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黛玉、宝钗的病根子(3)
从故事中,黛玉和宝玉是姑表亲,黛玉先进入宝玉的生活,宝钗后进入宝玉的生活,这和每个知识者先进行儒化教育的实际过程有关。所以黛玉从小和宝玉同住在“史老祖宗”的碧纱厨里,“二人亲密友爱,也较别人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漆如胶。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
因宝玉和黛玉是社会中一种事物和哲学概念的代称,所以作品中的宝、黛并非是作者的自传。故在《红楼梦》中,写生活也是一种比喻。爱情论和自传者不解此意,由此生出许多不解之谜。如有人说:黛玉到底是高个是矮个?是大眼是小眼?是大脚是小脚?等等,这是红学中的俗眼,使《红楼梦》成为一部争论不休、谜团丛生的作品。
“演说荣国府”时雨村曾说像宝玉这样的人在全国各省曾“见过”几个。黛玉来到贾府刚见到宝玉“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宝玉见了黛玉也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母笑道:“又胡说了!你何曾见过?”宝玉说:“虽没见过……心里倒像是远别重逢的一般。”这是指宝黛人物社会的普遍性。
当宝玉问黛玉“表字”时,黛玉说:“无字”。宝玉说:“我送给妹妹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并解释:“‘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名字岂不美?”因此,“颦颦”二字就成了黛玉在全书中的代称。
【解】
此段是对“黛玉”之“黛”字在艺术上的内涵和意义的注疏和说明。“颦颦”:古有“东施效颦”之典。作品中将黛玉比作“西施”,宝钗比作“杨妃”。此处“颦颦”引申为“东施效颦”之意。“代画眉之墨”是对“效颦”二字的注解。指作者犹如为人物描形画像。把黛玉塑造成颦颦的形象,是为那些从儒林似海的狭缝中产育出来的知识分子画像、画脸谱。可见作者落笔之处,着意深远。黛玉代表的此类知识分子,虽然他们很美,但先天不足,存在着许多弱点,面对现实多愁善感。此处的“颦颦”二字,略带讥讽意,美中带贬。
作者写黛玉的病根,目的是写她的儒者本质和属性,儒家的核心就在一个“礼”字上,所以为了突出在黛玉身上“礼”的性质,在她刚入荣府时,作者以黛玉拜见两个舅舅为契机,不厌其烦的精雕细刻黛玉在“礼节”问题上处处小心并十分精于此道。作者如绘如画把礼的性质在黛玉身上写得刻骨雕形。这样着笔,于故事显得灿灿然,于黛玉身上却穿上了一件“儒礼”的外衣。
三、宝黛初会的新解
第三回通过黛玉对荣国府中各种“礼仪”的精心体察过程的描写,说明黛玉人物在心灵深处和荣府这个“礼”的世界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环境描写上,看似作者是信手写来,实则是以环境表现人物和事物的本质。黛玉在对贾府环境的审视中,绝对不会出现像秦氏太虚入境处那种反映法家人物和老庄人物性质的陈设、物品和象征物——这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艺术上的体现。所以读者应作如是观:环境就是人物的精神本质和社会本质的体现;环境就是用艺术语言对人物和社会的描述,以此作为基础对贾府中的对联字词的分析就能得文中春秋。
在第三回,作者通过黛玉眼里的宝玉和宝玉眼里的黛玉互相折光和反射,以及王夫人的结论,袭人的“劝导”,作者把宝黛在社会中的政治形象形容得惟妙惟肖。
1.黛玉由“邢夫人”带领乘“邢夫人”的“翠幄青(绸)车”,入一“黑油大门”,由贾母处到贾赦处,中间被“花园隔断”,然后才到贾赦处。贾赦托言身上有病未见。此处也是处处、事事作隐。
“邢”之夫人和“王”之夫人都是和“女儿”相对立的一种艺术含意(后面将分析,“邢”者“刑”也!她的特性是:爱弄左性子、敛财、苛扣、六亲不认)。青紬车即黑色车;“黑油大门”即“黑门”,此处皆隐一个“黑”字。脂曰:“未识黛卿能乘此否?”在过“花园隔断”处“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脂曰:“为大观园伏脉。”大观园由东府的秦氏之“会芳园”和“贾赦处的旧园,两下一凑合”,成为宝玉的大观园,故说“伏脉”。