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17节:第三节 行仁的基本原则(6)



  子贡才华很高,在孔门弟子中,他在事功等方面有过人的表现,能成功地经营工商,在政治、外交方面也很出色。孔子担心他很容易犯不饶恕人、不体谅人的毛病,因此把一个"恕"字和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单单送给子贡,即是因材施教,让他克服自己的缺点。而对于今人来说,这种意义简直达到了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地步,只能说孔子的这种思想实在是高。

  在中国历史上,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箴言的一代明君可以说非唐太宗莫属。贞观初年,唐太宗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为人君主的观念,并且其观点非常明确。他认为一个人所招致的祸患不是由于外界因素导致的,而是被个人的欲望所牵连,最终自己害了自己。倘若贪于佳肴美味,沉醉于歌舞美女,被欲望所牵制,国事便会因此荒废,百姓也会遭受各方面的侵扰。

  贞观二年的夏天,唐太宗住在低矮而潮湿的皇宫里,大臣们都劝告他将宫殿改建一下,以便住得更舒服一些。唐太宗摇着头说道:"朕富有四海,处理事情都应设身处地。扩建宫殿屋宇、观赏池台,老百姓都不希望朕这么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苦疲惫之事,怎能强加给百姓呢?"唐太宗的所作所为,无一不让臣民们钦佩。全国上下各级官吏乃至王宫贵族都不敢胡作非为、盘剥人民,民风俭朴。这样几年下来,牢房中已没有犯人,路边也没有因饥荒而死的人。据史书记载,贞观之年,社会繁荣稳定到这个程度,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从唐太宗身上可以看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要对别人做什么事时,首先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这么做,因为别人肯定也不会愿意的。简单地说,孔子所奉行的"宽恕之道"也就是心怀他人。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一个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人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每一个人都和自己一样希望有幸福的生活,如果我们想要生活的幸福,就不能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损害到他人的幸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我们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剥夺他人取得幸福的权利。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我们不希望发生的事,那我们要怎样面对呢?

  一日,张阿姨患病去医院输液。年轻的小护士为她扎了两针都没有把针扎进血管,眼见着针眼处泛起了青包。疼痛之时,她正想抱怨几句,但抬头看到了小护士额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那一刻她突然想起了她的女儿。于是她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在张阿姨的鼓励之下,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松了一口气,她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我真该感谢您让我扎了三次。我是来实习的,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我太紧张了,要不是您的鼓励,我真不敢给您扎了。"张阿姨告诉她,她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她也将有她的第一位患者,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她真希望她女儿的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将心比心"。"将心比心",这是老百姓常说的一句善解人意的俗语。先不用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也都会有各种角色转换。在这里你可能是强者,而到另一处可能就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者,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最好先去那样对待别人。其实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点并不难,只要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得出结论。故事中的张阿姨就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每个人能多点将心比心的觉悟,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与敬爱,对孩子怀有一份怜爱与关怀,这样便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仁者先苦后甜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的话,并不是近现代人说的,而是生在九百年前的范仲淹所言。一提到范仲淹,大家就会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而一听到这句话,大家就会想到范仲淹,对他这种崇高的境界感到钦佩。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