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36节:第四节 礼之与时俱进(2)



  禘礼是一般每五年举行一次的祭祀先祖的大礼,只有天子才能举行。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安定天下,成王曾因周公旦有莫大功勋,特许举行禘祭,以后鲁国国君沿袭,成了惯例。朱熹引用赵伯循的话说:"禘,王者之大祭也。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祀之于始祖之庙,而以始祖配之也。"孔子为何不想观"禘"呢?朱熹说:"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鲁之君臣,当此之时,诚意未散,犹有可观,自此以后,则浸以懈怠而无足观矣。盖鲁祭非礼,孔子本不欲观,至此而失礼之中又失礼焉,故发此叹也。"这是说明禘礼徒有形式,而没有诚心,所以孔子觉得没有观看的价值了。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说:"就是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神禘的酒以后,心里就想赶快走了,接着祈祷等等隆重的祭礼,都在那里就会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形感叹说:'吾不欲观之矣!'我实在不想看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这是认为何必勉强做假,而丧失了这件事的实际精神呢?"

  孔子为何不想观"禘"?古棣在《论语译说》里面作了另一种解释:禘祭先向太祖献酒,然后"列尊卑,序昭穆",即按照周礼的规定摆列各代继承人的牌位。太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置于始祖右方,称"穆"。鲁庄公去世,其子立,是为闵公;不到两年闵公因内乱被杀,闵公庶兄(非庄公嫡妻所生,也有说他是闵公之弟的)立,是为僖公;僖公在位三十三年,去世后其子文公立。按规定,桓公为昭,庄公为穆,闵公为昭,僖公为穆。但文公却把僖公的牌位升到闵公之前而为昭。曾有大臣极力谏止,不听。从此成了惯例,每次禘祭向太祖献酒以后,就依僖昭闵穆列君主牌位。这是违背周礼的,所以维护周礼的孔子列席鲁国禘祭之礼,看到向太祖献酒后就不愿意观看了。

  关于孔子观看禘祭之礼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有时候"礼"的变化使"礼"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先王之礼,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一直想恢复古代礼制,特别是周代礼制。他周游列国,但难以找到古代礼制的原始证据。他想观看研究夏礼,就到夏的后代杞国去,但是找不到证验。他想要观看研究殷礼,就到宋国去,但是也找不到证验。他想看周礼,可是周幽王和周厉王已经把它破坏殆尽。他觉得如果在鲁国还找不到这种古代礼制,他还要到什么地方去找呢?当他看到鲁国的禘祭,如此非礼,感到周礼真是要衰亡了!

  我们也为孔子的境遇感到难过,但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只能想办法解决。正如孔子所做的那样宣传自己的思想,推行教化,恢复周礼。因为孔子知道一切都在变化发展中。但是也有不变的东西,那就是人之所以能够为人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如果人类没有了道德规范,那么人就与动物等同,人类社会也就不存在了。正如前面所说"虽百世,可知也"。其中变化的只是形式,而不变的是仁爱之心。人类仁爱之心是没有本质变化的,即人不会变为非人,所变化的只是量的变化。联系到我们现今的生活,一些人经常慨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其实根本不必如此悲观,只要我们坚持"仁爱"的根本,无论"礼"如何嬗变,我们都会发现真正的"礼"。

  现代生活之礼

  现代生活中的礼仪已经与孔子所说的周礼不可同日而语,其中的增加损益也在历史的投影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想要对现代生活的"礼"做到具体的把握,那需要参看一本关于现代礼仪的专业书。我们从《论语》中的思想反思现代生活的礼仪,只能是从根本上作一个整体的把握。那就是,不论是在孔子的时代,还是在其后的汉代、宋代一直到当代,"礼"始终是为人处事的行为规范,是"仁"的思想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代生活中如何加深提高这种认识。

  因为只有按照"仁"的思想去以"礼"处事为人,才能在今天的社会上立足,做事成功,并且交到好朋友。其实这种"礼"就是一种美德,是"仁爱"的表现。有了这种美德,便可以拥有适应现代生活的君子品质。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第四》)只要你有了仁爱,懂得礼的美好品德,你便不会孤单,自然会有朋友来与你结交。

  现代学者和文学家胡适大概可以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中知"礼"的榜样。虽说他很早就留学美国,接受西方教育,并且还向封建文化开战,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守"礼"。他明白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他认为孔子讲的"仁德"是有道理的,并以此为行事的标准,这便是我们说的"礼"。这个"仁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人有爱心,二是对人宽厚,概括起来便是孔子的"忠恕"二字。

  他素有长者之风,为人和蔼有礼。有一段时间,他在米粮的住宅,星期天总有客人。有人写文章说:"无论谁,学生、共产青年、安福余孽、同乡客商、强盗乞丐都进得去,也都可以满意归来。穷窘者,他肯解囊相助;狂狷者,他肯当面教训;求差者,他肯修书介绍;问学者,他肯指导门径;无聊不自量者,他也能随口说上几句俗话……"当时的很多学者,在女子面前都是道貌岸然的,但胡适不同,很有人情。到别人家里去,必定与其夫人打招呼,上课见女生衣服单薄,必亲自下讲台关掉教室的门窗。在这些对待他人的地方,可以说胡适是十分随和宽容的。但他对自己,在私德上、立身上又是十分严格的。当时很多留学生,在回国后都把父母包办的乡下妻子抛弃了,但胡适对江冬秀却始终如一。

  今天社会生活速度明显加快,与胡适的时代又有了一些变化,但是"礼"的规范还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要从他的故事中学习"礼"。胡适的行事原则一如我们前面谈到的,坚持曾子所说的"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即以"仁"作为根本,以"礼"作为形式。只要在"仁"的范围内为人处事,无论是在孔子的时代,还是在当代,你所坚持的"礼"都是合乎规矩的,做事也可以游刃有余。可见孔子在《论语》中对"礼"的教诲,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效。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