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山海经校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山海经山经柬释卷三

 

山海经第三 北山经


北山经

   1、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多机木①,其上多华草②。(水逢)③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④文石。

  ① 郭璞云:“机木似榆,可烧以粪稻田,出蜀中;音饥。”杨慎云:“即今之桤也。”
  ② 珂案:华草,未详。
  ③ 郭璞云:“音逢。”
  ④ 郝懿行云:“疑芘当为茈,茈古字假借为紫也。”珂案:经文芘,汪绂本正作茈。

  2、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①。其中多滑鱼,其状如□②,赤背,其音如梧③,食之已疣④。其中多水马,其状如马,文臂牛尾⑤,其音如呼⑥。

  ① 郭璞云:“水出诸毗山也。”珂案:西次三经云:“槐江之山,北望诸毗。”即此山也。
  ② 郭璞云:“□鱼似蛇;音善。”珂案:即鳝鱼,俗称黄鳝。
  ③ 郭璞云:“如人相枝梧声;音吾子之吾。”
  ④ 郭璞云:“疣,赘也。”
  ⑤ 郭璞云:“臂,前脚也。”珂案:太平御览卷八九六引此经文臂上有而字,是也。
  ⑥ 郭璞云:“如人叫呼。”郝懿行云:“呼,谓马叱吒也。”

  3、又北三百里,曰带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①,其名曰(月雚)②疏,可以辟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鵸③,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④。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⑤之水,其中多儵鱼⑥,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⑦,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① 郭璞云:“言角有甲错也;或作厝。”郝懿行云:“依字正当为厝。说文云:厝,厉石也;引诗‘他山之石,可以为厝’。今诗通作错。”
  ② 郭璞云:“音欢。”
  ③ 珂案:鵸已见西次三经翼望之山,与此异。
  ④ 郭璞云:“无痈疽病也。”
  ⑤ 珂案:经文芘,太平御览卷九三七引作茈。
  ⑥ 郭璞云:“音由。”珂案:御览卷九三七引作儵;郝懿行云:“儵与鯈同,玉篇作鯈。”
  ⑦ 珂案:经文四首,王念孙、郝懿行并校作四目。郝云:“今图正作四目。”

  4、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①,食之已痈。有兽焉,其状如貆而赤豪②,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御凶③。是山也,无草木,多青雄黄④。

  ① 珂案:初学记卷三十引此经作犬吠。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窃糈于春(舂?),伤陨在臼;夜飞曳音,闻春(雷?)疾走。”则是关於此鱼之异闻也。意十首一身之姑获鸟(鬼车),其此鱼之所化乎?王崇庆云:“何罗之鱼,鬼车之鸟,可以并观。”是也。
  ② 郭璞云:“貆,豪猪也;音丸。”珂案:貆猪白豪,已见西山经竹山。
  ③ 郭璞云:“辟凶邪气也。亦在畏兽画中也。”
  ④ 郭璞云:“一作多青碧。”

  5、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鱼①,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兽多□羊,其鸟多蕃②。

  ① 郭璞云:“音□褶之褶。”
  ② 郭璞云:“未详;或云即鴞,音烦。”

  6、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①,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②,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③,其鸟多寓④,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① 郝懿行云:“初学记及太平御览引此经并作号山,尔雅疏作(豸虎)山,(豸虎)即号之异文也。”
  ② 郭璞云:“桐,梧桐也;椐,樻木,肿节中杖。椐音袪。”
  ③ 郭璞云:“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负千斤,知水泉所在也。”
  ④ 郝懿行云:“方言云:‘寓,寄也。’此经寓鸟,盖蝙蝠之类。”

  7、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8、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①,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兽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②,其音如□犬,以其尾飞③,名曰耳鼠④,食之不(月采)⑤,又可以御百毒。

  ① 郭璞云:“皆山菜;尔雅有其名。”珂案:尔雅释草云:“蒮,山韭;葝,山□。”□音械,同薤。
  ② 珂案:初学记卷二十九引此经作兔头麋耳。王念孙云:“御览兽廿二作麋耳,初学同,白帖九十八作鹿耳。当系耳字。”
  ③ 郭璞云:“或作髯飞。□音豪。”
  ④ 郝懿行云:“疑即尔雅鼯鼠夷由也,耳、鼯、夷并声之通转;其形肉翅连尾足,故曰尾飞。”
  ⑤ 郭璞云:“(月采),大腹也,见裨苍;音采。”

  9、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无草木,多瑶碧①。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②白身,名曰孟极,是善伏③,其鸣自呼。

  ① 郝懿行云:“碧,藏经本作玉。”
  ② 郭璞云:“题,□也。”珂案:□,即额字。
  ③ 王崇庆云:“善伏,言善藏也;或伏卧之伏。”

  10、又北百一十里,曰边春之山①,多葱②、葵、韭、桃③、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④。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身⑤,善笑,见人则卧⑥,名曰幽鴳⑦,其鸣自呼。

  ① 郭璞云:“或作舂山。”郝懿行云:“穆天子传有舂山,即锺山也,已见西山经。”珂案:锺山见西次三经。
  ② 郭璞云:“山葱,名茖,大叶。”珂案:山葱见尔雅释草。
  ③ 郭璞云:“山桃,榹桃,子小,不解核也。”珂案:榹桃见尔雅释木。
  ④ 珂案:泑泽已见西次三经不周之山。
  ⑤ 珂案:经文文身,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文背。
  ⑥ 郭璞云:“言佯眠也。”
  ⑦ 郭璞云:“或作(女卖)(女会)。鴳音遏。”珂案:经文幽鴳,御览卷九一三引作幽頞,引图赞亦作幽頞,据郭音,作幽頞是也。

  11、又北二百里,曰蔓联之山①,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见人则呼②,名曰足訾,其鸣自呼。有鸟焉,群居而朋飞③,其毛如雌雉,名曰鵁④,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① 郭璞云:“万连二音。”
  ② 王念孙云:“御览兽廿五呼作笑。”
  ③ 郭璞云:“朋犹辈也。”
  ④ 郭璞云:“音交;或作渴也。”郝懿行云:“玉篇鵁云:‘白鵁鸟群飞,尾如雌鸡。’疑经文毛当为尾字之讹。”珂案:郭注鵁或作渴,疑即尔雅所谓鳪雉也。

  12、又北百八十里,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①,善吒,行则衔其尾,居则蟠其尾。有鸟焉,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名曰白(夜鸟)②,食之已嗌痛③,可以已痸④。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① 郭璞云:“音如犍牛之犍。”
  ② 郭璞云:“音夜。”
  ③ 郭璞云:“嗌,咽也。谷梁传曰:‘嗌不容粒。’今吴人呼咽为嗌,音隘。”
  ④ 郭璞云:“痸,痴病也。”

  13、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①,名曰那父。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②,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③。

  ① 郭璞云:“如人呼唤;□音叫。”
  ② 郝懿行云:“楚词卜居云:‘将哫訾栗斯。’王逸注云:‘承颜色也。’哫訾即足訾,其音同;栗斯即竦斯,声之转。”珂案:上文足訾“见人则呼(或笑)”,此竦斯“见人则跃”,正王逸注所谓“承颜色”之状;郝说可信。
  ③ 郭璞云:“可以取铁。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铜。’音慈。”

  14、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①。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① 郭璞云:“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长毛。”珂案:关於旄牛,参见海经新释卷五“旄马”节注①。

  15、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无草木,冬夏有雪。

  16、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无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长蛇①,其毛如彘豪②,其音如鼓柝③。

  ① 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羿断修蛇於洞庭。”即此之类。参见海经新释卷五“巴蛇食象”节注①。
  ② 郭璞云:“说者云长百寻。今蝮蛇色似艾绶文,文间有毛如猪鬐,此其类也。”
  ③ 郭璞云:“如人行夜,敲木柝声;音托。”

  17、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棕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其中多赤鲑①,其兽多兕、旄牛②,其鸟多鳲鸠③。

  ① 郭璞云:“今名鯸鲐为鲑鱼;音圭。”
  ② 郭璞云:“或作朴牛,朴牛见离骚天问,所未详。”珂案:楚辞天问云:“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王逸注:“朴,大也。”当即此朴牛矣。然朴牛又即服牛,有“服牛乘马、引重致远”(易系辞)之义,及该(王亥)、恒(王恒)失之得之之由,此郭云“所未详”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九“王亥”节注⑤。
  ③ 珂案:经文鳲鸠,宋本、藏经本、毛扆本均作尸鸠。郝懿行云:“鳲当为尸。”

  18、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①,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鴈门之水②,其中多(鱼市)(鱼市)之鱼③,食之杀人。

  ① 郭璞云:“尔雅云:‘窫窳似貙,虎爪。’与此错。轧愈二音。”郝懿行云:“海内南经云:‘窫窳龙首,居弱水中。’海内西经云:‘窫窳蛇身人面。’又与此及尔雅不同。”珂案:关於窫窳,见海经新释卷五“窫窳龙首”节注①及注④。
  ② 郭璞云:“水出鴈门山间。”
  ③ 郭璞云:“音沛;未详。或作鯆。”毕沅云:“即(鱼匊)鱼也,一名江豚。”

  19、又北二百里,曰狱法之山。瀤①泽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鱼巢)鱼②,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③,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① 郭璞云:“音怀。”
  ② 郭璞云:“音藻。”
  ③ 郭璞云:“音晖。”珂案:山□盖即举父、枭阳之类也;举父已见西次三经崇吾之山,枭阳见海经新释卷五“枭阳国”节注④。

  20、又北二百里①,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②。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诸怀,其音如鸣鴈,是食人。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其中多鮨鱼③,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④,食之已狂。

  ① 珂案:经文二百里,吴宽抄本作一百里,邵恩多校同。
  ② 郭璞云:“檀柘之属。”
  ③ 郭璞云:“音诣。”
  ④ 郭璞云:“今海中有虎鹿鱼及海豨,体皆如鱼而头似虎鹿猪,此其类也。”郝懿行云:“推寻郭义,此经鮨鱼盖鱼身鱼尾而狗头,极似今海狗,本草家谓之骨(腽)肭兽是也。”

  21、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见则其国大旱①。

  ① 郭璞云:“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头而两身,其状如蛇,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鱼龟。’亦此类。”

  22、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

  23、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无草木,多马①。

  ① 郭璞云:“野马也,似马而小。”

  24、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是多马。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①。

  ① 郭璞云:“汉元狩二年,马出涂吾水中也。”

  25、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①,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泑②。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其中多龙龟③。

  ① 郭璞云:“或作堤(是改定),古字耳。”
  ② 郭璞云:“音ㄠ。”
  ③ 郝懿行云:“龙、龟二物也;或是一物,疑即吉吊也,龙种龟身,故曰龙龟。”珂案:当是一物。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不糈①。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②。

  ① 郭璞云:“言祭不用米,皆薶其所用牲玉。”
  ② 郭璞云:“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经


  1、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①,其首枕汾②,其名曰管涔之山③。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① 王崇庆云:“北次二经之首,下当遗山字。”珂案:王所见甚是,否则不辞矣;诸家皆漏略。然所遗“山”字,当在“之首”上,本作“北次二山之首”,迨改山字为经字,始成此不辞之语。此亦为山海经之“经”本当为“经历”之“经”确证之一也;参见海经新释卷一篇首注①。
  ② 郭璞云:“临汾水上也;音坟。”
  ③ 郭璞云:“涔音岑。”

  2、又西①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②。酸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③。

  ① 珂案:经文西,宋本、吴宽抄本并作北,郝懿行校藏经本亦作北,作北是也。
  ② 郭璞云:“银之精也。”
  ③ 郭璞云:“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

  3、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麋①,其鸟多白翟白(有鸟)②。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鮆鱼,其状如儵而赤麟③,其音如叱,食之不骄④。

  ① 郭璞云:“闾即羭也,似驴而岐,角如□羊,一名山驴。周书曰:‘北唐以闾。’”
  ② 郭璞云:“即白鵫也;音于六反。”珂案:白鵫即白翰,已见上文西山经嶓冢之山。
  ③ 郭璞云:“小鱼曰儵。”珂案:经文儵,宋本作鯈,儵、鯈字通。经文麟,宋本、汪绂本、毕沅校本、百子全书本并作鳞,麟、鳞声同。
  ④ 郭璞云:“或作骚,骚臭也。”郝懿行云:“骚臭盖即蕴羝之疾,俗名狐骚也。”珂案:经文其音如叱,宋本、何焯校本叱作吒。

  4、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无草木,多青碧。胜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

  5、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广员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①,是多白玉。

  ① 郭璞云:“出山之顶,停其底也。”

  6、又北四百里,曰尔是之山,无草木,无水。

  7、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8、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诸余之山,其上多铜玉,其下多松柏。诸余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旄水。

  9、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①,其中多(马孛)马②,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① 珂案:经文印泽,王念孙、郝懿行并校邛泽,即下文北嚣山邛泽也。汪绂本、毕沅校本亦俱作邛泽。
  ② 郭璞云:“音勃。”

  10、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钩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铜。有兽焉,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①,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鴞,是食人②。

  ① 珂案:文选陈琳为袁绍讨豫州檄注引此经无其状如三字,其目作其口;郝懿行校藏经本亦无如字,如字疑衍。
  ② 郭璞云:“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音咆。”珂案:关於□鴞,参见海经新释卷十“宋山枫木”节注②。

  11、又北三百里,曰北嚣之山,无石,其阳多碧,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名曰独(犬谷)①。有鸟焉,其状如乌,人面,名曰(上般下鸟)②,宵飞而昼伏③,食之已暍④。涔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邛泽⑤。

  ① 郭璞云:“音谷。”
  ② 郭璞云:“般冒两音;或作夏也。”郝懿行云:“夏形声近贾,大荒南经有鹰贾,郭注云贾亦鹰属;水经注引庄子有雅贾,盖是乌类,经言此鸟状如乌,疑是也。”
  ③ 郭璞云:“鸺鶹之属。”
  ④ 郭璞云:“中热也;音谒。”汪绂云:“今鸺鶹亦可治热及头风。”
  ⑤ 珂案:即上文敦头之山印泽;以知邛、印二字之易讹也,则大荒西经“黎邛下地”之为“黎印下地”,于此又得一证矣;见海经新释卷十一“日月山”节注⑦。

  12、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无草木,多金玉。修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鴈门①,其兽多居暨,其状如汇而赤毛②,其音如豚。有鸟焉,其状如夸父③,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④。

  ① 郭璞云:“水名。”
  ② 郭璞云:“汇,似鼠,赤毛如刺蝟)也;汇音渭。”
  ③ 郭璞云:“或作举父。”珂案:举父已见上文西次三经崇吾之山。
  ④ 郭璞云:“治洞下也;音洞。”

  13、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无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14、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碧,多马。湖灌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其中多□①。有木焉,其叶如柳而赤理。

  ① 郭璞云:“亦□鱼字。”

  15、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①。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① 珂案:关於三桑,参见海经新释卷三“三桑无枝”节注①。


  16、又北三百里,曰敦题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是錞①于北海。

  ① 珂案:经文錞之义,已见上文西山经騩山郭注,郭云錞犹堤埻也;郝懿行云,盖埤障之义。汪绂释錞为蹲字假音,尤洽。

  凡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鸡彘瘗①;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②。

  ① 郭璞云:“薶之。”珂案:薶同埋,宋本作埋;谓毛物用一雄鸡与一彘埋之也。
  ② 郭璞云:“擿玉於山中以礼神,不薶之也。”珂案:不糈,不以精米祠也。

北次三经


  1、北次三经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曰归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①。有兽焉,其状如□羊②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其名曰(马军),善还③,其名自□④。有鸟焉,其状如鹊⑤,白身⑥、赤尾、六足,其名曰(贲鸟)⑦,是善惊,其鸣自詨⑧。

  ① 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七卷引此经碧下有玉字。”
  ② 郝懿行云:“刘昭注郡国志引此经□作麋,无羊字。”
  ③ 珂案:还音旋,盘旋而舞也。(马军)音晖。
  ④ 珂案:□同叫;吴任臣本作叫。
  ⑤ 郝懿行云:“广韵说(贲鸟)云似鹄。”
  ⑥ 郝懿行云:“广韵此下有三目二字。”
  ⑦ 郭璞云:“音奔。”
  ⑧ 郭璞云:“今吴人谓呼为詨,音呼交反。”

  2、又东北二百里,曰龙侯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决决之水①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鱼,其状如(鱼帝)鱼②,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③。

  ① 郝懿行云:“太平御览九百三十八卷引此经决水,决字不作重文。”珂案:王念孙校同郝注。
  ② 郭璞云:“(鱼帝)见中山经。或曰,人鱼即鲵也,似□而四足,声如小儿□,今亦呼□为(鱼帝);音。”珂案:中次七经少室山休水多
  (鱼帝)鱼,即郭注所云“见中山经”者。又人鱼,西山经竹山竹水亦有之,见该节注④。
  ③ 郝懿行云:“说文云:‘痴,不慧也。’中山经云:‘(鱼帝)鱼食者无蛊疾。’与此异。”

  3、又东北二百里,曰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阴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①,其名曰天马,其鸣自□。有鸟焉,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是名曰鶌鶋②,其鸣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③。

  ① 郭璞云:“言肉翅飞行自在。”
  ② 郭璞云:“屈居二音。”
  ③ 郭璞云:“未详;或曰,寓犹误也。”郝懿行云:“寓、误盖以声近为义,疑昏忘之病也。王引之曰:‘案寓当是□字之假借,玉篇、广韵并音牛具切,疣病也。’”

  4、又东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铜,是多松柏,草多茈草。条菅①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长泽。其中多器酸,三岁一成②,食之已疠。

  ① 珂案:菅音奸。
  ② 郭璞云:“所未详也。”王崇庆云:“器酸或物之可食而酸者,如解州盐池出盐之类;盖泽水止而不流,积久或酸,故曰三年一成。”

  5、又东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文石。有兽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①,其名曰飞鼠。渑水出焉,潜于其下,其中多黄垩②。

  ① 郭璞云:“用其背上毛飞,飞则仰也。”
  ② 郭璞云:“垩,土也。”珂案:垩已见西次二经大次之山,详该节注①。

  6、又东三百里,曰阳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铜。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尾,其颈肾(月改肉)①,其状如句瞿②,其名曰领胡③,其鸣自詨,食之已狂。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名曰象蛇,其鸣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④父之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① 珂案:肾(月改肉)音肾。
  ② 郭璞云:“言颈上有肉肾(月改肉);句瞿,斗也,音劬。”
  ③ 郝懿行云:“说文云:‘领,项也;胡,牛顄垂也。’此牛颈肉垂如斗,因名之领胡与?”
  ④ 郭璞云:“音陷。”

  7、又东三百五十里,曰贲闻之山,其上多苍玉,其下多黄垩,多涅石①。

  ① 郝懿行云:“即矾石也。淮南俶真训云:‘以涅染缁。’高诱注云:‘涅,矾石也。’”

  8、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①,是多石。水②出焉,而西北流于泰泽。

  ① 珂案: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经首太行山,则起自河南省济源县,北入山西省境,与王屋山遥相对,列子谓之“太形”。云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天帝感愚公移山之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异之。云云,则二山在神话传说中原本一地也。
  ② 郭璞云:“音辇。”

  9、又东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无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实惟乾河。其中有两山。是山也,广员三百步,其名曰发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10、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①,北望少泽,其上多草、薯藇②,其草多秦椒③,其阴多赭,其阳多玉。有鸟焉,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与,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④。

  ① 郭璞云:“即盐池也;今在河东猗氏县。或无贩字。”珂案:水经注涑水及太平御览卷八六五引此注盐池上并有解县二字,则正沈括梦溪笔谈所谓“解州盐泽,卤色正赤,俚俗谓之‘蚩尤血’”者;见海经新释卷九“应龙杀蚩尤与夸父”节注②。
  ② 郭璞云:“根似羊,可食;曙豫二音。”郝懿行云:“即今之山药也。”
  ③ 郭璞云:“子似椒而细叶,草也。”
  ④ 郭璞云:“或曰食之不醉。”

  11、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门之山①,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

  ① 郭璞云:“尸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於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穆天子传曰:‘北升孟门九河之□。’”

  12、又东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

  13、又东二百里①,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阳有赤铜,其阴有玄(石肃)②。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① 珂案:经文又东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② 郭璞云“黑砥石也;尸子曰:‘加玄黄砥。’明色非一也。(石肃)音竹筱之筱。”

  14、又东二百里①,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① 珂案:经文又东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15、又东三百里,曰彭毗①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① 珂案:经文彭毗,何焯校本、黄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鼓毗。

  16、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习鸟)①,食之不灂②。

  ① 郭璞云:“姑习二音。”
  ② 郭璞云:“不瞧目也。或作(目爵)。音醮。”

  17、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①水出焉,南注于虖池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① 郭璞云:“音恭。”
  ② 郭璞云:“呼佗二音;下同。”

  18、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①,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① 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方扬以黄鸟。’尔雅云:‘皇,黄鸟。’盖皆此经黄鸟也。”珂案:郝说非是,郝此注移於大荒南经“巫山黄鸟”节则是矣;见海经新释卷十“巫山黄鸟”节注②。

  19、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

  20、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①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其。”

  21、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①,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②。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① 郭璞云:“音如仓囷之囷。”郝懿行云:“囷即仓囷之囷,郭氏复音如之,知经文必不作囷,广韵引作神箘,疑是也。”
  ② 郭璞云:“洹音丸。”

  22、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②,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③,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④。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珂案:长子县属今山西省;发鸠山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为太行山分支。
  ②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赤喙。”
  ③ 郭璞云:“炎帝,神农也;娃,恶佳反,语误或作阶。”珂案:关於炎帝之神话,见海经新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②。
  ④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异记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则是此一神话之流传演变也。

  23、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①于浊漳之水。

  ① 珂案:经文东流下疑脱注字。

  24、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25、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26、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27、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①,其草多芍药、芎藭②。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③、黾④。

  ①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说文六云:“枚,干也,可为杖。”
  ②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珂案:芎藭已见西次四经号山。
  ③ 郭璞云:“□似□而大,白色也。”
  ④ 郭璞云:“(上秋下黾)黾似虾蟆,小而青;或曰,□黾一物名耳。”珂案:郭注(上秋下黾)黾,郝懿行以为当为耿黾之讹;尔雅释鱼:“在水者黾。”郭注云:“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即郭此注之(上秋下黾)黾也。

  28、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29、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①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②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① 珂案:溹音索。
  ② 珂案:泜音底。

  30、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①。

  ① 珂案:洧音鲔。

  31、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①。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① 郭璞云:“未详也。音雷。或作垒;磈垒,大石貌。或曰石名。”汪绂云:“言肥水中多磈礨大石也。”

  32、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①。

  ① 郭璞云:“呼佗二音。”珂案:经文虖沱,宋本作虖池,即上文泰头之山虖池是也,郭注并云“呼佗二音。”

  33、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①,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①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郝懿行云:“东经有此山,此经已上无之,检此篇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今才得十六山,疑经正脱此一山也。”

  34、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羊东)(羊东)①,其鸣自□。虖沱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漊③水。液④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① 郭璞云:“音屋栋之栋。”
  ② 珂案:上文空桑之山虖沱及此山虖沱,宋本均作虖池。
  ③ 郭璞云:“音楼。”珂案:经文漊,吴宽抄本作娄。
  ④ 郭璞云:“液音悦怿之怿。”

  35、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①金玉。濩濩②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③。

  ①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多藏黄金玉,义与此同。”
  ②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③ 珂案:经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吴任臣本同。又吴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36、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漊液水。

  37、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①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②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兹。”
  ② 郭璞云:“音寇。”

  38、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邑)水①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或作郯水。”

  39、又北二百里,曰沂①山。般②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音祈。”
  ② 郭璞云:“音盘。”

  40、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①。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 郭璞云:“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郝懿行云:“婴疑燕声之转,未必取婴带为义。”

  41、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①,其鸟多鶹②。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③。

  ① 珂案:经文橐,宋本作橐驼,已见上文北山经虢山。
  ② 郭璞云:“未详。或曰,鶹,鸺鶹也。”
  ③ 郭璞云:“未详。或作鲵。”郝懿行云:“师,玉篇作鰤,非也。郭云或作鲵者,师、鲵声之转,鲵即人鱼也,已见上文。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缚树上,鞭至白汁出如构汁,方可食,不尔有毒也。’正与此经合。”

  42、又北四百里,曰乾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①。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②,其鸣自詨。

  ① 汪绂云:“据此,则乾当音干。”
  ② 郝懿行云:“獂当为豲,见说文。”珂案:毕沅校本獂正作豲。

  43、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①,其名曰罴②。

  ① 郭璞云:“川,窍也。”毕沅云:“尔雅云:‘白州驠。’郭云:‘州,窍。’则川当为州。”珂案:经文川,王念孙、孙星衍并校作州。
  ② 郝懿行云:“藏经本作罴九,郭氏图赞亦作罴九,疑经文罴下有九字,今本脱去之。”珂案:经文罴,王念孙、孙星衍亦均校作罴九。

  44、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①。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① 郭璞云:“未详。”珂案:蒲夷鱼疑即冉遗鱼,已见西次四经英鞮之山。

  45、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门之山①,无草木。

  ① 珂案:海内西经云:“鴈门山,鴈出其闲。在高柳北。”即此山也。见海经新释卷六“鴈门山”节注①。

  46、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47、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①,其风如(风劦)②。西望幽都之山③,浴水出焉④。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① 郝懿行云:“说文、玉篇引此经并作惟号之山。”
  ② 郭璞云:“(风劦),急风貌也;音戾。或云,飘风也。”
  ③ 珂案:幽都之山在北海之内,见海经新释卷十三“幽都山”节注①。
  ④ 郭璞云:“浴(水)即黑水也。”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瘗之①。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②玉。其祠之,皆玉,不瘗③。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④。

  ①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兰之类,音昌代反。”珂案:经文藻茞,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⑩谓疑是藻珪之误,其说近是,可供参考;古祠神皆以玉瘗,未闻以聚藻香草瘗者。参见中山首经篇末注②。
  ②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③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④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