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42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42)



  本书文字不打算书写太长,故不可能把于丹教授讲错的地方全由我再讲一遍。我只能纠正于丹教授误读《庄子》最严重的部分。

  于丹教授在谈这“第四心得”时,提到《应帝王》中“混沌被凿窍”的寓言,她从这一寓言中得出结论是:

  所谓人的社会化,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被社会凿开了我们的一窍又一窍。到最后,我们变成一个社会标准下的成人,但离我们的赤子之心、混沌之态又有多远呢?

  这显然又是于丹教授对这则寓言的误读。庄子用这则寓言是为了谈“有为”的恶果,以强调“无为”的重要,反证必须“游于无有”。 庄子在倡导无为之治时,过于地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用“混沌开窍死”的悲惨后果来否定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庄子认为主观和客观是统一的,这与费尔巴哈有些相似的地方。既无主观与客观之分,就无须区分对待,莫若听其自明。这样庄子就很容易由相对论走入了不可知论,再由不可知论走入怀疑论、诡辩论。认识的本能和必要被庄子彻底否定了,人就从哲学的本根上绝望了,当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就完全走入消极颓废的绝路,知足、知止、无为、无事、不争不斗、不思进取……这正是《庄子》的糟粕所在。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些糟粕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我们今日学习《庄子》时,应该有清晰的认识并对此进行批判性阅读。

  于丹教授的《论语》与《庄子》心得从未指出这两本经典的思想缺陷,而是对它们一味地加以赞扬,这样的“传统文化普及工作”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于丹教授自称“我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那就不能自谦“没有资格诠释《论语》”。如果真的没有诠释《论语》的能力,也就不能做“传统文化的普及者”。要知道一个传统文化的普及者的责任就是要讲清楚传统文化经典的精华及糟粕,这种文化定位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是对传统文化经典原着的正确诠释,否则就是误导!

  在电视台上讲传统文化或者出书讲传统文化,都要有批判意识。近来报纸、电视和网上有人说:“于丹讲《论语》只要能引起全民关注传统文化就是目的”。这是不正确的,这丝毫不考虑观众与读者会被误导,会中毒受害。很多观众和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并没有文化免疫力,很容易就会相信于丹教授的误导,错以为传统文化经典都是优秀的思想。徐晋如等博士指责《百家讲坛》是有道理的,因为于丹教授的误导是通过 《百家讲坛》传播出去的,《百家讲坛》当然是有责任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百家讲坛》的制片人竟然说他只管做节目。这叫什么话!莫非这时《百家讲坛》就不讲社会效益了?你做的节目的社会效益如何?对广大观众是有害还是有益?这是常识问题。如今许多常识都被一些着名制片人和学者所忽略。

  在这一章中,于丹教授讲了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它来自《庄子》中的《养生主》。于丹教授在讲了这个寓言故事之后,写道:

  如果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这样一个庖丁,如果我们的灵魂上也有这样一把可以永远锋利的刀子,如果我们把迷失在大千世界的生活轨迹变成一头整牛,如果我们能够看到那些骨骼的缝隙,最终能够准确地清理它、解清它。那么,我们获得的会是‘人生的高效率’。

  于丹教授将这个寓言故事的意义落实成“人生的高效率”,真是飞来之笔!于丹教授看来是讲究实惠的,这甚至与她这一章的心得“认识你自己”都没有什么关系了。于丹教授的《庄子》心得还不如《论语》心得,《论语》心得还有些地方与《论语》能沾上点儿边儿。而她对《庄子》的一些心得与《庄子》简直不沾边儿,叙述与论述也特别混乱,不知她想讲什么,真不知“夫子何为者”也!

  还是我讲“庖丁解牛”吧!这则寓言的哲理意蕴是说牛的筋骨血脉等生理结构,也如同人间大千世界一样,人活在其间就要如同庖丁解牛一样顺其自然,一一解开无数情意困结(例如死亡就是最大的情意困结)。人的生命主体就像解牛之刀,刀没有厚度就象征人到了“无我”的境界,就能够善于运用生命之力,不但不损害自身的生命,同时也不伤害别人的生命。老子所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正是这个意思。人生更是如此,若如庖丁那样由“技”进乎“道”,“无厚而有间”,就能突破形躯的拘限,而成就精神之飞扬,自是无处而不自得,达到艺术般完美的生命境界。庄子说的还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之境,而这是于丹教授所说不出的或者是避讳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