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孟子与百姓生活:思想的意义和启迪价值 > 正文

第3节:师于儒门



  除此之外,还有多种推测,有的把出生年代下移,有的认定“寿八十四岁”为准,上推,不一而论。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孟子活了八十多岁无疑。

  《孟子》一书,虽无孟子生卒的具体年代记载,但从其中所反映的孟子的一些社会活动中,可以推断出他大概的生平时间。“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章句上)梁惠王,即魏惠王,魏为战国七雄之一,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梁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称梁惠王。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孟子去见梁惠王是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即公元前320年。梁惠王直呼孟子为叟,是对年老男人的尊称。赵岐《孟子章句》称:“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那么,此时被尊称为叟的孟子,究竟是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呢?且看当时的情景,孟子见了梁惠王相谈甚欢,孟子力劝梁惠王实行仁政,梁惠王对孟子之说不少也表示赞同,但不幸的是,孟子到后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位的梁襄王在孟子看来,不似人君,故在公元前319年,离魏去齐。在魏仅一年多,而“孟子为卿于齐”。(公孙丑章句下)在齐国长达八年之久。离齐时,孟子的确已七十多岁了。

  这从孟子离齐时的“政治待遇”可以看出:“孟子致为臣而归。”“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公孙丑章句下)据《曲礼》称:“大夫七十而致事”,孟子“致为臣而归”,正是应了七十之数。同时,《曲礼》又载:“七十赐几杖”,又应了“隐几而卧”。这些“政治待遇”,也都证明,孟子离开齐国时已七十多岁了。归故里后,十余年授徒着书,活了八十多岁,无疑。

  他的一生,正处于群雄割据,诸侯争霸的战国中后期,适逢乱世,备受坎坷,实为不易。

  师于儒门

  孟子在十五岁以前,深受母亲的教诲,学业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十五志于学”,开始拜师求学。那么,像孟子这样一位旷世大儒,他的老师究竟为何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在研究,但都不得而知。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孟子师承于子思。《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何人?《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鱼生汲,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原来,子思不是别人,是孔子之孙,是战国时着名的大儒。
  子思是否就是孟子的老师呢?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认为:孟子为“子思弟子”;西汉刘向《列女传》也称:孟子“师事子思”;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也说:孟子“长师孔子之孙子思”,但他们的说法,为何与司马迁的说法不同呢?

  究竟是“子思之门人”,还是子思本人?

  我们姑且也推测一次,做一道十分简单的算术题一算便知了。众所周知,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孔子的儿子伯鱼(即子思之父)比孔子早死三年,即公元前482年。假若子思为遗腹子,他的出生年也不会晚于其父伯鱼死亡的公元前482年。由伯鱼死亡的年限下推六十二年,即为子思在世之年,最晚到公元前420年。而此年,离孟子出生尚有50多年。子思如何会成为孟子的老师呢?

  所以,司马迁之说应该是对的。“子思之门人”,的确不是子思本人,而是实有其人。这个人,究竟是谁呢?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所淑诸人也。”(离娄章句下)孟子本人如是说,他没有直接成为孔子的学生,他是私下里向人学习的。

  显然,孟子也未明说他的老师究竟是谁。

  不知道老师是谁不要紧,只要明确了学问的师承关系,老师也就在其中了。

  据《韩非子·显学》载: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子之儒。”其中,“孟氏之儒”,与“子思之儒”虽有师承关系,但已分列,说明“孟氏之儒”在战国时已有相当的影响。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