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卷七 国事类
侧微知贵
至正间。仁祖淳皇帝一日坐东室檐下。太祖侍侧。有一道士。长须朱衣。排闼直入。遽揖仁祖曰。好个公公。八十三当大贵。仁祖闻言异之。留之茶饼。不顾而去。及太祖即位。加进尊号。适符其言。呜呼。帝王之父。岂无异相。又宁知道士非仙而特来前告耶。
圣诞
太祖生时。陈太后夜梦一黄冠自西北来。至舍麦场。於麦糠中取白药一丸。置己掌中。太后视之。渐长。黄冠曰。好物。食之。太后应而吞之。觉语仁祖时。口尚有香。明日太祖生。《泗志补遗》以为实事而非梦。误矣。
红罗幛
太祖龙飞之地。旧有二郎庙一所。当时仁祖寓居其侧。太祖生时。隣里远望火光烛天。至晓视之。庙徙东北百余步矣。仁祖因取西河水澡浴太祖。忽有红罗浮水上来。遂用之以衣太祖。於是乡人名其地为红罗幛。世皆传之。人尝疑之。予以商之玄鸟、周之火鸟。载之史册。不为诬也。而圣人之生。要自有异。惜乎当时未奏收入实录。昨见《泗志补遗》载之甚详也。 【『也』字据明本补】
子时食
太祖初生。不食久之。有僧坐於门侧。仁祖问焉。僧曰。至夜子时。自能食也。因入取茶为礼。而僧不见矣。过夜半。信然。
不生人物
盱眙县唐兴、灵蹟二乡。即皇陵碑所谓锺离之东乡也。前有光明山。 【由旧尝见五色旺气於上。故名。】 後有红庙。 【因获红罗故名。】 今封神为都土地。乃太祖龙飞之地。今方圆数丈。不生草木。而凤阳一府。亦少人物。岂非山川秀气。皆已锺於前耶。
江东签语
太祖高皇帝初提兵渡江。偶尔桅折。见江东神庙有木可代。将伐之。祝请以神有签。颇灵应。愿以问之。太祖宽容。姑从其请。乃得一辞云。世间万物皆有主。非义一毫君莫取。总然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遂喜而不伐。及车书混一。为立庙南都。是知天命所在。鬼神已先知矣。岂人为哉。
伽蓝珓
太祖在皇觉寺时。天下兵乱。寺僧散避。太祖祝伽蓝。以珓卜吉凶曰。若容吾出境避难。则以阳报。守旧则以一阴一阳报。祝毕。以珓投地。则双阴也。如此者三。复祝曰。出不许。入不许。神何报我。天乃欲我从雄而後昌乎。则珓如前祝。投珓如前。神既许之。因抵濠城。依滁阳王。实至正十二年闰三月一日也。
蛇蟠缨帽
太祖攻鸡笼山。将还和阳时。解鞍假寐。有小蛇缘背。左右惊告。上视蛇有足类龙。意其神也。祝曰。若神物。入我帽缨。蛇随入。卒报和阳被贼攻。遂急行。未至三十里。又报曰。幕官李善长败贼矣。因惊喜而忘蛇。久乃脱帽。视蛇居缨自若。乃引觞酌之。蜿蜒升屋。雷雨骤至。竟莫知所之也。帝王之兴。每有龙见。亦此类欤。
象简龙衣联
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丧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建文命百官议之。给事龚泰奏曰。象简朝天。殿下行君臣之礼。龙衣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至今传诵。龚有一时启沃之才。不知此乃宋祖与杜审琦 【明本『琦』讹作『言』】 同宴福宁宫。乐人史金箸之辞。但少更之耳。彼云前殿展君臣之礼。虎节朝天。後宫伸骨肉之情。龙衣拂地。盖杜乃宋祖母舅。
皇陵碑
自古帝王之兴。皆位逼势敌。有以成其私志。汉祖虽微。亦为泗上亭长。岂特有如我太祖不阶尺土者耶。夫起自庶人。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莫不夸张先世。照耀将来。至有妄认其始祖者也。岂特有如我太祖特述其卑微者乎。此可见天生豪杰上圣之资。不可与常人等也。瑛伏读御制集中皇陵碑文。未尝不三叹三颂而已。惜世人止知其事而又未知太祖先已命臣下为文。述亦详矣。仍以未称而自撰。此尤见圣睿之益圣也。今故拜录二文于左。以示将来。奉天承运。大建武功。以有天下。实由祖宗积德所致。兹欲撰文。词臣考摭弗周。则纪载弗称。敢以上请。於是上手录大概。若曰。朕幼时。皇考为朕言。先世居句容朱家巷。尔祖先於宋季元初。我时尚幼。从父挈家渡淮。开垦兵後荒田。因家泗州。朕记不忘。皇考有四子。长兄讳某。生於津律镇。仲兄讳某。生於灵璧。三兄讳某。生於虹县。皇考五十。居锺离之东乡。而朕生焉。十年後。复迁锺离之西乡。长兄侍亲。仲兄、三兄皆出赘。既而复迁太平乡之孤村庄。岁甲申。皇考及皇妣陈氏俱亡弃。长兄与其子亦继殁。时家甚贫。谋葬无所。同里刘大秀悯其孤苦。与地一方。以葬皇考、皇妣。今之先陵是也。葬既毕。朕茕然无托。念二亲为吾年幼有疾。尝许释氏。遂请於仲兄。师事沙门高彬於里之皇觉寺。邻人汪氏助为之礼。九月乙巳也。是年蝗旱。十一月丁酉。寺之主僧岁歉不足以供众食。俾各还其家。朕居寺时甫两月。未谙释典。罹此饥馑。旁徨三思。归则无家。出则无学。乃勉而游食四方。南历金斗。西抵无锡。北至颍州。崎岖二载。泗州盗起。剽掠杀人。时承平既久。列郡骚动。仍还皇觉寺。又四年。颍、濠、蕲、黄有警。濠城亦破。朕杂处兵间。与元兵相拒。期年。元兵败去。得其义兵三千人於定远。遂立帅之夜袭元将知枢密院事老张。既遁。得其民兵男女七万人。攻逐元将参政野先。乃移师淮州。转战和阳。渡江击采石。抚太平。定业建康。将相协心。贤能匡赞。西平陈友谅。东翦张士诚。南廓八闽。百粤奉款。中原顺服。兵进幽燕。元君弃宗社而去。朕以十五年间。遂成大业。仰惟先陵奇秀所锺。虽治葬之时。厄於贫窭。衣衾棺椁。不能具备。赖天地之佑。祖宗之福也。今富有天下。顾无以惬人子之情。兹欲启坟改葬。虑泄山川灵气。使体魄不安。益增悲悼。姑积土厚封。势若冈阜。树以名木。列以石人石兽。以备山陵之制而已。谨献陵曰皇陵。汝其据事直言无讳。臣善长以上手所录。付词撰文。臣善长等钦承明训。黾勉论次。惟古先帝王。若虞舜、汉高祖。皆起自侧微。以成德业之盛。盖天将降大任於圣明。必先有以起之。今皇上述二亲之劬劳。与夙昔之出处。刻石以昭先烈。俾後世子孙。知积累之厚。创业之难。思以继承无疆之基。《诗》云。永言孝思。孝思惟则。呜呼盛哉。谨拜手稽首而为之铭曰。皇矣上帝。厥命煌煌。监观四方。有道者昌。惟今天子。奋迹田里。叱风驱霆。仗剑而起。汝颍始兵。蔓於濠梁。渊潜时晦。覵其施张。元君既否。紊乱政理。命将出师。反斁人纪。贪残污秽。肆彼剽攘。战功败衂。赏罚无章。猛士阴兵。险平萃止。总戎惊奔。归者如水。滁和来鬬。形势莫当。江流浩浩。瞬息可航。采石破倾。当涂风靡。宣歙畏威。耄倪忻喜。经营建业。实帝故乡。号令之行。肃如秋霜。乃伐僭王。歼之彭蠡。削平两浙。殪彼蛇豕。闽广既服。百粤来王。青齐献款。底平豫章。师震幽燕。君臣北徙。空城尽开。图籍弗毁。乃作礼乐。乃垂衣裳。重译表献。大开明堂。永怀上世。原其本始。句容族居。川回山峙。载渡淮海。辟除榛荒。或濠或泗。奠处弗常。锺离之乡。卜葬如此。化家为国。灵秀锺美。积善弥久。天赐祯祥。修之於己。惟德乃长。浚河之原。以达其委。基岱之高。以观其止。奉天理物。君德是扬。丕扬大业。传叙无疆。尝敕相臣。申命国史。昭昭後昆。受天之祉。
又
孝子皇帝谨述。洪武十六年夏四月。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堂。予时秉监窥形。但见苍头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以为後世子孙之戒。特述艰难。以明昌运。世代见之。其辞曰。昔我父王。寓居是方。农桑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而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逝。合家守丧。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得与葬地。邻里惆怅。忽伊郑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去此。各度凶荒。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居无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晨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壁。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若沸汤。一浮云乎又过三载。年方二十而强。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予思亲之心明着。日遥盼乎家邦。已而既归。仍复业于皇。住三载而有雄者跳梁。初起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傍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智 【明本作『志』】 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罪。抑奋臂而相戕。智者为我计画。且阴祷以默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祥。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遇朝暮。日夜戎行。元兵讨罪。将士扬扬。一攫不得。再攫再攘。移营易垒。旌旗相望。已而解去。弃戈与枪。予脱侣队。驭马空强。去游南土。气舒而光。唱农夫以入伍。事业是匡。不逾月而众集。赤帜蔽野而盈冈。率渡清流。戍守滁阳。思亲询旧。终日慨慷。知仲姊之已逝。独存驸马与甥双。驸马引儿来接我。外甥见舅如见娘。此时孟嫂亦有知。携儿挈女皆从傍。次兄已殁数载。独遗寡妇野持筐。因兵南北。生计忙忙。一时聚会如再生。牵衣诉昔以难当。於是家有眷属。外练兵钢。羣雄并驱。饮食不遑。暂宿和州。东渡大江。首抚姑孰。礼义是尚。遂立建业。四守关防。砺兵秣马。静看颉颃。羣雄自为乎声教。戈矛天下铿锵。元纲不振乎彼世祖之法。豪杰何有乎仁良。予乃张皇六师。飞旗角亢。勇者効力。智者赞襄。亲征荆楚。将平湖湘。三苗尽服。广海入降。命大将军东平乎吴越。齐鲁耀乎其疆。西有乎伊洛崤函。地险河湟。入胡都而市不易肆。虎臣露锋刃而灿若星芒。已而长驱於井陉。河山之内外民庶咸仰。关中一日即定。市巷笙簧。玄菟乐浪以归板籍。南蕃十有三国而来王。以金陵而定鼎。托虎踞而仪凤凰。天堑星高而月辉沧海。锺山镇岳而峦接乎银潢。欲厚陵之微葬。卜者乃曰不可而地且藏。於是祀事之礼已定。每精洁乎蒸尝。惟劬劳罔极之恩难报。为此勒石铭於皇堂。世世承运而务德。必彷佛於殷商。泪笔以述难。谕嗣以抚昌。稽首顿首再拜。愿时时而来享。
朱氏世德碑
瑛旧於先辈大臣家。获朱氏世德碑一通。乃我太祖之手笔也。御制集中所缺。近又见《剪胜旧闻》。所载与此本有异。因借校观。讹者辨之。疑者存之。各於其下释焉。尚或字讹句漏。谨依原文拜录於左。碑云。本家 【旧闻本作宗】 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 【旧闻本无家字】 巷。在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业。五世仲八公。娶陈氏。生男三人。长六二公。次十一公。其季百六公。是为高祖考。娶 【旧闻本作要。讹。】 胡氏。生二子。长四五公。次即曾祖考四九公。配侯氏。生子曰初一公、初二公、初五公、初十公。凡四人。初一公娶王氏。是为祖父母。有二子。长五一公。次先考五四公。讳世珍。元籍淘金户。非土产。市於他方。以供岁赋。 【旧闻本无此句。恐非。】 先祖初一公。困於役。遂弃田庐。携二子迁泗州盱眙县。先伯考十有二岁。先考才八岁。先祖营家泗州。置田产。及卒。家道日替。由是五一公迁濠州锺离县。其後先考君 【旧闻本无此三字】 因至锺离同居。先伯父洎先考君性皆淳良。务本积德。与人无疾言忤色。乡里称为世长。先伯娶刘氏。 【旧闻本有一生字。】 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皆生於盱眙。次重五公。生锺离。先考君娶陈氏。泗州人。长重四公生盱眙。次重六公、重七公皆生於五河。某其季也。先迁锺离。後戊辰所生。 【旧闻本所生作年字。】 先伯考有孙六人。兵兴未已。 【旧闻本未已作已来。是。】 相继而 【旧闻本作寝字】 殁。先兄重四公有子曰文正。今为都督。重六、重七皆绝嗣。曩者父母因某自幼多病。舍入皇觉寺。岁 【旧闻本无岁字】 甲申。父母长兄俱丧。次兄守家。 【旧闻本作业字。】 三兄出赘刘氏。某托迹缁流。 【旧闻本作至正二十四年。此甚讹。二十四年。太祖已建国号吴元年矣。】 二十四岁。天下大乱。诸兄皆亡。淮兵大起。掠入行伍。为 【旧闻本作乃字】 集义旅。兵力渐众。因取滁、 【旧闻本作条。讹。】 和。龙凤三年。率师渡江。驻兵太平。为念先君尝言。世为朱巷人。宗族俱存。平日每曰乡土之思。即访求故乡宗族之所居。 【旧闻本无居字。】 遂调兵取句容。明年克金陵。而朱巷距城四十里。举族父母 【旧闻本作兄字。讹】 昆弟四十余人至。始得与之叙长幼。 【旧闻本有之礼二字。】 行亲睦之道。但朱氏世次。自仲八公之上。不可复考。今自仲八公高、曾而下。皆起 【旧闻本有家字】 江左。历世墓在朱巷。惟高 【旧闻本作先字】 祖葬泗州。先考葬锺离。此朱氏之原委 【旧闻本作原流】 也。爰自金陵、太平驻师。 【旧闻本作节字。】 开府为建台之所也。 【旧闻本无也字。】 实乡郡焉。连岁征伐。拓境吴楚瓯越。方数千里。由是累膺显爵。乃龙凤九年三月十四日丙辰。降制赠 【旧闻本作书。讹】 曾祖为资德大夫。淮 【旧闻本作江字】 南等处 【旧闻本有行字】 中书省左 【旧闻本作右字】 丞相、 【旧闻本欠相字。】 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祖妣侯 【旧闻本作吴字。非】 氏。吴国夫人。先祖考为光禄 【旧闻本欠光禄二字】 大夫、江西等处 【旧闻本有行字】 中书省右丞相、太尉、 【旧闻本作平章政事上柱国司徒】 吴国 【旧闻本作曰。非】 公。先祖妣王氏。吴国夫人。先府君开府仪同三司、录军国重事平章 【旧闻本作西。非】 右丞相吴国公。先妣陈氏。吴国夫人。以闰三月十一日 【旧闻本作闰月十三日】 祗诣 【旧闻本作谒】 先壠。焚香 【旧闻本作黄。非】 告祭。遵旧典也。重念报本者礼所 【旧闻本作行。非】 宜厚。今勉建事功。匪由己能。实先世灵长之泽。垂衍後昆。宜得推 【旧闻本作报。非】 恩三代。并为上公。以遂为子孙者之至。《书》曰。作善降之百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先祖父积功累善。天地 【旧闻本无地字】 之报。 【旧闻本有施字。】 茂於厥後。凡 【旧闻本有我字】 子孙当体祖父之心。循 【旧闻本作蹈】 德存仁。 【旧闻本作亡。非】 以承 【明本『承』作『永』】 其绪於无穷。是吾之所望也。於是备书於石。 【旧闻本作後。恐非。】 以传信将来。有所考焉。
世祖像泪
我太祖既有天下。建庙以祀历代帝王。自伏羲以下。像皆易成。惟元世祖其面屡为泪痕所污。塑工频加修饰。越宿则又如故也。太祖闻知。幸庙。以手指曰。痴达子。汝胡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今不革去者。以尔亦一代之主。朕今天命人归。奄有天下。於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则朕之待胜国。亦可谓有恩矣。汝何恨耶。毋再啼哭。於是塑工明日遂奏。世祖面无泪矣。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