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腾讯读书 > 连载书库 > 人文社科 > 人文其它 > “红学”新解:否定群雄解红楼 > 正文

第26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1)



黛玉、宝钗的病根子


  钗黛之病和其“根子”是一哲理,其病是假,以病喻理、喻哲是真。不解此理是红学界几十年、乃至一百多年来,关于钗黛美丑、钗黛优劣、钗黛合一和钗黛对立久争不决,并形成不解之公案的总根源。


  《红楼梦》自始至终作者从天外引来一僧一道:“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蔡周认为《红楼梦》在僧道问题上带有宗教迷信色彩,认为是从旧小说中沿用下来的一种旧套。但从《红楼梦》整体内容来看:宝玉作为可使人“通灵”、“引登彼岸”的“通灵宝玉”,能携此物者谁?僧道也!能知钗黛“病根”者谁?僧道也!能为钗黛治病、给宝钗治病秘方者谁?僧道也!“宝玉”为声色货利所迷,不灵了,僧道持诵后就灵了;引渡士隐和柳湘莲走向彼岸世界者也是僧道;给朽儒之子孙贾瑞送去“治病”、“治邪思妄想之症”的“风月宝鉴”者也是僧道。——故,所谓僧道,即作者自称也!
  道士:因在作品中扮演手持真理者,故应指“有道之士”。“和尚”古时亦称道士。叶梦得《避暑录话》:“晋宋间佛学初行,其徒犹未有僧称,通曰道人。”《红楼梦》中作者一人之身为何羽化成二人?这主要和作者事必二分、一虚一实、一有一无、一形一神这种哲学观念有关,在《红楼梦》艺术和文章结构上,作者都采用了“两两出婵娟”的对应关系。


  一、刻骨雕形话黛玉


  对钗黛美丑、善恶、优劣之争,从清末就“几挥老拳”。刘梦溪说:“红学论争……即是红学公案。因为……那些聚讼无尾的论争,假以时日,必变成公案。”“拥钗派”和“拥黛派”的争论原则大致为:宝钗圆融,黛玉孤傲;宝钗宽平,黛玉尖刻;宝钗随分从时,黛玉目无下尘;宝钗藏,黛玉露;宝钗曲,黛玉直;宝钗冷,黛玉热。


  容貌举止:宝钗丰满,黛玉瘦削;宝钗健壮,黛玉羸弱;宝钗稳重,黛玉婀娜;宝钗宽平中藏险刁;黛玉尖刻其表,心地忠厚,带几分傻气。宝钗岂能让人,黛玉口角锋芒。等等,从最近胡文彬先生出版的《读遍红楼》等作品看,胡文彬等人在红学研究中多采用这种分析方法。


  根据“两赋论”和“女儿”定义,黛玉代表了一种事物美的化身。小姐是她的艺术外表,借此述哲述理是“真”。黛玉为什么美?美在何处?美的性质是什么?请拭目一览之。


  黛玉之美是映日而出的儒林一秀。第二回中黛玉的父亲如同英莲的父亲一样有所隐。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唐书中称各种学派、思想流派、社会中各种政治集团、社会团体,统称为“林”。以“林”表示聚集在一起的同类人物和事物,纵观去浩瀚如海。故“林如海”乃隐语也。形容像海洋一样的流派体系。“如海”又谐音“儒海”。此含意指黛玉之父为“儒海”中人物之代表。正如雨村说:自东汉以来,儒家支派繁多,各省皆有,谁能逐细考查?


  从林如海和儒者雨村、儒者贾政的关系中,黛玉有如像英莲,她也是林如海怀抱中一佼佼者,是林如海的灵魂中之精华。根据“女儿”定义:黛玉是“儒林如海”中的一支“独秀”。她的“母亲”——“母体”和贾政“存周”之间有“血缘”关系。由于这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黛玉在灵魂深处暗藏一个“密”字,每当说到、念到、谈到“敏感”的“敏”字时,她都读成“密”字——这在艺术造意上是何等的微妙?真所谓“微意深藏偏自露”也!“密”:不愿告人之处也!


  作者写道:“如(儒)海之祖,也曾袭过侯的……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人丁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儒)海具是堂族,没甚亲支嫡派的。”这是说:一指儒家代表的思想体系,在历史上和统治阶级有着密切关系,并且儒家是服务于朝廷的一种思想流派。二是点明黛玉所属派系是从儒林中分化出来的一个少数派,在社会中并没有形成支庶繁盛的体系。三是指明黛玉代表的思想派系,虽然和儒家各派思想有一定关系和联系,但并不属于儒林中的嫡系派别。


  尽管黛玉代表了儒林中的一支新秀,但毕竟是请了雨村作她的灵魂的缔造者和启蒙者。这就说明黛玉是扎根于儒家思想土壤中生长发育起来的一颗幼芽。故此,这正是黛玉一生中“多病”、生来就有一种“先天不足之症”的根源所在。——但爱情论者和自传说者,却据实深考细挖,把黛玉的病看成肉体和医学上的病。


  所以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道:‘刚念了《四书》’”。在作品中黛玉是唯一被点明读过《四书》的人。《四书》是孔孟之教的经典着作,它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影响也最深最广。这就点明黛玉灵魂深处之所隐。


  作者为刻画出雨村这类儒者朽不可雕和贪得无厌的本性,特写雨村在郊外看到一座“墙垣剥落”的“智通寺”,遇见一个“既聋且昏,又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老僧,并有一对联,衬托出雨村贪得无厌,在仕途道路上走投无路时的心态,他在仕途道路上贪得无厌,虽也曾想缩手收敛一下,但一遇上机会,就得意忘形显出其贪婪的本性。



上一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