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艺术 >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 > 正文

第6节:第一部分:走进《论语》,换个角度看孔子(5)



  孔子对颜渊那句近乎惨无人道的教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绝不可能对第二个人说的。如此高难度、已接近临界状态的标尺,其实反映了颜渊内心修养的张力程度,但也许正因为这种对于完美的过分追求,要了颜渊的命。

  假如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放在一块,平等地来评选个人心理素质与道德修养的得分,估计孔子最多只能挤进前五名。至少,那个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的闵子骞,38要排在孔子前面。仲雍、曾子、子游等,都可能排到孔子的前面去。

  孔子与他那众三教九流,龙蛇混杂,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弟子,远观近瞧,都有点像刘邦与韩张萧,像刘备与关张赵孔明,还有点像宋江和一百单八将。这样的师生关系,孔子之后,绝迹了。

  子贡是孔子在外流浪14年的最大收获,也是孔子晚年的"机要秘书"。如果说颜渊是"完美版孔子",是孔子精神的化身,那子贡就是"实践版孔子"的成功代表。中国古人说君子立德、立功、立言,子贡在这三方面,均无可挑剔,尤以立功为卓着。司马迁说"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史记 仲尼弟子列传》),俨然是战国后期苏秦、张仪的祖师爷。孔子死后,子贡成为理所当然的"大阿哥",别人都是守孝三年,唯独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子贡有高傲的气质,却以谦逊的姿态,从老师那学到了精粹的知识。子贡是所有孔门弟子中,最没有酸腐书生气的。有话明说、直说的子贡,死后没有薪火后继,反倒是孔子有点瞧不上眼的"参也鲁"的曾子,40成为孔门衣钵的传递者。

  《论语》中唯一有喜剧色彩的子路,与其说是孔子的弟子,不如说是孔子的朋友,李逵与宋江式的朋友。

  冉求可能是孔子知名弟子中,最没有宗教感,甚至没有一点精神追求的人。他学习的目的,就在于让自己,也让自己的朋友,生活得好一点,也确实学到了够用的本领。冉求是个袭人式的人物,他事孔子恭敬如父,但孔子就是不感冒他。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有时想想孔子的一生,也真挺有意思。

  孔子出生贫寒,3岁丧父,17岁前丧母,除了一个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所谓哥哥,叫孟皮的,没听说他还有别的亲人。如此艰难、破碎的家境,孔子是怎么开始他的学习生涯的。他跟母亲的十几年共同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经历和图景,这对一个单亲家庭男孩的成长,非常重要,但却无人能道其详。假如孔子母亲真在他17岁时去世,那孔子19岁的结婚,就多少有点不孝的嫌疑。问题还在于,凭什么这时的孔子,已经名声在外,以至于婚后第一年,20岁的孔子当上爸爸,就在儿子出生的那天,孔子收到鲁国国君送来的贺礼,--一条由鲁昭公亲自钓起的鲤鱼。41孔子唯一儿子的名字,即来源于此。

  没人说得清孔子的早年生活,这对于我们今天大谈特谈孔圣人,其实非常重要,也就非常惶惑。《论语》,或者其它什么经书、史书,始终不见关于孔子家庭的介绍、叙述。一直活到孔子67岁那年才去世的原配夫人亓官氏,压根儿就没露过面。就连有一次孔子病很厉害,性急的子路,已经在张罗老师的后事,42也没写到师母那时在哪。孔子,或者说所谓儒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多么的重视家庭啊,然而除了知道孔子生了孔鲤,父子俩有一次庭对,43孔鲤死于孔子之前,鲤生子思外,孔子的家庭情况,几乎一片空白。另外,当孔子领着一帮五湖四海汇聚而来的弟子,周游列国,这些年青人是怎么平衡这种漫无目的的流浪,和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教训的?莫非他们都是一群孤儿?

  在这种基础上谈论孔子,要做到不盲人摸象,不两小儿辨日,难。

  更让人猜想联翩的是,孔子,一个贫寒子弟,怎么对政治,对从政有那么强烈的趣向,终生不渝。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 卫灵公》),这名恐怕不是学问之类的名吧--这名他老早就有了。孔子临终前,对身边的子贡,以一种极哀痛的语气说:"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45这个宗字,包含的,也是一股浓浓的政治情结。在孔子之前,固然有不少名士,如百里奚、管仲,都是暮为奴役死囚,朝为廷臣宰相,但好像没见过孔子这样,一个劲地朝政位冲击的底层贫民。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