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孔子智慧的通俗解读:论语正解 > 正文

第6节:第一节 何为仁(5)



  惠及众人谓之仁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翻译成白话即是,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国诸侯举行盟会,而不用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在子路看来,召忽自杀殉主,是难能可贵的;而管仲忘君事仇,则不能称为一个仁者。而孔子认为就其功劳看,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安定了国家社会,特别是他不用武力,而是用谋略,不战而胜,从而使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是功不可没的。所以可以称为仁者。而召忽自杀,只是成就了个人名节,与管仲不能相比。自古以来,国破主死而殉名节者,不胜枚举,但是事功之大能像管仲的人却没有几个。人们向来喜欢赞扬死者,而对事功卓着的生者却不能正确评价,往往平常视之,这是古今的通病。孔子正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管仲作了正确评价。

  孔子认为,一个忠于职守的人是一个正直的人,可以算得上一个正人君子,却达不到仁的要求。如果要达到仁的境界,忠于职守是不够的,那是一种小我的境界。只有发展到忠于所有的众生,达到大我的境界,才算得上是仁。这种境界需要人能做到惠及众生。管仲的"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以化干戈为玉帛的方式,合诸侯使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并抵御了势力日益强大的少数民族的入侵。管仲的这一举,可谓是惠及众民,符合孔子"仁"的标准,算得上一个"仁者"。《微子》的第一章,孔子赞扬了殷朝的三位大臣:微子、箕子、比干。他们的遭遇虽然不同,但都是不计个人私利,为挽救国家的危亡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孔子称他们是"仁者"。

  当今,作为科学家的袁隆平也应该算得上是一位仁者。他认为,首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如果太自私,对社会、对人没感情,不行。"我为什么一辈子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年轻时,我曾亲眼看到五个人饿死,倒在路边上、田坎上,那个场景真叫惨啊,他们都是我们的同类啊,就是因为没有饭吃就这样活活饿死了。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让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什么事情都谈不上。于是我横下心来,一门心思研究水稻,研究杂交稻、超级杂交水稻。动机和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我出了点名后,国际上有多家机构都高薪聘请我出国工作,但我都婉言谢绝了。我的根在中国。"

  袁隆平被称为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上边这段平平常常的语言,感动了多少中国人。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五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为了能有一天不让千百万同胞不再受饥饿之苦,袁隆平天天奔走在田间。特别是在水稻开花的时候,他和他的助手们每天都是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在田间工作。越是遇见打雷、刮大风、下大雨,他们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从参加工作到现在,只要田里有稻子,每天都要坚持下田坎。"文革"中,袁隆平被扣上了"搞资产阶级盆盆钵钵"、"走白专道路"等帽子,但是他依然潜心工作,为的就是他的理想,解决全中国的吃饭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为了这个理想,他放弃了很多,例如一些国际机构给他提供的丰厚的待遇,他拒绝了。为了更多人的利益,袁隆平放弃自己的私欲私利,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农业事业中去。袁隆平放弃了小我成就了大我,以帮助人民摆脱饥饿为己任,可以称得上一个惠及众民的仁者。如果孔子现在还在世的话,同样也会大声称道的。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