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 > 正文

第47节:批评于丹(塞外李悦作品系列)(47)



  我们现在仍然讲“务”,“务”其实就是实践。

  联系一下实际生活,这个问题就会更加清楚。在做一桩生意,办一项事业,常常不是事先就知道“必要”与否,能否“达到目标”,要首先去“务”,去行动,去打拼,去了解,去参与,才能知道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所以,庄子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务,方知生之所无以为,命之所无奈何。不务者,欲达生达命妄也。”

  人间可怕的是那些貌似真理的谎言。于丹教授以为照搬庄子的一些话,就可以得大道,其实她并不知道哪些可照搬,哪些是要批判继承。

  道家就是因为有一些道貌岸然的空谈家,终于阉割道家的活力,把好端端的精髓丢弃,“无为而无不为”变成了一事不做,一无所为了。

  于丹教授读不懂《庄子》,所以没能力分辨出《庄子》中的精华与糟粕,不知哪些地方对,哪些地方错,哪些地方可以转型为今日可用之文化。(我在本文最后要专谈文化的转型问题)因此,于丹教授时常将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拿出来误导观众和读者,这样做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真是太恐怖了!

  误人子弟呀!误人子弟呀!

  于丹教授在第85页上还特意标明她的语录——于丹心语,写道:

  人做事要做得好,要穿越三个阶段:忘利、忘名、忘我。

  接着于丹教授又写道:

  人只有打破了一切的世俗心,自己本初的那种愿望,去遇合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你才能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人,忘了利、名和自身,又“打破了一切世俗心”,他的“本初的那种愿望”到底是什么呢?于丹教授并没有谈出,当然我们也就无人知晓该如何“去遇合这个世界”,当然也就无法 “体会到世界的真意”。

  于丹的语录式的“心语”,也就落成空话。她的粉丝们无法运用她的心得去指导生活与工作。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因为于丹教授的心得离开了实践性。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应该在实际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于丹教授所谓的有“本初愿望的人”,就是脱离了实践的抽象物。马克思还是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各个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就其现实性说来,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于丹教授的第十个心得是“大道与自然”。

  道是《庄子》中最重要的哲学概念,道的第一种意义是宇宙论的意义和本体论意义;道的第二种意义是认识论的意义,前者是自然观概念,后者是认识论范畴。于丹教授在心得中说:

  所以每一个人要符合天地大道之法,只有看自己的,而不能看别人的。别人要懂得的,只有自己的心。

  在这儿,于丹教授把世界的本根与人的主观境界混为一谈,也就是把自然观意义和认识论意义混淆在了一起。于丹用 “心”的概念取代了一切。

  接下来,于丹教授在讲了《庄子》里面所说的尧和舜的故事之后,又写道:

  可以说,整个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你自己浸淫其中,真正去感知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一花一叶上有所彻悟,那么我们就洞悉了万物之理。

  这时于丹教授又不提“心”了,而是强调外在世界了。可见于丹教授思想是混乱的,昏聩不明的,根本弄不清《庄子》在说什么,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呢?

  于丹教授不但在重要概念上不清,在逻辑上也经常是混乱的。例如在这一章中还有一段“于丹心语”:

  在这个世界上,智力比速度更重要,判断力比技巧更高明。

  所谓比较,在逻辑上是要还原为同一个标准,在相同的事物之间才能进行。我不明白智力与速度如何比较?而判断力与技巧又怎么相互比较?这等于说:于丹比树叶更高明。

  我不要求于丹教授的心得能谈出真理,只要求她的心得能够看得懂。但于丹教授在其书最后一页写道: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