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45节:第二节 学习的章法(5)



  同时在为人方面,曾国藩也根据曾纪泽、曾纪鸿的不同特点,在家书里写道:"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他还教诫曾纪泽要力戒语言太快、举止过轻的缺点。所有这些教诲都是从曾纪泽这块材料出发,加以琢磨,最后使其成为一块美玉。曾纪泽日后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与父亲因材施教的教诲有密切的关系。

  清代教育家汪辉祖也极力提倡因材施教。他说:"子弟的天赋资质,绝对难以一致,师长应该当就他们可造就的方面,采取委婉的方法教诲,使他们成才。如果硬是强迫他们去做自己难以做到的事,一定会把事情弄糟……大的木头用来做屋梁,细小的木头用来做屋椽,师长教育子弟也是这样。"汪辉祖把人才比作屋梁和屋椽,主张顺其材质之可造而教育,不要责以所难。

  汪辉祖的理论与苏洵、曾国藩因材施教的做法有相通之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违反这种方法,就有可能造成让齐达内去打台球、让乔丹去踢足球的局面,不但会让老师觉得学生不爱学习、不配合,并且还会耽误一些人学习成才的机会。所以一方面作为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爱学习的人,要主动说出自己的兴趣和喜好,以便能让老师给以指导。

  一以贯之的学习之道

  在求学的过程中,既需要认真读书,也需要认真思考,同时还要做到博闻强记,注重自己的个性特点。学习中要注意的因素有很多,每一点都不能忽视,都需要认真对待。具体要求如此多,那么在《论语》中孔子有没有告诉我们一条一以贯之的方法呢?

  孔子的学生也产生过这样的疑问。孔子给了这样的回答,他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大概意思是说,诸位以为我对你们有所隐瞒吗?以为我没有将我的知识全部传授吗?我对大家,其实根本没有什么隐瞒的啊!你们都清楚,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和大家一起做的,我的行为有目共睹。那就是我,对大家无所隐瞒的孔丘啊!孔子的意思是说他平日所做的一切事情人所共知,做事情的人就是孔子本人。作为向孔子学习的学生,其为人处事的方式都活生生地展现在面前,无所隐藏。孔子这里要强调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行",他要求学生注重其行为,而不要只关注他的言语,舍本逐末。

  孔子所谓的"行"便是一以贯之的学习之道。孔子在《论语》的另一章里讲道:"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第一》)其意思的中心概括起来便是"行"字,翻译成白话就是:一个人能有一颗好德胜过好色的心,并且孝敬父母能竭尽全力,为君主做事能尽忠职守,交朋友能以诚相待。人若有了这样的行为,即使他自谦说没有学问,我们也可以说他已经很有学问了。

  孔子学习音乐的故事可以证明他说的话。他认为学习音乐其实也是注重"行"的,不只是学习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音乐背后的"行",只有看到了"行"才可以说把某个音乐学会了。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一天师襄子教他弹一支名曲,之后便让孔子练习。孔子一连弹奏了十余天也不调换曲子。之后,师襄子觉得他已经弹得很熟练了,便建议他换个曲子。可是孔子说:"我虽然已经熟悉这支曲子了,可是我还没有领悟它的技术。"又过了几日,孔子的演奏技术果然有了精进。师襄子又建议他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这支曲子的技术,可以换别的曲子了。"孔子回答说:"我还没有领会它的用意。"师襄子觉得孔子真是好学,十分满意。

  又过了一段时日,师襄子见孔子已经领悟了曲子的用意,便说:"是否可以换个曲子呢?"孔子仍如前两次一样继续弹奏着,他说:"虽说我已经学到一些东西,但最根本的我还没有领悟,我还没有领悟它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呢。"又经过一些时候,孔子终于不再弹奏那只曲子了。师襄子欣然前往问道:"可曾领悟到什么?"孔子静静地站在那里,望着远方的青山绿水,说:"我可能领悟到了吧,曲子里说的是一个又高又大、皮肤黝黑、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统一天下的圣人形象,这大概就是周文王吧?"师襄子听了惊讶万分,为孔子的学习天赋吃惊,孔子所说的没有错,曲子正是描绘周文王的《文王操》。主要原因并非是孔子天赋高,究其根本是孔子坚持了学习的方法之本,学要观其"行",只有不断深入地探究学问背后的"行",学习自然会显得事半功倍,好似极有天赋一般。

  其实孔子所说的"行"可以再进一步深化,那就是孔子的行为准则--"忠恕"。这种说法见于《论语·里仁篇第四》。一天孔子给学生们上课,孔子问曾参说:"曾参啊,我平常所讲的道,都可以用一个头绪来贯串着。"曾子很恭敬地回答说:"是这样的。"后来孔子出去了,大家都问曾参说:"老师所说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啊?"曾参说:"老师学问的根本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忠恕'二字。"其实一个人能够做到"忠恕"便达到"仁"的要求了。"仁"是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学习的目的。由此可见学习是有着一以贯之的方法的,那就是为"仁"的方法,即孔子的"忠恕"原则和他强调的"行"。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