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29节:第二节 君子之礼(5)



  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其礼何?"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仁",所表现的"礼"也是虚伪的、做作的,甚至对社会是有害的。这就是说,"仁"就是美的本质和源泉,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则仅仅是美的表现形式。如果只追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即便你天天涂脂抹粉精心打扮,也只是东施效颦。苏轼有一诗说得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抺总相宜。"西施的美来自天然,不是东施可以从外表上所能模仿的。"仁"与"礼"的关系也是这样,没有"仁"的本质,就没有"礼"的形式。

  要想以"忠恕"致礼,必须以"仁"为根本。孔子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八佾篇第三》)意思是说:"比较射箭的技艺,不主要在能射穿皮革靶子,因各人体力有不同,这是古人的道理啊!"

  "射"是周代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任何事情不能靠强力去制服人,射箭要表现得文雅有礼,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朱熹说:"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古时候通过射箭来看一个人的仁德,只要求射中,而不主张射穿靶子。一个人的力量有大小,光凭力气大,也许不仅仅可以射穿靶子,可能墙壁也能射穿。射箭是比仁德,若凭一己之力射穿靶子,不仅不是本事,而且是粗暴无礼。如果有力就是本事,那么张飞应该比诸葛亮强。可诸葛亮虽然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却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张飞力气再大,也难以一人敌百人。朱熹《论语集注》说:"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沿贯革,故孔子叹之。"周武王建立天下后,以礼治国,在朝廷射箭比赛时,废除了商朝的"贯革",即射穿靶子。周朝末年,各国崇尚武力,以强欺弱,"贯革"的风气又恢复了。这不仅仅是射礼的衰亡,而且是仁德的衰亡,所以孔子才有此感叹。所以说为"礼"必有"仁"的根本,用"忠恕"原则来贯穿。

  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无处不表现出仁义忠恕的精神。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屏绝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儒家认为君子爱民惜物,慈心不杀。《论语》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孟子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他见齐宣王不忍牛之觳觫而就死地,就称赞齐宣王:"是心足以王矣!"他认为行王道先当仁心不杀,"兽相食,且人恶之"。又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即是说第一个造木偶来殉葬的人,一定会断子绝孙的!孟子解释说:"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因为偶像是人形,却用来殉葬,非仁也。

  孟子说"仁者无敌",能王天下。而欲仁于天下者,首当戒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周王征服天下,绝不仅仅靠武力,当时的人民在残暴的商纣王统治下,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盼周犹如盼救星,天天祈祷周王何不快来耶!我何不能快得救耶!孔子说:"三分天下之有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但臣民不忍纣王暴政,急不可待,纷纷逃亡归周,故周得天下是暴君把人民赶到他那里,并非周欲取而代之也。孟子说:"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仁人者得民心也,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周以仁德感人,以礼治民,国泰民安,四海清平,难怪孔子念念不忘恢复周礼,因为周代以"仁"、"忠恕"来行"礼",道出了"礼"的真正意义。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