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国学 山海经校注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山海经海经新释卷五
 
山海经第十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①。

  ① 郭璞云:“从南头起之也。”珂案:郭注“从南头起之也”应作“从东南头起之也”。此经方位与海外南经所记方位恰相反。

  1、瓯居海中①。闽在海中②,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③。

  ① 郭璞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也;音呕。”王念孙云:“御览州郡十七(卷一七一)引居作在。”杨慎云:“郭注岐海,海之岐流也,犹云稗海。”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欧人蝉蛇。’孔晁注云:‘东越欧人也。’又云:‘且瓯文蜃。’注云:‘且瓯在越。’伊尹四方令云:‘正东越沤,正南瓯邓。’疑瓯与沤、欧并古字通也。”珂案:瓯即东瓯,即今浙江省旧温州府地。又有西瓯,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地。
  ② 郭璞云:“闽越即西瓯,今建安郡是也,亦在岐海中;音旻。”吴任臣云:“郭璞以建安为西瓯,非是。寰宇记:郁林废党州经善劳县乃古西瓯居,非闽也。”郝懿行云:“建安郡故秦闽中郡,见晋书地理志。汉书惠帝纪:‘二年,立闽越君摇为东海王。’颜师古注云:‘即今泉州是其地。’”珂案:此泉州即今福建省福州。
  ③ 吴任臣云:“何乔远闽书曰:‘按谓之海中者,今闽中地有穿井辟地,多得螺蚌壳、败槎,知洪荒之世,其山尽在海中,後人乃先後填筑之也。’”

  2、三天子鄣山①在闽西海北②。一曰在海中。

  ① 郭璞云:“音章。”
  ② 郭璞云:“今在新安歙县东,今谓之三王山,浙江出其边也。张氏土地记曰:东阳永康县南四里有石城山,上有小石城,云黄帝曾游此,即三天子都也。”郝懿行云:“海内东经云:‘三天子都在闽西北。’无海字,此经海字疑衍。”
  珂案:海内东经云:“浙江出三天子都,在蛮(字原作其,据王念孙、郝懿行校改)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又云:“庐江出三天子都,入彭泽西。一曰天子鄣。”海内经云:“南海之内,有山名三天子之都。”即此。其地大约在今安徽省境内黟山脉之率山。

  3、桂林八树①在番隅东②。

  ① 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见周书王会篇——珂)云:‘正南瓯邓桂国。’疑即此。”
  ② 郭璞云:“八树而成林,信(宋本、毛扆本作言——珂)其大也。”郝懿行云:“刘昭注郡国志南海郡番禺引此经云:‘桂林八树在贲禺东。’水经□水注及文选游天台山赋注引此经并作贲禺。又引郭注云:‘八树成林,言其大也。贲禺音番隅。’今本脱郭音五字,又言讹为信也。然上林赋注及张衡四愁诗注及初学记八卷引此经仍作番禺,盖古有二本也。初学记引南越志云:‘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水经□水注又云:‘县有番山,名番禺,谓番山之禺也。’”

  4、伯虑国①、离耳国②、雕题国③、北朐国④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⑤。一曰相虑⑥。

  ① 郭璞云:“未详。”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东伊虑。’疑即此。”
  ② 郭璞云:“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谷,但噉蚌及薯藇也。”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西离耳。’郭云即儋耳者,此南儋耳也。又有北儋耳,见大荒北经(珂案:大荒北经云:‘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儋当为聸。说文(十二)云:‘聸,垂耳也;从耳,詹声。南方聸耳之国。’”
  ③ 郭璞云:“点(藏经本作黔,孙星衍亦校黔,是也——珂)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郝懿行云:“伊尹四方令云:‘正西雕题。’楚词招魂王逸注云:‘雕画题,言南极之人,雕画其,常食蠃□也。’桂海虞衡志云:‘黎人女及笄,即黥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女。’亦其类也。郭云即鲛人,恐非,或有讹字。鲛人见刘逵吴都赋注。”珂案:鲛人乃人鱼,见海内北经“陵鱼”节注,此雕题国人固非鲛人也。
  ④ 郭璞云:“音劬;未详。”郝懿行云:“疑即北户也。尔雅疏引此经作北煦,户、煦声之转。尔雅释地四荒有北户,郭注云:北户在南。”
  ⑤ 珂案:经文郁水,文选四子讲德论李善注引作郁林;南海,宋本、吴宽抄本、毛扆本、明藏本均作南山。
  ⑥ 毕沅云:“相字当为柏字,伯虑一作柏虑也。”

  5、枭阳国①在北朐之西,其为人②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③;左手操管④。

  ① 郝懿行云:“扬雄羽猎赋、淮南泛论训并作嘄阳,左思吴都赋作枭羊,说文(十四)作枭阳。”
  ② 郝懿行云:“郭注尔雅(释兽)狒狒引此经作其状如人。”
  ③ 郝懿行云:“郭注尔雅狒狒引此经云见人则笑。刘逵注吴都赋引此经与尔雅注同。高诱注淮南泛论训亦云:‘嘄阳山精,见人而笑。’是古本并如此。且此物唯喜自笑,非见人笑方亦笑也。故吴都赋云:‘巢巢(果改禺)笑而被格。’刘逵注引异物志云:‘枭羊善食人,大口。其初得人,喜笑,则唇上覆,移时而後食之。人因为筒贯於臂上,待执人,人即抽手从筒中出,凿其唇於而得擒之。’是其笑惟自笑,不因人笑之证。以此参校,可知今本为非矣。其云为筒贯臂,正与此经左手操管合。”珂案:郝说是也。王念孙校同郝注。御览卷九0八引山海经云:“巢巢(果改禺)……见人则笑。”引图赞亦云:“巢巢(果改禺)怪兽,被发操竹;获人则笑,唇盖其目;终亦号咷,反为我戮。”足证古本此经实作见人则笑。
  ④ 郭璞云:“周书曰:‘州靡□□者,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唇掩其面。’尔雅(何焯校增“亦”字——珂)云□□。大传曰:‘周书成王时州靡国献之。’海内经谓之赣巨人。今交州(孙星衍校改州作址——珂)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长丈许,脚跟反向,健走,被发,好笑;雌者能作汁,洒中人即病:土俗呼为山都。南康今有赣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犹大荒(大荒南经)说地有蜮人,人因号其山为蜮山,亦此类也。”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作州靡费费,郭引作□□,说文(十四)引作□□,盖所见本异也。又所引尔雅(释兽)当为狒狒。”
  珂案:海内经云:“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则笑,唇蔽其目,因可逃也(长唇原作长臂,则原作笑亦,目原作面,可原作即,从王郝诸家校改)。”即此。周书王会篇云:“州靡费费,其形人身反踵,自笑,笑则上唇翕其目,食人;北方谓之吐喽。”是郭注所引也。孔晁注:“州靡,北狄也;费费曰枭羊,好立,行如人,前足指长。”费费即□□、狒狒,猿猴之类也。又名山□。山海经北山经云:“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亦名山□。神异经西荒经云:“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性不畏人。见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虾蟹。伺人不在而盗人盐,以食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此虽人形而变化,然亦鬼魅之类,今所在山中皆有之。”荆楚岁时记亦云:“正月一日,□鸣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谓此也。亦名山都。祖冲之述异记云:“南康有神,名曰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发黄被身。於深山树中作窠,窠形如坚鸟卵,高三尺许。此神能变化隐身,罕睹其状,盖木客、山□之类也。”(古小说钩沉辑)均已从普通猿猴类动物演变而为神异之物。其尤甚者,乃至转化而为一种能为妖异之鸟。搜神记卷十二云:“越地深山中有鸟,大如鸠,青色,名曰‘冶鸟’,穿大树作窠,如五六升器。若有秽恶及其所止者,则有虎通夕来守,人不去,便伤害人。时有观乐者,便作人形,长三尺,至涧中取石蟹,就人炙之,人不可犯也。”然韦昭注国语(鲁语),乃以为山□者,即古一足之夔,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缲(□),人面猴身,能言。”抱朴子登涉篇亦云:“山中山精之形如小儿,而独足,足向後,喜来犯人。人入山谷,夜闻其音声笑语,其名曰蚑,知而呼之,即不敢犯人也。又有山精如鼓,赤色,亦一足,其名曰晖(足向後原作走向後,人入山谷原作人入山若,据御览卷八八六引改)。”所谓蚑或晖之山精亦一足之夔也。然夔古传乃为牛形(大荒东经),或为龙躯(说文五),至此而又或为鸟体,或为猴躯,或作人形:亦知神话传说之错综复杂,演变无定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云:“山萧一名山臊,神异经作□,永嘉郡记作山魅,一名山骆,一名蛟,一名濯肉,一名热肉,一名晖,一名飞龙。如鸠,青色,一名冶鸟。巢大如五斗器,饰以土垩,赤白相见(闲),状如射侯,犯者能役虎害人,烧人庐舍。俗言山魈。”其名晖者,□也,山□也,夔之音转也;名蛟者,□之音转或蚑之讹文也:山□名目之大凡见於此矣。

  6、兕在舜葬东,湘水南①,其状如牛,苍黑,一角②。

  ① 郝懿行云:“皆说图画如此。”
  ② 珂案:南次三经云:“祷过之山,其下多犀、兕。”郭璞注:“犀似水牛。兕亦似水牛,青色,一角,重三千斤。”谓此也。“三”字衍(尔雅释兽郭注同此注,无“三”字)。初学记卷七引竹书纪年云:“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遇大兕。”古代中国南方,固有此凶猛之动物也。

  7、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①,帝丹朱葬于阴②。

  ① 郭璞云:“即九疑山也。礼记(檀弓上)亦曰:‘舜葬苍梧之野。’”珂案: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即郭注所本也。此云“帝丹朱葬於阴”,大荒南经则云:“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郭璞注:“叔均,商均也,舜巡狩,死於苍梧而葬之,商均因留,死亦葬焉,墓在今九疑之中。”或为尧子丹朱,或为舜子商均,要皆传闻不同而异其辞耳。关於舜之神话,见海内经“苍梧丘”节注②。
  ② 郭璞云:“今丹阳(宋本丹阳下有县字——珂)复有丹朱冢也。竹书亦曰:‘后稷放帝朱于丹水。’与此义符。丹朱称帝者,犹汉山阳公死加献帝之谥(毛扆本作諡——珂)也。”珂案:有关丹朱之神话传说,已多佚亡,蒐寻诸书所记,略得梗概如次。世本(张澍□集补注本)云:“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书益稷云:“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世本(张澍□集补注本)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金楼子兴王篇亦云:“尧教丹朱,以文桑为局,犀象为子。”太平御览卷六三引尚书逸篇云:“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山海经海外南经郭璞注云:“昔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有苗之民,叛入南海,为三苗国。”汉学堂丛书辑六韬云:“尧与有苗战於丹水之浦。”吕氏春秋召类篇云:“尧战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苗、蛮一声之转,服南蛮即战有苗也。而丹水之浦,又丹朱放逐之地,尧与党丹朱之有苗战於丹水,则丹朱与有苗之关系可想而见矣。故庄子盗跖称“尧不慈”,又称“尧杀长子”,长子者,丹朱也(见吕氏春秋去私篇高诱注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尧杀丹朱,当是战丹水、服南蛮之结果也。山海经海外南经云:“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或曰讙朱国。”郭璞注云:“讙兜尧臣,有罪,自投南海而死,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画亦似仙人也。”据近人研究,讙头、讙兜及讙朱,皆丹朱一名之异称。郭注所谓“讙兜尧臣”者,实丹朱尧子也,所谓“有罪,自投南海而死”者,丹朱兵败,自以为“有罪”,因“自投南海而死”,盖丹朱结局之另一传说也。“帝怜之,使其子居南海而祠之”者,丹朱妻子本随丹朱败逃南海,丹朱死後,亦居南海勿去,其後子孙繁衍成国,遂为此讙头国或讙朱国,盖赦而勿究之意也。南次二经云:“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此如鸱之异鸟鴸,或即败死丹朱之所化。陶潜读山海经诗谓为“鵃鹅”。吴任臣云:“或云当为鴅鴸。”(见海外南经“讙头国”节注)为鴅鴸正是也。神话有丹朱化鸟之异闻,故传说亦称繁衍而成讙头国之丹朱子孙“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也。此云“帝丹朱葬于阴”者,丹朱而称“帝”,且与舜同葬苍梧,盖亦野老负暄之言,於失败之丹朱犹寄有同情之意也。

  8、泛林①方三百里,在狌狌东②。

  ① 珂案:见海外南经“狄山”节注⒀。
  ② 郭璞云:“或作猩猩,字同耳。”珂案:海内经云:“有青兽,人面,名曰猩猩。”即此。

  9、狌狌①知人名②,其为兽如豕而人面③,在舜葬西。

  ① 珂案:南山经云:“招摇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亦此狌狌传说之异闻也。
  ② 珂案:淮南子泛论篇云:“猩猩知□而不知来。”高诱注云:“猩猩,北方兽名,人面,兽身,黄色。礼记(曲礼上)曰:‘猩猩能言,不离走(今本作禽——珂)兽。’见人狂走,则知人姓字:此知往也。又嗜酒,人以酒搏之,饮而不耐息,不知当醉,以禽其身,故曰不知来也。”後汉书西南夷传云:“哀牢出猩猩。”李贤注引南中志云:“猩猩在此谷中,行无常路,百数为群。土人以酒若糟,设於路。又喜屩子,土人织草为屩,数十量相连结。猩猩在山谷,见酒及屩,知其设张者,即知张者先祖名字。乃呼其名而骂云:‘奴欲张我!’舍之而去。去而又还,相呼试共尝酒。初尝少许,又取屩子着之。若进两三升,便大醉。人出收之,屩子相连不得去,执还内牢中。人欲取者,到牢边语云:‘猩猩汝可自相推肥者出之。’竟相对而泣。”此所谓“狌狌知人名”也。
  ③ 郭璞云:“周书(王会篇)曰:‘郑郭狌狌(今本作都郭生生——珂)者,状如黄狗而人面(今本作若黄狗人面能言——珂)。’头如雄鸡,食之不眯(上二语系王会篇说奇干善芳词而误入郭注者,系衍文——珂)。今交州(州,宋本、毛扆本作趾,藏经本作址,孙星衍、郝懿行均校址——珂)封谿出狌狌,土俗人说云,状如豚而腹(宋本、藏经本作复,郝懿行云:一本作後——珂)似狗,声如小儿啼也。”珂案:水经注叶榆河云:“(封溪)县有猩猩兽,形若黄狗,又状貆□。人面,头颜端正,善与人言,音声丽妙,如妇人好女。对语交言,闻之无不酸楚。其肉甘美,可以断谷,穷年不厌。”谓此也。

  10、狌狌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①。

  ① 郭璞云:“犀牛似水牛,猪头,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庳脚,三角。”珂案: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北九字,王念孙校衍,是也。南次三经云:“祷过之山,其下多犀。”郭璞注云:“犀似水牛,猪头,庳脚,脚似象,有三,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顶上,一在额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堕,食角也。好噉棘,口中常洒血沫。”可以为此注补充。

  11、夏后启之臣曰孟涂①,是司神于巴②,人请讼于孟涂之所③,其衣有血者乃执之④,是请生⑤。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⑥。

  ① 郝懿行云:“水经江水注引此经作血涂,太平御览六百三十九卷作孟余或孟徐。”珂案:今本水经注仍作孟涂。影宋本御览作孟徐,徐盖涂之讹也。
  ② 郭璞云:“听其狱讼,为之神主。”
  ③ 郭璞云:“令断之也。”珂案:“水经注江水引此经作“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多巴字,无请字。影宋本御览六三九亦无请字。今本请字衍,巴字脱。
  ④ 郭璞云:“不直者则血见於衣。”
  ⑤ 郭璞云:“言好生也。”
  ⑥ 郭璞云:“今建平郡丹阳城秭归县东七里,即孟涂所居也。”郝懿行云:“晋书地理志建平郡有秭归,无丹阳,其丹阳属丹阳郡也。水经注(江水)引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是此经十一字(谓‘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十一字——珂)乃郭注之文,郦氏节引之,写书者误作经文耳。居属又巴属字之讹。”珂案:路史後纪十三注:“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丹山乃今巫山。”巫山县志卷十七云:“孟涂祠在县南巫山下。”

  12、窫窳①龙首②,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③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④。

  ① 郭璞云:“窫窳,本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复化而成此物也。”珂案:海内西经云:“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原作反缚两手与发,与发二字衍,从王念孙、郝懿行校删),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又云:“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郭云“复化而成此物”者,原本蛇身人面之天神(古天神多蛇身人面)窫窳,被杀而治活後,复化而成此怪物也。
  ② 珂案:此龙首二字疑涉下龙首二字而衍。
  ③ 王念孙云:“知人名三字疑衍。”
  ④ 郝懿行云:“刘逵注吴都赋引此经云:‘南海之外,有猰貐,状如貙,龙首,食人。’盖参引尔雅之文。尔雅(释兽)云:‘猰貐类貙。’以引此经,则误矣。窫窳形状,又见海内西经。又北山经少咸之山说窫窳形状,复与此异。”珂案:据吴都赋刘逵注引此经,“其状如”下,当有“貙”字,“状如龙首”,则不词矣。郝懿行谓“参引尔雅之文”,非是;毋宁谓尔雅据经文之为愈也。至於北山经云:“少咸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形状复与此异”者,亦传闻不同而异辞耳。

  13、有木,其状如牛①,引之有皮,若缨、黄蛇②。其叶如罗③,其实如栾④,其木若蓲⑤,其名曰建木⑥。在窫窳西弱水⑦上。

  ① 郭璞云:“河图玉版说,芝草树生,或如车马,或如龙蛇之状,亦此类也。”珂案:郭注“芝草树生”,藏经本树作横。
  ② 郭璞云:“言牵之皮剥如人冠缨及黄蛇状也。”
  ③ 郭璞云:“如绫罗也。”郝懿行云:“郭说非也。上世淳朴,无绫罗之名,疑当为网罗也。淮南泛论训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是绫罗之名,非上古所有,审矣。又杨檖一名罗,见尔雅(释木),吴氏(任臣)云。”
  ④ 郭璞云:“栾,木名,黄本,赤枝,青叶,生云雨山;或作卵,或作麻,音銮。”珂案: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即郭注所说也。杨慎云:“栾借作丸,谓圆如鸟弹也。”亦可供参考。
  ⑤ 郭璞云:“蓲亦木名,未详。”郝懿行云:“蓲,刺榆也。尔雅(释木)云:‘櫙,荎。’郭注引诗云:山有蓲,今之刺榆也。”珂案:郭注仅云:“今之刺榆也。”诗“山有蓲”是释文所引。
  ⑥ 郭璞云:“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珂案:海内经云:“南海之内(内原作外,据宋本改),黑水青水之闲,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有字疑衍)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上字原无,据王念孙、郝懿行校增)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爰过,黄帝所为。”淮南子墬形篇云:“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是郭注之所本。建木既“大爰过,黄帝所为”,又为“众帝所自上下”,盖天梯也(说详海内经“九丘建木”节注)。
  ⑦ 珂案:古小说钩沈辑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崑仑之弱水焉,鸿毛不能起也。”弱水之名“弱”者以此。

  14、氐人国①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②。

  ① 郭璞云:“音触抵之抵。”珂案:大荒西经云:“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郭注:“人面鱼身。”郝懿行云:“互人国即海内南经氐人国,氐、互二字,盖以形近而讹,以俗氐正作互字也。”王念孙、孙星衍均校改互为氐,是大荒西经互人国即此经氐人国,乃炎帝之後裔也。
  ② 郭璞云:“尽以上人,以下鱼也。”珂案:氐人国民盖神话中人鱼之类也。海内北经云:“陵鱼人面,手足,鱼身,在海中。”即此之属。唯彼手足俱具,此独“无足”耳。说详海内北经“陵鱼”节注。

  15、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①。其为蛇青黄赤黑②。一曰黑蛇青首③,在犀牛西。

  ① 郭璞云:“今南方(虫丹)蛇(藏经本作蟒蛇——珂)吞鹿,鹿已烂,自绞於树腹中,骨皆穿鳞甲间出,此其类也。楚词曰:‘有蛇吞象,厥大何如?’说者云长千寻。”郝懿行云:“今楚词天问作‘一蛇吞象’,与郭所引异。王逸注引此经作‘灵蛇吞象’,并与今本异也。”珂案:淮南子本经篇云:“羿断修蛇於洞庭。”路史後纪十以“修蛇”作“长它”,罗苹注云:“长它即所谓巴蛇,在江岳间。其墓今巴陵之巴丘,在州治侧。江源记(即江记,六朝宋庾仲雍撰——珂)云:‘羿屠巴蛇於洞庭,其骨若陵,曰巴陵也。’”岳阳风土记(宋范致明撰)亦云:“今巴蛇□在州院厅侧,巍然而高,草木丛翳。兼有巴蛇庙,在岳阳门内。”又云:“象骨山。山海经云:‘巴蛇吞象。’暴其骨於此。山旁湖谓之象骨港。”是均从此经及淮南子附会而生出之神话。然而既有冢有庙,有山有港,言之确凿,则知传播於民间亦已久矣。
  ② 珂案:言其文采斑烂也。
  ③ 珂案:海内经云:“有巴遂山,渑水出焉。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即此。巴,小篆作□,说文十四云:“虫也;或曰:食象蛇。象形。”则所象者,物在蛇腹彭亨之形。山海经多称大蛇,如北山经云:“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柝。”北次三经云:“錞於毋逢之山,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是可以“吞象”矣。水经注叶榆河云:“山多大蛇,名曰髯蛇,长十丈,围七八尺,常在树上伺鹿兽,鹿兽过,便低头绕之。有顷鹿死,先濡令湿讫,便吞,头角骨皆钻皮出。山夷始见蛇不动时,便以大竹签签蛇头至尾,杀而食之,以为珍异。”即郭注所谓(虫丹)蛇也。

  16、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①。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① 郭璞云:“穆天子传所谓豪马者。亦有旄牛。”珂案:穆天子传卷四云:“天子之豪马、豪牛……豪羊。”郭璞注云:“豪犹髦也。山海经云:‘髦马如马,足四节,皆有毛。’”又注豪羊云:“似髦牛。”可知旄、髦古通用,旄马即髦马也。又旄牛已见北山经潘侯之山。北山经云:“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曰旄牛。”敦薨之山亦有旄牛。

  17、匈奴①、开题之国②、列人之国并在西北③。

  ① 郭璞云:“一曰猃狁。”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伊尹四方令云:‘正北匈奴。’史记匈奴传索隐引应劭风俗通云:‘殷时曰獯粥,改曰匈奴。’又晋灼云:‘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案已上三名并一声之转。”
  ② 郭璞云:“音提。”
  ③ 郭璞云:“三国并在旄马西北。”
  吴承志山海经地理今释卷六云:“此经(‘匈奴’节——珂)当与下篇首条并在海内北经‘有人曰大行伯’之上。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叙西北陬之国,犹海内东经云‘钜燕在东北陬’也。不言陬,文有详省。贰负之臣在开题西北,开题即蒙此。大行伯下贰负之尸与贰负之臣亦连络为次。今大行伯上有‘蛇巫之山’、‘西王母’二条,乃下(上字之讹——珂)篇‘后稷之葬’下叙昆仑隅外山形神状之文,误脱於彼。武陵山人杂着云:‘海内西经“东胡”下四节当在海内北经“舜妻登比氏”节後。“东胡在大泽东”即蒙上“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之文也。海内北经“盖国”下九节当在海内东经“钜燕在东北陬”之後,“盖国在钜燕南”即蒙上“钜燕”之文,而朝鲜蓬莱并在东海,亦灼然可信也。海内东经“国在流沙”下三节当在海内西经“流沙出锺山”节之後,上言流沙,故接叙中外诸国;下言昆仑墟昆仑山,故继以“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脉络连贯,更无可疑。不知何时三简互误,遂致文理断续,地望乖违。今移而正之,竟似天衣无缝。’详审经文,顾(武陵山人——珂)说自近。”珂案:经文简策,确多紊乱,吴顾之说甚精,足供参考,并详各卷本节。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