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53节:第三节 乐在学中(8)



  在学习中有种境界,被子夏十分称赞,意思和旨趣与曾子的话可以说是一曲二词,内涵上有着惊人的一致。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篇第一》)用白话来讲,即是说:"如果一个人喜爱尊重别人的贤德胜过他喜好女色的心;孝敬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全力;为君主做事,可以做到尽忠尽职;和朋友相处可以做到诚而守信,像这样的人,即使他自谦地说还没有学过什么,我一定说他已有很大的学问了。"

  宋濂是宋代的名臣,他的学习经历可以给我们很多教益。他不但谦虚好学,而且有着诚实守信的品质,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清苦的环境下博览群书,求师问道,才能学有所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宋濂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读书,酷爱读书的他只能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书来看。每次借阅,他总能按期归还,很守信用,人们都乐意将书借给他看。有一次,宋濂借了一本好书,越读越喜欢,于是他就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马上就要到了,于是他决定夜以继日地抄书,只有这样才能够按时归还。当时正是深冬,家里清贫,没有余钱买很多的柴,人住在屋子里都经常打冷战。天寒地冻,寒气袭人,家里又没有其他取暖之物,在抄书的时候他的手冻得冰冷僵直,握不住笔,他不得不放下笔,两手相搓一阵,再把双手放在嘴里哈气,如此反复几次,觉得手稍稍暖和一点,便再接着抄。

  在还书的前一天晚上,宋濂的母亲一觉醒来,发现儿子屋里的灯光还亮着,就掀开门帘进来说:"孩子,你怎么还不睡觉啊?都后半夜了,天这么冷,小心冻坏了身体。"宋濂答道:"娘,我抄书呢!"娘说:"今天太晚了,赶快睡觉吧,明天再抄。白天天气暖和些,屋里也亮堂。"宋濂说:"明天来不及了,今天晚上必须抄完才行,我答应明天还书的。"娘又说:"他们家里那么多的书,不会急着要你这本书看吧?""那倒是!"宋濂一边抄书一边回答:"不过,不管人家是不是等着看这本书,到期了就要归还人家,一天也不能耽误。"

  宋濂的母亲见他坚持继续抄,也就没再说什么,心里觉得有这样一个好学的儿子很欣慰。就这样,宋濂一直抄到天亮,总算把那本书抄完了。第二天,他把书还给了主人家。那人接过书一看,干干净净,不卷不折,还是那么平整,非常高兴,就对宋濂说:"快过来看看,这一排都是好书,你想借哪一本就随便挑吧。"就这样,经过长年积累,宋濂读了许多书,大大增长了学识。

  宋濂渐渐长大,意识到只靠自己埋头苦读固然是个好习惯,但书中许多重要之处不能领会,融会贯通,不能化为自己的知识。他认为有人给他指点很重要,于是决定去寻访名师。不久宋濂打听到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给学者写信要求拜师。当学者收到他的信之后,知道了他的情况,觉得宋濂是可造之材,便和宋濂约定拜望时间。

  就在出发前几天,接连下起几场鹅毛大雪,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天晴了,却又刮起了强劲的西北风。冰天雪地中,天地一片白茫茫,人们都躲在家里,路上几乎看不到行人。宋濂的母亲看着天,心里犯愁:"那位学者的家离自己家很远,宋濂怎么去呢?"

  出发这天的早上,宋濂装好书籍捆好行李,准备出发。母亲心中有些可怜宋濂,想让他晚几天再去拜师,便说:"儿子,这么大的风雪,怎么能出远门呢?"宋濂说:"娘,今天不出发,就会耽误了拜师的日子。"母亲劝他说:"儿子,你想想,去老师那里得经过深山大谷,山里的雪恐怕更深了,哪能迈得动步啊!再说,你就穿这么一件旧棉袄,难以抵御寒气呀!"宋濂说:"娘,约定好了拜师的日子,我做学生的怎么能失信呢?再大的风雪我也得去!"母亲虽然觉得儿子的话有道理,但还是忍不住劝他说:"儿子,碰上这样的天气,就是迟到了,老师也不会责怪你的。""老师可能不会责怪我,这个我也明白。可是我必须守信用,不能因为老师不会责怪我就失信啊。"说完,宋濂告别了母亲,冒着刺骨的寒风上路了。母亲站在门外,目送着儿子消失在雪地里。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