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32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32)



  在这本书第2页,于丹教授写道:

  庄子虽然幽默而有涵养,但并不是一个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人。他还需处处求人,等米下锅。

  他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

  在第7页于丹教授写道:

  庄子生活贫穷,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

  于丹教授在同一页接着写道:

  庄子从来就是一个不惧怕死亡的人。他不惧怕的方式就是乐生这两个字,也就是说,活的好比怕死要强得多。

  于丹教授嘴中笔下的庄子就是一个贫穷,能够超越名利、言破生死,幽默而有涵养的隐者。

  于丹教授随后的9种心得只不过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

  正因为有了这种观点,所以于丹教授认为:

  《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但是在所有的先秦经典中,它也许是最不带有经典意味的,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在《庄子》这本书中,都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顺便指出,于丹教授的第一句话有明显的语法修辞错误。

  据史料记载,庄子生活在动荡、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是一位平民知识分子,他代表了城乡小生产者的利益和需求。

  由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与学术思想,他一直关注着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地位和命运,出于对他们深切同情理解,产生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意识。他对于统治者与社会上层名流深恶痛绝,在《

  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在《在宥》中指出,由于统治者的倒行逆施,才造成了“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的悲惨景象。他在《徐无鬼》中揭露出统治者是发动战争置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魁祸首,所谓“爱民,害民之始也,为义偃兵,造兵之本也。”在同一文章中庄子还抨击了各国统治者相互征战不惜给百姓带来祸殃,所谓“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因此,庄子反对统治者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他们违反人性,是造成社会混乱与纷争的主要原因,庄子当然也痛斥为统治者所用的儒家的仁义之道,揭露其学说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庄子反对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不满现实,坚决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秋水》篇中讲到楚王派专人请庄子到楚国担任大官,掌管国家政事,但被庄子拒绝了。他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也就是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浆中爬,也不愿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庄子向往的是“至德之世”,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显然有着乌托邦的性质,但仍是对封建经济、政治关系的坚决否定,是对现实世界精神枷锁的解脱,是对自由自在的美好人生的热切追求。

  总之,庄子及《庄子》的最独特的思想就是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追求精神自由。

  不与统治者合作是因,追求精神自由是果,二者缺一不可!

  于丹教授在《于丹〈庄子〉心得》一书中没有谈到一句“因”,对“果”也谈得很少,甚至避而不谈。

  于丹教授在回应我对她的《论语》心得的批评时说:“千心有千得。”这一次于丹教授又该说对《庄子》也是千心有千得了。有千得原本是可以的,于丹教授当然可以回到家中品味自己的心得,但在《百家讲坛》上讲,并且出书几百万册,也宣扬这种心得是不可以的。况且于丹教授已经因讲《论语》而获得了2006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的称号,她在回答记者时自称“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见 “于丹官方网站”)

  于丹若是要普及传统文化,就不应该谈吐阉割与曲解《庄子》的心得。《庄子》明明主要是讲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而于丹却一字不谈。不谈这一点,就讲不清楚庄子何以追求精神自由,不谈这一点,讲的就不是《庄子》心得,而只能是于丹自己凭空想象的心得。数以亿计的电视观众和数以百万计的读者都会因此被误导,错以为庄子真的是因“贫困”与“超越”而遨游呢!贫困对于庄子来说并不是遨游之因,不与封建统治者合作的傲骨才是遨游的原因。这正如墨子所言:“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