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孟子与百姓生活:思想的意义和启迪价值 > 正文

第37节:“执中”:“恶执一”(2)



  在这里,孟子不仅认为中庸是一种最佳尺度和状态,而且还认为中庸绝对不是偏执一端,不知变通。如果“执中”,而不随时随地随机而变通,那仍是“执一”,偏颇于一端,不是真正的中庸。这就是中庸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尤其是适宜的权变,为中庸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这正是孟子对中庸思想的发挥之处。虽然:“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但并未明确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言行是否符合中庸之道,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最高标准。

  孟子不只强调“执中”,“恶抓一”,主张权变的同时,还要求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去教养熏陶那些“不中”“不才”的人。“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章句下)这是义务和职责,不能不做。如果放弃不做,那他的“中”和“才”也就不成其为“中”和“才”了。那就与不知中庸之道者,相差无几。

  因此,要做到中庸,仅仅懂得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要在言行中会权变,在教养熏陶别人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中庸品德。

  以古代的圣贤为实现中庸之道的楷模,孟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公孙丑提问时,比较了伯夷、伊尹及孔子三个人的品行。孟子认为:伯夷和伊尹不是同一类人。这从两个人对待做官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不是理想的君主他不愿辅佐,不是理想的百姓他不去驱使,天下未走上正轨,政治混乱,他就隐而不仕,这个人就是伯夷!无论什么样的君主都愿辅佐,无论什么样的百姓都去驱使,无论天下政治多么混乱,他都愿意出来做官,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伊尹!两个人的本质区别是,一个有做人的准则,一个没有!

  而“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下)唯有孔子处事做人最合中庸之道。在权变中能够“执中”。

  同时,“汤执中,立贤无方”。(离娄章句下)也为孟子所称道。商汤自己为人处事合乎中庸之道,选贤任能也不拘一格,懂得权变,十分难得可贵。

  “执中”重要,权变,不“执一”,“无方”更重要!

  在孟子时代如此,在今天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穿衣,若不“执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款式,偏执于一端,那就不再是穿衣这样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细节了。若穿得太多,把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玉体不露,那不只自己感到不舒服,别人也由此断定这个人有病,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若穿得太少,太暴露,着比基尼(三点式)要上街,进出高档写字楼,参与各种正规的活动,那就会被“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挡在外,别人会以为这个人不是一个正规的人。往往会联想到专操皮肉生意的娼妓之类。所以,穿衣也要“执中”,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宜。上班穿职业装,回家穿休闲装,运动穿运动装,适时适地适机权变,才是人配衣裳马配鞍,才能收到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独特效果。

  再比如吃饭,也不能不“执中”,吃得太少,肚子饥饿难忍,营养缺乏,身体素质就差;吃得太多,肠胃不堪重负,营养过剩,消化病、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气喘等各种“富贵病”就会一齐光顾,怎么办?惟有各种饮食均衡搭配,营养全面,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饮食“执中”的保证。

  而饮食也要随着季节、气候、环境以及个人的年龄、性别、习惯等因素而权变。不“执一”,才能在生活上“无方”。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