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21节:一事两面(6)



  甄士隐从通灵玉代表的境地醒过来,他又要回到儒者人生的一面。这时他看到他怀中那个抱得紧紧而不愿舍弃的美的东西“女儿”“粉妆玉琢,乖觉可喜……抱在怀中”,名叫“英莲”(应可怜之意)。传情播思的一僧一道见了却“哭起来”,并警告士隐:“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脂曰: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订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惊而后叹也。)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当士隐认为这是疯话不去理睬时,“那僧指着他大笑”:


  惯养娇生笑你痴(脂批: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菱花空对雪澌澌。(脂批:生不遇时,遇又非遇)。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解】


  前面已定义:“女儿”代表事物美的一面。英莲,是甄士隐的“女儿”。父母是女儿之本,女儿是父母之精魂。故,英莲代表了甄士隐此类儒者灵魂中仅存的一个可怜的美点、美的部分、美的成分。他“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还算得神仙一流人物”。——作者把他这种“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的美点化成一个“粉妆玉琢”的“女儿”,但又称为“应可怜”之意。


  这种美的一面,虽然“有缘”得到神仙和通灵宝玉的引导,但如果不使之历尽社会的磨难,他也很难转化成进入通灵玉所指出的那个彼岸世界的一分子。所以作品中“应怜”经过磨难后变成“香菱”,最后在作品中以“咏月”作为转机,成为大观园的一分子。


  (1)“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指甄士隐此类儒者,把自身中仅存的一点点美的成分看得如同自己的命根子一样重要,想死死抱在怀里不放。这是作者对此类儒者思想上从一种旧意识向新思想转化时的固执病的阐述。这种固执病在学术界和文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作者用词之微妙,将“女儿”用“之物”二字代之,使女儿的概念得到升华。“英莲”是对士隐儒者之灵魂、思想、意识、观念的讽刺。故脂曰:“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字,使多少英雄、多少忠臣孝子、多少仁人志士、词客骚人屈死。——即使之深受其害之意。“英雄、忠臣孝子、仁人志士”皆是讽刺语,指死心塌地为统治者效忠的人和痴迷不悟之辈。


  (2)“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闺阁”:灵魂美的一面。“天下男子”:事物丑的一面。胡文彬在《读遍红楼》中,把这段脂批解释成“作者‘自愧’”。胡先生说:“脂批批者,告诉我们作者的‘自愧’不是‘自弃’。……他歌颂了应该歌颂的闺阁精英”。胡把“英莲”理解为“精英”。


  (3)“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此批点明《红楼梦》托言寓意之旨,脂批把作者对士隐的分析、描写,说成作者犹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对天下形势的三分鼎立之说,又如岳飞的赤胆忠心之志。脂批将此处的“托言寓意”以历史上的明哲大志比之和爱情论自传说,以及索隐式的猜谜在区区人生小意上苦苦求索不同。


  (4)“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惊而后叹也。”此处脂批进一步点明作者写士隐对英莲“女儿”的眷恋之情,作者用意有如君父论国家之大事,并指出这其中的哲、理、数、运与君父对国家的论说并无有多少差异。那些深知作者这种哲理的人,必然“惊而后叹也”!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