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24节:一事两面(9)



  (4)“将相”句:从古今历史看,历史上那些名震一时的为官做宦的人现在又如何呢?他们不是照样消失得无踪无影吗?“荒冢一堆草没了”:宝玉说自己死了化作一股轻烟,风一吹就散了!秦氏死后所葬“铁槛寺”也是此意,是借宋成大一句名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铁槛寺就是由此意而得名。


  “将相”句:现实社会一些人痴心妄想追名逐利,这些想法都是空虚的。回首历史上那些有名的将相们现在又如何?只有老庄所倡导的理想——神仙,才是永恒的。


  (5)“姣妻”句:一个家庭如同一个社会一样有兴有衰。作者用运动变化的观念阐述了老庄思想的无常论天道观。庄子认为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无常驻性,“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和流动中。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庄子的妻子死时,庄子曾击盆足舞而歌之。


  (6)“儿孙”句:“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如以儿孙之情论之,则艺术蕴味全消,就是用俗白之眼看《红楼梦》之幻。


  此款,实则以假语村言之艺术而叙千古之哲理。因前有士隐将“女儿”抱在怀里比之“累及爹娘”“之物”,以此使天下仁人志士、英雄豪杰“屈死”。故此处之“痴心父母”和“孝顺子孙”就化出无穷历史之哲理。此处指自古至今,任何历史,任何朝代,所有统治者,都如同甄士隐对待“英莲”那样,企图让自己的思想观念,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他们总痴心妄想后一代成为前一代楷模的继承者。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往往是“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谁见过一个朝代永恒不变的现象呢?往往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变化、更替、发展、改变、旧的被淘汰,新的代替原来旧的东西,这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历史而论,任何人也没看到一种千秋万代永不变化的历史现象,故说“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只从字面上去死读死解,不但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会成牛角之见。作者这种对事物无常驻性的天道观,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吕氏春秋?察今》中的“刻舟求剑”、“投婴于江”等论述,生动形象地阐明社会中许多法规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不能固守前人之古法。


  好了歌注(第一回)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略)


  【解】


  对此注脂批多处作了分析。


  (1)“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脂曰:“宁、荣未有之先。”——即指以宁荣二府代表的清王朝之先的历代王朝的过去和现在。过去的荣耀,今已变成“陋室空堂”。犹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所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理一也。此处是从历史写起,非指甄士隐一人一家。对甄士隐其人也不能像考证派那样看成一人一家之事,而是一种社会的综合、总结和概括。


  (2)“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脂曰:“宁、荣既败之后。”即写以清朝代表的社会现实。现在每个人寻欢作乐,将来也会衰落、枯竭。


  (3)“蛛丝儿结满雕梁”:脂曰:“潇湘馆、紫芸轩等处。先说场面,忽新忽败,忽丽忽朽,已见得反复不了。”雕梁画柱多指华贵建筑。但作品中常指作者在文章、思想上的构思雕文刻镂。故脂曰:“指大观园中的潇湘馆和紫芸轩。”即作者所塑造的理想世界。因作者从老庄哲学观念出发,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任何社会,都是有生有灭,有兴有衰,生生息息永不停止。世界中除了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称得上是永恒的存在。故,作者认为大观园也不是永恒的。“忽丽忽朽”:指新生事物忽而变成了衰落。


  (4)“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脂曰:“雨村等一干新荣暴发之家。”“新荣”二字,再次证明“荣国府”之荣的艺术含意。


  (5)“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脂曰:“宝钗、湘云一干人。”“如何两鬓又成霜”:脂曰:“黛玉、晴雯一干人。”读者不要停留在对事物描写的直观上和表面现象上。作者目的不在于写宝钗、湘云、黛玉等人的外在形式,而是借人喻事、述理、述哲、述史。故脂曰“一干人”,即泛指也!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