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52节:第三节 乐在学中(7)



  唐朝诗人郑谷,自幼聪明,七岁就能写诗。郑谷的诗友齐己,是个和尚,年长于郑谷,二人十分友好,经常一起吟诗唱和,切磋技艺。一次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诗云: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齐己把诗写完之后,自己反复吟味,觉得无论在技法还是在意境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认为可以从郑谷那里博得一些赞赏。于是他便去邀郑谷品评,没想到郑谷看后,说需改一字才能显出整首诗的妙处。齐己方知自己的浅陋,马上问改哪一字。郑谷微笑着说,诗中"昨夜数枝开",改为"一枝开"才能显出花开得早、突然、令人惊奇的感觉。齐己发觉,只因这一字之差,诗的韵味便浓了许多,境界也上了一层。他迅速下拜,连连致谢,以友为师。郑谷也由此得了"一字师"名号。齐己和尚的好学境界颇值得我们玩味。

  我国的国画大师齐白石,也可以为我们的"学无常师"提供例证。他非常好学,七十岁那年,他的学生谢时尼在课堂上作了一幅《梅鸡》的画,梅花下的公鸡画得很别致,特别是那鸡尾巴有神韵。齐白石欣赏了许久,笑着说:"你画的这张太有味了,借我回去临一张吧。"一周后,他又来上课时,对谢时尼说:"你看我临得好不好?"谢时尼一看临摹的画上有老师的题字,大意是你那鸡画得很好,我要永远把它作为学习的标本,现在我拿临摹的这张和你交换,不知你肯答应否。这与孔播和宋谧的师生关系产生了一种跨时代的对话联系,可见,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种"学无常师"的境界都是为人们所称道、所遵从的。

  再举一个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故事。柳公权从小就练习书法,自以为颇得书法玄机。一次,他在自家门外练习书法,有一个卖豆腐的走过,见了柳公权的字便说:"这字写得像我担子上的豆腐,没筋没骨。城里有个人用脚写的字比这还好呢!"柳公权听了很受打击,以为一个卖豆腐的乱说,用脚写字都比我写得好,这不是在羞辱我吗,我一定要见识见识这个用脚写字的人到底有什么本领。

  第二天,柳公权就进城找到了那用脚写字的人,只见他用左脚按纸,右脚挥笔,写时似行云流水,写得龙飞凤舞,的确比自己写得强过百倍。柳公权十分佩服,立即向他拜师请教写字秘诀。这人迅即用脚书写道:"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里。博取众家长,始称龙凤飞。"柳公权听取了这老师的意见,照着这个教诲,勤学苦练;同时他明白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要想学出本领来,必须虚心向人请教,而不能沾沾自喜,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要做到"学无常师"。经过不懈的努力,柳公权终于成为着名的书法家。

  好学有德者成大器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篇第一》)这是曾子自述他修身养性的话,如果一个人能做到这些,那么他在修身养性方面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这句话是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行为,第一,我替别人谋划事情,有没有尽到我的全力呢?第二,我和朋友相处,有没有做到忠信诚恳呢?第三,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不是和我平常所说所做的一样呢?如果能达到这样的要求,拥有这样的品德,我们可以说这个人是懂得学习,并且可以预测他在学习上一定会取得进步和成就。

  为别人做事情能不能尽心尽力,只有经常反省自己,体察自己的行为才可能知道,所以要讲"为人谋,而不忠乎"。和他人相处,是虚伪,是诚实,只有自己知道,只有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才能做到真正的忠信;如果自己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与自己平常的言行不一致,不是自己所讲习的内容,那便有失忠信,所以要反省内察。人的根本--"仁"源于我们的内心,能否实实在在地尽心竭力,并不是他人都能看出来的,也不是他人可以强迫你做到的,所以最重要、最宝贵的在于能有反省审查自己的习惯。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