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孟子与百姓生活:思想的意义和启迪价值 > 正文

第36节:“执中”:“恶执一”(1)



  “假如我是一名员工”,自己首先应该想到,该为企业做多少贡献,自己的义务和职责是什么?员工若能这样想,老板就好当了。

  “假若我是一位父亲”,我该怎样教子成人呢?只有换位到儿子的角色,才能消除父子之间的代沟。儿子若能这样想,父亲就好当了。

  “假若我是一位读者”,自然深知读者之所需了。作家、出版家若能这样想,即他们出版的书就好发行了。

  “假若我是环境破坏的受害者”,破坏环境者若能这样想,那他还会再去破坏环境吗?

  假若,只是一种假设,真正要转换角色,必须身体力行。

  这其中,有一个误区必须清除,那就是对己对人皆为双重标准。即只正人不正己。也就是常说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当面是人,背后是鬼”;“说着一套,做着另一套”;“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要求奉献时,只让别人奉献,自己只享乐;要求牺牲时,只让别人牺牲,自己只等着分享胜利成果;要求节俭时,只盯着别人,自己依旧在挥霍浪费。相反,得到荣誉时,却只想着自己,不去考虑别人;分享利益时,恨不能自己独吞,一点也不给别人留。如此待人待己,还有“正”吗?“不正”能和谐相处吗?“不正”能不发生悲剧吗?

  为中庸正名

  “中庸”先看字面意思,许慎《说文》称:中,“内也”。即人的本性尚藏于内心,未显露于外,无偏颇;中,“正也”。无过而无不及;庸,即“用也”,引申为道。中庸合起来,就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孟的原意。

  儒家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感情,轻易不外露,即为中;即使表现出来,那也要合乎礼义,就是和。中,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则。能够做到中和,天地万物就会和谐相生相依。

  由心和、人和到天地和,中庸就是一个由心理、人际到大自然和谐的状态和尺度。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精髓,决无什么因循守旧的意思。

  孟子则进一步发挥了中庸的思想,并有所创新。

  孟子反复强调“执中”“恶执一”“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章句上)十分注重实现中庸过程中的变通,十分注重实现中庸时的垂范和引导。“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离娄章句下),把指教别人实现中庸作为义务和职责,从而使孟子的中庸思想独具可实践性和普遍性,“中道而立”(尽心章句上),稳健的品格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性,可见中庸之道几千年对中国民族精神文化影响的深远。

  而孟子中庸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也决无什么因循守旧的意思在其中。

  守旧谈不上,要说有什么因循的话,那就要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去找。中国人不愿冒险,中国人求稳定,中国人做事长远,中国人会做人,中国人爱好和平等等,无一不是中庸思想在当代的一种体现。

  中庸之道早已融汇进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之中了。

  在与陕西关中地区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河南,古称中州、中原,而中原又与中国通用,且不说中州、中原和中国之间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单就一个中字,就足以证明孔孟中庸思想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而今天,近一亿中原人时刻挂在嘴边的“中不中?!”无疑说明中庸思想的影响是多么普及。

  “中不中?!”即普通话所说的行不行,好不好的意思,是一种标准和尺度,是孔孟中庸思想最通俗的现代版本。

  “执中”:“恶执一”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进一步有所发挥。

  孟子不仅强调要“执中”,无过而不及,不偏不倚,而且“恶执一”,明确反对偏执于一端,并要求守中时会变通,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他特别重视变通的重要。

  孟子在比较了杨子、墨子和子莫三位贤人的行为时,深有感触地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尽心章句上)这三个人,其实都未得中庸之道。一个为天下一毛不拔,心中只有自己,自私到了极端;一个主张兼爱,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另一个虽然懂得不走极端,但不知如何变通,其实和前两个一样,依然只偏执于一端,“举一而废百也。”他们三个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