乃成。壬癸为终。所谓海中金者。甲乙气之始。金始生而在子丑北方大水之位。故为海中金。炉中火者。丙丁气之旺。又居寅卯长生之地。乃炉中之火存而不息者也。戊己气之化。木化居东南辰巳之方。长养丰茂。其大林之木乎。庚辛气之成。土成在午未南方常行之地。故曰路傍土。壬癸气之终。而为用乃在申酉方肃杀之地。其用则刀剑金也。甲乙火始燃。而居戌亥乾天之方。火至高而不为用。此山头火也。丙丁水气方旺。在子丑坎方。其流不息。非涧下之水乎。戊己土化。在寅卯木盛之地。有遮防之义。若藩篱然。乃城头土也。庚辛金气既成。居辰巳之位。与申酉相得。金之正色。如白鑞之金也。壬癸木气之终。木终於午未南方火旺之地。泄气太重。中空无用。杨柳木也。甲乙之水始生於申酉之方。长生之地。源源而来。非井泉水乎。丙丁土旺於戌亥之方。休息之所。不为用也。又居乾位至高。休息而无用。不生物者也。乃屋上土矣。戊己火化。火为至阳。包於子丑坎方至阴之下。阳为阴揜。震击发声。乃霹雳火也。庚辛木成於东方木旺之地。常青不凋。松栢木也。壬癸水终而锺於东南归聚之处。奔赴不息。长流者也。甲乙金始生於午未火乡。火煆之金。乃弱金也。故为砂石金。言细弱也。丙申之火虽旺於申酉之方。与艮宫相对。艮山高峙。此乃山下火也。戊己木化在戌亥休息之地。又得长生。故为平地之木。庚辛戊己成矣。乃在子丑水土和合之中。遂成粘和之土。不能生育。是壁上土也。壬癸金终而为用。乃居寅卯之地。方绝而始生为微薄。乃金箔金也。甲乙火始生。乃灯也。仍在辰巳巽风之方。必须遮覆。故为灯火也。丙丁水旺南方午未之方。天汉所经。莹明可见。天河也。戊己土化而在申酉坤方。土得长生。而坤方平易。坦道也。非大驿道路之土乎。庚戌金已成矣。成则为器。乃居戌亥乾方。乾为首。在上之用。故为首饰钗钏之金也。壬癸木气既终。采伐为用。居子丑水地。水善利万物者。采伐而利物。莫如桑柘矣。甲乙之水。始出者也。在寅卯之地。艮山之下。非大溪水乎。丙丁之土虽为壮旺。乃在巳火辰土之间。烧炼成砂。为砂中土也。戊己化火。升於午未阳明之处。其光焰赫然。天上之火也。庚辛木气既成。在申酉西方。石榴自西而至者。乃西方木也。木胎於西 【『西』明本作『酉』】 而生子至多者。榴也。戊辰水之成。到戌亥休息之地。水之窟宅。非大海水乎。王志道。正统间杭人。而纳音海中金等语。决非汉人作。以其有石榴木也。

  吴山第一泉

  杭吴山之麓。有大井。乃吴越王时韶国师所凿也。其水泓深寒洁。异於众泉。淳佑丁未。大旱。城中诸井皆竭。独藉此水。安抚赵与(上竹中寿下心)【音紬】 奏为祠。覆亭其上。井口甚巨。往往有冤抑者投於中。 【出《武林纪事》】 绍兴中。太尉董德之作大木石板甃之。面开六眼。时夜闻井中有人叫。你几个怕坏活人。我几个几时托生。 【出《说郛》】 历元至今。木石俱损。仍多落井者。弘治间。参政周木复甃之。面界五眼。至今存焉。

  水气天地

  天。气也。地。质也。地之上。阳也。故气焉。地之下。阴也。故水焉。此阳无形而阴有迹也。然气复为水。此阴阳原始反终之义也。何以见之。气自卑而升上。水出於山。气之化也。水自高而趋下。入於大海。水归本也。盖水气一也。气为水之本。水为气之化。气锺而水息矣。水流而气消矣。盈天地间万物。由气以形成。由水以需养。一化一归。一息一消。天地之道耳。

  岁月阳名

  岁阳岁名。考之字义。贴之太岁。不可晓也。故洪景卢以为不可强为之说。郭景纯亦曰未详。谓起於《尔雅》。《尔雅》。周公所着。何陈氏《世编》。司马贞《索隐》。皆收於天皇氏之下。此宋景濂辩《尔雅》非周公之书。明矣。予又以文字起於仓颉。大挠始作甲子。何天皇之时。即有此名。是孰传而孰信耶。先儒以《尔雅》隆於汉时。恐或然也。盖《淮南子·天文训》中。细解其义。惟以月令为主。支干配合而言。又以子配癸。不依次序。不知何也。亦恐未为太岁在某之意。但郭、洪二公。以为是耶。则当引以明之。非耶。则当据以辟之。岂当时皆未见之耶。或始於《鸿 【『鸿』明本作『洪』】 烈》解亦未可知。所谓《淮南》乱言乖实是也。今据其解。分其支干。增释 【『释』明本作『什』下同】 其义。以俟博学者辩焉。太岁在甲曰阏逢。言万物锋芒欲出。拥遏而未通也。在乙曰旃蒙者。旃。斿。蒙。冒也。言万物萌动蒙甲而出也。在丙曰柔兆。柔。輭也。兆。龟坼之兆。言万物生枝布叶也。在丁曰强圉。言万物刚胜也。在戊曰着雍。戊在中央。主和养万物也。在己曰屠维。言万物各成其性。屠。别。维。离也。在庚曰上章。章。明也 【『章明也』三字明本作小字双行】 。万物毕生。至秋而章明也。在辛曰重光。重。再也。光。新也。言万物将就成熟而再新也。在壬曰玄黓。言岁终包任万物而深藏也。在癸曰昭阳。昭。显也。言阳气始萌。万物将显也。太岁在子曰困敦者。困。混也。敦。沌也。言阳气皆混沌。万物无芽蘖也。在丑曰赤奋若。赤。阳色。奋。起也。若。顺也。言阳奋起而万物无不顺其性也。在寅曰摄提格。格。起也。言万物承阳而起也。在卯曰单 【『音然』二字明本在下一『单』字下】 阏。单。盛也。阏。止也。言阳气推万物而起。阴气自止也。在辰曰执徐。执。蛰也。徐。舒也。言伏蛰之物皆散舒而出也。在巳曰大荒落。荒。大也。方万物炽盛而大出。霍然落落大布散也。在午曰敦牂。敦。盛也。牂。壮也。言万物皆盛壮也。在未曰协洽。协。和也。洽。合也。言阴欲化万物而炎气渐和合也。在申曰涒滩。涒。大也。滩。修也。言万物皆修长其精气也。在酉曰作噩。作噩。零落也。言万物皆将陊落也。在戌曰阉茂。阉。蔽也。茂。冒也。言万物皆蔽冒也。在亥曰大渊献。渊者。藏也。献者。迎也。言万物终於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阳也。又有月阳月名。月在甲曰毕。乙曰橘。丙曰修。丁曰圉。戊曰厉。己曰则。庚曰窒。辛曰塞。壬曰终。癸曰极。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臯。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此《鸿烈》又无所解也。但历书谓太初十月为毕。及《左传》十月为良。《国语》有至玄月之称。疑亦《尔雅》《汉书》也。若夫以阏逢为焉逢。旃蒙为端蒙。柔兆为游兆。大荒落为芒落。作噩为作鄂。阉茂为掩茂。重光与昭阳互相更易。大渊献与困敦彼此更换。多书於太史公历书。此盖少有义理。岁久传讹。不足辩也。

  潮汐 【嘉靖本脱『汐』字】

  海潮之说。有谓天河激涌 【葛洪潮说】 地。机翕张 【洞真正一经】 。日出海而冲击 【卢肇海潮赋】 。山为涌而涛随 【施饰论。 〔 『饰』明本作『师』〕 】 是皆穿凿不根。与海鰌出人 【山海经】 。神龙变化 【浮屠书】 者等耳。至谓水随月之盈虚 【窦叔蒙海峤志】 。月周天而潮应 【封滨论】 。元气与地浮沉 【高丽图经】 。水往从月之理 【余安道海图序】 。捕风捉影。得此失彼。则又难免管窥外编之辩。独《挥麈录》所载燕肃《海潮论》。《辍耕录》所载宣昭《潮候说》。所见相同。义亦明白。但《潮论》字多差舛。《潮说》句犯地有浮沉之辩。 【『辩』明本作『办』】 今并录出。删其繁文。释其字义。注其讹处。使穷理者有可考焉。虽然。计其二文。乃於东南二海。浙江之潮。消长晨夕之故。似可谓得其旨矣。但《岭外录》云。钦廉之潮。日止一潮。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随其长短之星。不系月之盛衰。《广西志》又载。桂林府圣水岩则子时潮上。午时潮落。三五十年有一大潮。据此。则二说又难通矣。何也。水固有东西南北之分。元气日月。抑岂有二者哉。故深远难明者。不若近易可见。史氏伯璿一气翕张之论。大为有理。但其曰。气即水之气。似亦未当。余则随辩於下。其曰大小早晚之未得者。余复推其所以。故今先录燕、宣二论於前。仍列史论并予一得之愚於底。以俟博识。

  燕肃曰。大率元气嘘吸。天随气而涨敛。溟渤往来。潮顺天而进退者也。以日者。重阳之母。阴生於阳。故潮附之於日也。月者。太阴之精。水属阴。故潮依之於月也。是故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盈於朔望。消於朏 【月未盛。初三时也】 魄。虚於两弦。 【上弦初八九。下弦廿二三】 息於朓 【月见西方。晦时也】【月初见东方时】 。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时。平於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离於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对月到之位。以日临之次。潮必应之。过月望复东行。潮附日而又西应之。至後朔子时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复会於子位。於是知潮当附日而右旋。以月临子午。潮必半矣。月在卯酉。汐必尽矣。或消息又少异。而进退盈虚。终不失时。明矣。又曰。四海潮皆平 【『皆平』两字明本颠倒】 渐。惟浙江涛至。则?如山岳。奋如雷霆。何也。或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之海门。岸狭势逼。涌而为涛矣。若言岸势逼。则东溟自定海。 【县名。属宁波。】 吞余姚奉化二江。 【二县名。】 侔之浙江。尤甚狭迫。潮来不闻波涛有声耳。今观浙江之口。起自纂风庭。 【地名。属会稽。】 北望嘉兴大山。水阔二百余里。故海商舶船 【『舶船』两字明本作小字双行】 。怖於上潬。 【水中沙为潬。徒旱切。】 惟泛余姚小江。易舟而浮运河。达於杭越矣。盖以下有沙潬南北?之隔碍。洪波蹙遏。潮势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涛耳。非江山浅逼使之然也。

  宣昭曰。圆则之运。大气举之。方仪之静。大水承之。气有升降。地有浮沉。 【当改为水有往来。若地有浮沉。是动上动下。无宁静矣。岂地谓哉。】 而潮汐生焉。月有盈虚。潮有起伏。故盈於朔望。虚於两弦。息於朓朒。消於朏魄。而大小准焉。月者阴精。水之所生。日为阳宗。水之所从。故昼潮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晷刻定焉。卯酉之月。阴阳之交。故潮大於余月。大梁、 【日月所会於酉曰大梁。】 析木。 【日月所会於寅曰析木。】 河汉之津也。朔望之後。天地之变。故潮大於余日。寒暑之大 【『之大』两字明本作小字双行】 。建丑未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望。再虚再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经于上。水纬于下。进退消长。相为生成。历数可推。毫厘不爽。斯天地之至信。幽赞於神明。而古今不易者也。

  史伯璿曰。窃尝上稽经典。下采舆言。似有以得其彷佛者。而未敢自以为是也。夫余氏候东南二海之潮。平於东者常先。平於南者常後。每於三时为差。不知其所以有先後者。殊不思潮之长落。不过以北水南水候之而已。是故北水南来则为长。南水北来则为落。是则潮之长。必自北而南也。然後知东南二海。潮候有不同者。以此而已。然犹未知潮之长。必自北而南者。又何故也。以愚度之。天以河图示象於圣人。圣人以易象示教於天下。後世不信天与圣人。尚谁信哉。河图以一六水居北。而後天八卦之方位。亦以坎为北方之卦。坎之象非水乎。是则北固水之定位也。潮之自北而南。岂必外此而他求哉。虽然。潮特有形之物。非有气以运之。亦不能以自行也。气即水之气耳。 【此句当去之。或云气即天地之气。】 是故气有翕张。则潮有长落。方其气之始张於地。则水为气所拥而南奔。是为潮长。张之极。则水益南而潮以平。张极而翕。翕则水北还而潮落矣。翕极复张。张极复翕。则潮又长而又落矣。气之张於北也有定所。则潮之长也宜同时矣。是故东以平而南方生。南既平而东已落。东既落而北复生矣。气之一翕一张。如循环然。无停机也。潮之一往一来。应期不爽。此理之常。无足怪者。区区愚见。仅止於此。至於潮有大小早晚之异。则未得其说。不敢以臆决也。无已。则姑信与月相应之言可也。惟潮大卯酉之月。则终莫知其故。恐亦不过由於一气之运而已。必深求其如何以质之。则凿矣。

  管见曰。人与天地。本同一体。但形势有大小之分耳。即此喻彼。不辨 【『辨』明本作『办』】 自明。此史氏一气之说。极为有理。但其未就人身思之。故曰大小、早晚、卯酉之月。不得其说。殊不思天地之大。非丝丝缕缕之可符。如水落三时之不同者是耳。且夫天地之有水。犹人之有血也。水由气以往来於地。犹血之以气往来於脉。皆一气之所致也。故水有潮不潮者。如人身之血有行脉不行脉者。时刻之不爽者。即一息四至之期也。大小之不同者。即春弦夏洪之道也。日止於一潮。或半月东流。半月西流者。亦犹两蹻之与两手。迟速大小。所见之不同也。是脉虽皆由於一身。而经络所属自异耳。槩以论其理可也。深求所以。徒敝 【『敝』明本作『弊』】 精神。岂特凿也哉。至於潮必东起者。东乃生气之方。阴阳之气始於此也。百川之水尽赴於东。返本之义焉。如人身之气血。必归源於中焦。亦起於寅时生气之际也。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